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處理心情,調整心態(3 / 3)

有一顆平和的心,就要做到淡泊名利,分清是非,懂得生命中什麼才是最珍貴的。有了千鬥黃金,換不來誠心一笑;有了天下權勢,換不來健康的身體。財富權貴不過是浮土,而人生的價值在於活得快樂和幸福。然而,生命是否快樂和幸福是人的主觀感受,一顆平和的心比一顆計較利益得失的心更容易看到幸福。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隻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以平常之心,當平常之事待之,樂觀向上,得失隨緣,心態就會平衡。從容的對待生活才是智者之所為。

做人要謙虛,不上巔峰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中國幾千年的曆史告訴我們,謙虛不但是人類的美德,更是一種從容的心態:謙虛之心,才能給人生留出更大的空間。有了不上巔峰的坦然,才能爬上更高的山峰,沒有最高,隻有更高,謙虛的人生才是不斷進步、不斷高攀的人生。

提起姚明,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這個身高超出兩米的籃球明星深得人心,即使他已經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可是謙虛的特質依然在他身上顯現。對他而言,謙虛是他不能放棄的美德。即使在把謙虛看作虛偽或無能的美國,姚明也沒有放棄他的謙虛。在一場球賽中,當他貢獻了41分的時候,他依然沒有給人盛氣淩人、不可一世的感覺。麵對記者,他依然謙遜的評價自己,即使在奧尼爾麵前,他取得了絕對優勢,他也沒有炫耀自己,而是誇讚對方。記得有一次,美國媒體稱讚他是NBA的第一中鋒時,他隻是謙虛地回答道:“我會做得更好。”在姚明身上,他謙虛的優點或許大大超過他的籃球得分,中國傳統的謙遜文化被他完好地得到了傳播和發揚。

東漢初時,名將馮異在建立東漢王朝的戰爭中屢立功勳,但是他在每次戰爭後,都是獨自一人躲在大樹下靜思功過,從來沒有聚集一幫人擺慶功宴等等,因此世人稱讚他是“大樹將軍”,同時也為他謙虛的品質折服。

謙虛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果總是高高在上、自以為是,那麼隻能是固步自封,永遠也得不到大的發展。劉邦的左右手之一張良便是一個謙遜之人。

一日,張良在外散步,當他走到一座橋上時,一位老人也走上了橋。他走到張良麵前,彎身脫下鞋子,扔到橋下,然後以命令的口氣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把我的鞋子撿上來。”張良雖然覺得這個老人不該讓他去取鞋,可是念在對方是老者,於是謙遜地說:“好吧。”於是,他跑下橋去撿起了鞋子,再回到橋上來遞給老人。

老人沒有接鞋,對他說:“小夥子,替老人家穿上。”張良無奈,心想:好事做到底吧。於是跪在老人身下,幫他穿上了鞋子。老人對他說:“你這年輕人還值得一教,五天之後天亮時,你到橋頭和我見麵吧。”

五天後,張良準時來到了橋頭,然而老人已經在那兒等候了。老人說:“你遲到了,五天後再來吧!”於是老人生氣地離開了。過了五天,天才微亮,張良就趕到橋頭去,可是那老人還是比他早到了。老人說:“你又遲到了!倘若你有心學東西,五天後再來吧!”

張良並沒有放棄,他雖然不能肯定老人是否在捉弄他,但是他還是決定五天後去探個究竟。到了第五天,張良沒有睡覺,半夜就到橋上去等待老人。不久,老人就來了,這次他終於沒有再罵這個年輕人,讚許地說道:“不錯,這才是虛心拜師的做法啊。”老人從懷裏拿出一本《太公兵法》,對張良說:“隻有謙虛的人才能做到能屈能伸,將來才有可能擁有一番作為。這本書你拿回去好好研究,將來必能助你成為國之棟梁。”張良從此潛心研究老人贈與的《太公兵法》,後來他聽說漢王劉邦帶兵起義,便投靠劉邦,用所學所知輔佐劉邦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軍事勝利。劉邦在張良的輔佐下,最後推翻秦朝,建立了漢朝。

居功自傲的人是目光短淺的,他們容易因為一次兩次的成功就自以為是,放棄繼續進步的旅程。世界上是沒有真正的巔峰的,隻要生命在,那麼我們就可以繼續努力,繼承了這樣的美德,才能保有一顆謙虛之心。自吹自擂、自我膨脹隻會導致最終的夢想破裂,一個真正懂得人生的人是不會把時間浪費在吹噓上的,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才能實現自我超越。

謙虛是一種美好的道德修養,有了這樣的修養,人生才更加美麗和充實。常懷有謙虛的心態,才能不斷的自我升華。“宰相肚裏能撐船”,對於謙虛的人而言,人生是一口永遠也注不滿的井,他們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心胸,不斷地吸收精華,才能天天都有新的進步。

樂觀通達,樂觀處世

悲觀的人總是在大歎:我的快樂在哪裏,誰搶走了我的快樂?事實上,快樂是一種心情,一種心態,是自己控製並給予的,外人如何能剝奪你快樂的權利呢?保持樂觀的心態,快樂便能常駐你的身邊。心態的調節作用是巨大的,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心態下,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局麵。樂觀的人總是能夠看到美好,看到希望,從而心情愉快;悲觀的人總是看到黑暗,看到絕望,從而哭泣和厭世。

下麵這則幽默的故事或許博得你一笑,同時也希望你能領略到樂觀心態的珍貴之處。

從前,某個熱帶國家的國王有個非常樂觀的貼身侍從,他總是能夠從壞的事情中找到樂觀、開心的理由,有時候這個侍從的樂觀精神偶爾也會讓國王受不了。

一天,國王和這個貼身侍從外出打獵,然而當國王砍椰子來當午飯的時候,由於用力過大,彎刀失手砍斷了腳趾。這時候,侍從從遠處走來,手中抱著撿來的幹草,國王皺起眉毛,罵道:“這該死的椰子,該死的彎刀,把我的腳趾給傷了。”這個樂觀的侍從安慰國王說:“您不要著急,這是一個好消息啊。”

國王痛苦難耐,生氣地叫道:“什麼?你再說一遍?”

“這是一件好事啊!在這表麵的意外後麵肯定有我們還沒有看到的好處。”侍從再次肯定地回答。

國王大怒,心想這個該死的奴才竟然嘲笑我,於是抓起奴才,把他扔進了枯井裏,一個人氣衝衝地找尋回城堡的路。

沒想到的是,在回去的路上,國王由於沒有帶將領,被一幫土著人抓住了,他們認為這個國王正好可以用來作為這個月獻給山神的祭品。土著人把他帶到了部落的祭司麵前,祭司從頭到腳把這個活祭品檢查了一遍,當他注意到祭品少了一個腳趾時,他命令土著人把犯人釋放:“這個祭品不合格,少了一個腳趾怎麼能夠祭奠神靈呢,你們再去找一個人來,放了他吧。”

這個國王便因為先前的受傷而撿回了一條命,他回到城堡,想起了那個侍從的話,覺得非常有道理——表麵的意外或許還隱藏著好處。於是他帶領一批武士去把那個掉進井裏的侍從救上來。

當國王到達枯井時,他以為那個侍從肯定在悲傷地哭泣,沒想到他竟然在那裏快樂地吹著口哨,一點也不擔憂。

國王把他救出來以後,真誠地對侍從說:“你說的對,幸好這場意外,才把我從神靈的祭奠中給解救出來啊,他們想把我扔到火山裏去,但他們看到了我少了個腳趾,就放了我。這真是個奇跡。你是個先知,我真不該把你扔到井裏!”

侍從說:“噢,不,國王,幸好您把我丟在了井裏。”

國王不解:“這次你又有什麼結論?”

“如果不是您把我扔在井裏,救了我一命,我現在恐怕在天上侍奉神靈了。”侍從解釋。

多麼樂觀的心態啊,如果我們也具備這樣快樂的心態,恐怕沒有什麼坎坷或者挫折能夠把我們打倒。“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了這樣的樂觀心態,就能坦然地麵對得失。愛迪生就是這樣一個樂觀的人,這種樂觀給他的發明創造助了一臂之力。

在愛迪生67歲那年,他苦心經營的愛迪生工廠發生火災,整個工廠毀於一旦。那一天,愛迪生的損失算起來不少於200萬美元,這麼多年的精心的研究也全部付之一炬。更令人痛心的是,由於那些廠房是鋼筋水泥所造,當時人們認為那是可以防火的,所以,他的工廠保險投資很少,每一塊錢隻保了一角錢。

當他的兒子查爾斯·愛迪生聽說這場災難之後,緊張地跑去找他的父親時,他發現老愛迪生就站在火場附近,滿麵通紅,滿頭白發在寒風中飄揚。查爾斯後來向人描述說:“我的心情很悲痛,他已經不再年輕,所有的心血卻毀於一旦。可是他一看到我卻大叫:‘查爾斯,你媽媽在哪裏?’我說:‘我不知道。’他又大叫:‘快去找她,立刻找她來,她這一生不可能再看到這種場麵了。’”

看,多麼令人佩服的氣魄!對於樂觀的人而言,外人眼中糟糕至極的事情都可以轉化成可以坦然麵對的事。人生不過短短幾十年而已,如果總是悲觀看待這個世界,那麼快樂何在?樂觀是快樂人生的催化劑,無論遇到什麼挫折,都應該樂觀地接受、積極地去改變,快樂的心情可以讓你更加有效率地戰勝困難,贏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