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的笑聲(2 / 2)

但忽而,我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寂寞與悲哀。我也曾經是個放風箏的孩子嗎?童年,風箏,摻和在苦澀的記憶中。……在兄弟輩裏,我是較小的一個。我的兩個哥哥都喜歡放風箏,因此,我幸而沒有魯迅先生少年經曆的“風箏事件”,也沒有因幼弟的遺忘而引起的那種終於未能得到寬恕的哀傷。自幼不工技藝、魯鈍木訥的我,隻是哥哥們放風箏的助手。我所做的,常常是在風箏準備起飛時,幫哥哥們“架”風箏,我常常跟著剛剛起飛的風箏疾跑,還故意摔倒在綠茵茵的麥苗地裏,仰望著直升的蝴蝶,翻動的蝌蚪;仰望著深邃高遠的晴空。

風箏鑽入雲彩眼裏了;風箏猛地栽下來,眼看要觸地了,隻見哥哥將線兒一抖,呼啦啦一陣聲響,風箏又斜刺而上,尾巴掃過我的臉。啊,這是怎樣的快樂呀!有時哥哥們為了“獎勵”我,當風箏在空中紮定之後,就把線兒交到我的手上,叫我牽一會兒。我是常為哥哥們的風箏驕傲的。大哥最會做風箏,他會在風箏上安一對風輪,還能在風箏上升後使掛在上麵的鞭炮點燃起來,發出劈劈啪啪的爆竹聲。關於風箏,他還有一肚子故事。不知是他的杜撰還是得到哪位“民俗史學家”的真傳,他說風箏是張良發明的。張良為了動搖楚軍軍心,紮了一個八卦風箏,自己坐在中間,淩空品簫,鬧得楚霸王“四麵楚歌”。當時正在抗戰,對孩子們來說,這種“風箏救國”的辦法,大可實行。後來他真的紮了一個直徑丈餘的八卦風箏,還弄了一支洞簫,可惜我未能看到這個八卦風箏升上天空。大哥很喜歡放風箏,直到很久之後,談起那隻風箏,他還有些惋惜,也不承認失敗。後來年歲漸長,不好再作少兒態,不好再去放風箏了,我們才不提那件事。如果他知道北京連大人也放風箏的話,我想他也一定還要放的。他喜歡在春天放風箏,可是他沒有能夠熬過十年浩劫的漫漫冬夜,他未能等到大地回春的日子……

思緒像連著風箏的線頭,被扯遠了。

記得1956年,豐子愷先生有幅題為“扶搖直上”的漫畫,畫的是兩個孩子放風箏。從畫麵隻能看到孩子的背影和一隻飛上高空的蝴蝶風箏。但我深信孩子的小臉上溢著歡笑,甚而我聽到了鈴鈴的笑聲。不知為什麼,這幅畫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常常想到它。

現在我又聽到了笑聲,站在我身旁放風箏的兩個中年人,該是當年豐子愷畫中的孩子吧!看,一隻風箏飄在天安門城樓的飛簷後方,升得多麼高、多麼高。在它的附近,又有一麵繪製成五星紅旗的風箏。……笑聲,耳畔響起陣陣笑聲,笑聲飄向雲端,又從雲中灑落下來。

望著天安門廣場上空的風箏,我的眼睛噙滿了淚水。因為隔了多少年,我終於又聽到了地上的和雲中的笑聲了。

1981年7月19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