心錨和微表情看上去是沒有關係的,但事實上,正確使用心錨離不開微表情的提示。你可能看過《讀心神探》中的一個橋段:督察為了證實某混混是否當過臥底,約他在一家茶餐廳見麵。督察和混混麵對麵坐下,混混一開始露出緊張的表情。督察開始問他一些問題,並提示他要說真話。
“你是不是叫×××?”督察一邊說一邊叩兩下桌子。
“是。”
“你是不是瘸了一條腿?”依舊叩兩下桌子。“是。”
接著督察加快了提問速度。但叩桌子的節奏沒有變。他所提的問題全都是對方無法撒謊的問題,直到最後一個問題。
“你是不是當過臥底?”還是極有節奏的兩下叩桌子的聲音。
“是。”混混不假思索回答了這個問題,隨後瞬間愣了一下,露出了驚訝的表情,緊接著是恐懼的表情。因為他一直混在黑幫,不能讓別人知道自己是臥底的身份。多年以前,他在某場黑幫混戰中誤傷了人,被判幾年牢。出獄之後,便想跟過去的一切劃清關係,包括當過臥底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如果讓那些黑幫混混知道他曾經是臥底,一定會追殺他,所以他出獄之後一直不肯承認自己做過臥底的事實。當他無意中說了真話,先是驚訝,潛台詞是“我怎麼說漏嘴了”,1秒鍾後立即變成了恐懼,因為這個秘密的泄露威脅到了他的生命安全。正是他的回答和微表情,讓督察可以肯定他曾經當過臥底。
這就是心錨和微表情的運用,督察每問一個對方無法撒謊的問題時,就叩兩下桌子。前幾個問題他都不得不如實回答,也同時建立了“這個聲音響起必須說真話”的心理模式,這就是心錨。
心錨的原型是條件反射。當年巴甫洛夫做過一個實驗,他每次喂狗之前都搖兩次鈴鐺。久而久之,他隻要一搖鈴鐺,狗就會流口水。心錨是針對人的條件反射技術,植入的不是口水,是情感狀態。這是一項有趣的技術,隻要你足夠嫻熟,就可以影響他人,讓他們的情緒按照你的想法變化。
一旦說成是技術,就好像顯得十分高深,距離日常生活非常遙遠。恰恰相反,你的生活裏少不了心錨的存在。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在過生日的時候跟最愛的人分手,分手之後每天都會聽同一首歌曲。以後每當過生日,你都會感覺難過。一聽到那首歌,就會回憶起當時的痛苦。那個日子和那首歌,就是植入你內心的心錨。
我們還常常遇到這樣的狀況,看到某個人,盡管是第一次見麵,卻對他十分厭惡,難以親近。你起初也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有一次偶然的記憶觸發才知道,那個你一見麵就厭惡的人穿著一件紫色的緊身上衣,而那個曾經傷害過你的人,也喜歡穿這樣的衣服。這件衣服就是不愉快的心錨。
當然,心錨不全是負麵的,隻是負麵情緒留下的情感印象要比快樂深刻。也會有快樂的心錨,就像大學時候的女生寢室,晚上總是充斥著各種八卦話題,聊起來非常快樂,歡聲笑語不絕於耳。畢業之後,經過若幹年社會生活的磨礪,你都忘了從前晚上都聊些什麼了。可一旦遇到大學室友,再一次同室而眠,關了燈聊天的時候,盡管忘記了從前晚上都聊些什麼,可那種快樂的感覺會立刻被激活。
音樂是一種很好的心錨,被許多心理治療師運用。電影裏的許多音樂被奉為經典,不單是旋律優美,而是它一旦響起,就會引發人們對那個美好情節的回憶。恐怖電影裏有一些經典的音樂,低沉、凝重,當我們早已忘了那些恐怖情節的時候,一聽到那些音樂,還是會後背發涼,出現心跳加快、焦慮、出汗等征狀。
通過心錨的運用,可以掌握對方的情感狀態。如果你足夠幸運,可以知道隱藏在對方心裏的心錨是什麼,就能夠加以利用,引導對方的情緒。但在一般情況下,心錨掩藏在我們的無意識中,連本人都不知道。所以,創建新的心錨就變得至關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無意中會創造一些消極的心錨。比如一個朋友不開心,你會問他“怎麼了”。後來他每次不開心,你的第一句話就是“又怎麼了”。有一天他本來想跟你說一件高興的事,結果你第一句話是“你又怎麼了”,他的情緒會馬上變得低落,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你那句“你又怎麼了”總是出現在他情緒低落的時候,久而久之變成了心錨,以至於他本來很開心,聽到你這句話也會變得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