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看世界,放眼看西方。亞馬尼的注意力被西方國家吸引了。他要使阿拉伯世界與西方抗衡,他要讓祖國的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就要獲取西方的專門知識,那麼他隻有再一次走出去,這一次是到美國。20世紀50年代初,他由政府保送到美國紐約大學、哈佛大學攻讀法律。亞馬尼特別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他夜以繼日、廢寢忘食,他說他這樣做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他在少年時代就立下的誌向:改變貧窮落後的麵貌。在美學習時,他還利用暑假到哥倫比亞去研讀精神病學。當時的學習使他掌握了談判時人們心理活動的實際知識,給他後來與外國石油商的談判帶來了有利條件。他運籌帷幄,揮灑自如,令每一位與他交鋒的對手都暗自歎服。亞馬尼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傑出的一麵,並且成為了沙特少有的專業型人才。
亞馬尼的成才,是源於他從小立下的誌向以及他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的進取精神。
在亞馬尼的少年時期,沙特阿拉伯一貧如洗,百廢待興,還要遭受西方國家的層層盤剝與壓榨,對這個過去曾經不幸過的國度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麵對破敗景象的亞馬尼心急如焚,憂心忡忡,如何擺脫貧困,走上幸福的康莊大道,成了年幼的他日思夜想的問題。要奮鬥,要抗爭,要進取,要靠自己的雙手建設自己的家園,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國家為人民作出一份應有的貢獻,成了亞馬尼不泯的信念。
成年的亞馬尼實現了這個願望,並證實了這樣一個道理:他走上政治道路,充分發揮自己的領導才能,並取得巨大成功,少年時代樹立起來的堅定不移的進取心是他獲得成功的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富有進取心,充滿希望是達到目的的第一步,一個人如果不先有希望,那麼他絕對不會計劃去完成任何事情,最後必然是一事無成。領導永遠是付諸行動的人,他基於獲勝的堅強意誌,有選擇而行動,而不是基於需要,不得不行動。
亞馬尼就是這樣一位既有進取心而又積極付諸行動去實現自己抱負的人。他認為,生活就是活力,就是精、氣、神,就是精力和振奮,人生最主要的責任就是主宰人生。雖然人生有許多的痛苦和困境,隻要內心充滿希望和奮鬥的活力,世界也會以積極樂觀的成果來回報你。亞馬尼成功了,是他一生中永遠伴隨著的進取精神、永不滿足的信念支持著他。由少年時代到邁進哈佛大學的校門,再到走向社會,步入政壇,並最終屢屢獲勝,貫穿亞馬尼一生的就是積極的進取心和不屈不撓的堅強意誌。
歌德說:“不苟且地堅持下去,嚴厲地驅策自己繼續下去。就是我們之中最微小的人這樣去做,也很少不會達到目標。因為堅持的無聲力量會隨著時間增長到沒有人能抗拒的程度。”這就是說,富有進取心,繼續努力,一切都沒有問題。
輕言放棄,就是失敗的預言,隻要你決定怎麼辦,就決定了你的未來前途。想要獲得什麼,以及想要采取某種行動的這種火熱的欲望,是成功者起飛必須的起點。冷漠、懶惰或缺乏進取心,是不能產生夢想的。
記住,所有在生活上、事業上獲得成功的人,一開始會有不順利,正如少年時期的亞馬尼,雖有滿腔的熱情,一片拳拳報國之心,而客觀現實卻為他實現自己的願望製造了層層的阻力。成功者開始並不順利,要經曆很多令人傷心的掙紮與奮鬥,然後才能成功。成功人士生活中的轉折點,通常出現在危機來臨的時刻。
看了奧巴馬的成長經曆,你會簡直不敢相信一個“草根”中的“草根”能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變身成這樣一個領袖。他讓自己走向了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總統寶座,不僅擁有帝王般的權力,他的一舉一動還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
當奧巴馬不足3歲的時候,父母就結束了他們短暫的婚姻。而父母的多次婚姻給奧巴馬帶來了6個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6歲的時候,奧巴馬又隨母親落戶雅加達,在熱浪滾滾的東南亞度過了4年快樂童年之後,10歲的奧巴馬又回到美國,與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在恣意放縱中度過了少年時代。
奧巴馬在自傳中寫道:“我在十幾歲的時候是個癮君子。當時,我與任何一個絕望的黑人青年一樣,不知道生命的意義何在。煙酒、大麻……我希望這些東西能夠驅散困擾我的那些問題,把那些過於鋒利的記憶磨到模糊。我發現我了解兩個世界,卻不屬於其中任何一個。”“我過了一段荒唐的日子,做了很多愚蠢的事。中學時候的我是每一個老師的噩夢,沒人知道該拿我怎麼辦。”
然而,這種如影隨形的自卑在導致沉淪的同時,也完全可能令人迸發出驚人的鬥誌,從而通過奮鬥和成功來證明自己。膚色自卑導致奧巴馬產生了強烈的成功欲望,並促使他後來從博士、教授到州議員、國會議員一路走來,最終成為了美國曆史上首位黑人總統。
這種成就背後所付出的努力是艱苦卓絕的,支撐這種努力的強大精神是令人欽佩的,也是令人著迷的。
近幾年來,由於抑鬱症而放棄生命的案例已經屢見不鮮。很多高層知識分子甚至包括一些事業有成的人都選擇輕生來結束自己珍貴的生命。在一封博士的遺書中,他曾多次提到由於時常感到生命沒有意義,絲毫尋找不到任何希望之光而選擇離開。心理學家分析:抑鬱症大多來自於對生命的失望,患者由於心中缺少對未來的希望而容易選擇輕生,除了藥物治療外,最關鍵的是個人要主動地調節自己的心態,無論遇到什麼挫折都要對自己的人生充滿希望。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而言,希望之心都是必不可少的。失敗的人具有了希望之心,才可以百折不撓;成功的人具有了希望之心,才可以不驕不躁,繼續進步。希望對於任何人都是必備的,人生若沒有希望,就成了一片死海。大多數失敗平庸者並不是他們的能力有問題,而恰恰在於他們的心態。沒有希望之燈的人生,就像一個在黑暗中航行的小船,很容易因為害怕風浪而擱淺。
保持平和心,得失隨緣
人生在世,無論是麵對榮華富貴、位高權重,還是麵對窮困潦倒、失權失勢,都要以一顆平和之心處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隨緣不僅僅是古人讚賞的一種精神,更是處於這個風雲瞬變的當代所必需的一種心態。平靜地麵對風雨大浪,因果得失,才是成大事業者的一種氣魄。
中國道家學派一直推崇的便是這樣一種思想:逍遙而遊,得失隨緣。權力、財富、地位不過都是過眼雲煙,身外之物,如果因為它們而擾亂了自己的心緒,那麼非智者所為。追求成功、名望本身並沒有錯,不過對於成敗要以平和之心待之,這樣才不會被成功迷失心智,喪失自我。
追求權位的人希望有一天一掌遮天,力挽狂瀾;追求財富的人希望自己富甲天下,縱橫金融;追求名望的人希望自己高高在上,一世英名;然而莊子卻說道:“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誌,聖人貴精。”追求這些浮名利祿不如追求一顆平和之心,任何東西皆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倘若能夠看到生命的真諦,想必才能夠真切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明白世間之事可以追求,但不可強求,得失隨緣才是明智之舉。
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可謂聲名顯赫,功績卓著。年輕時的他便對權勢有著極度的熱愛,於是他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治國之道,以求將來有所成就。
公元前247年,李斯來到秦國,先在秦相呂不韋手下做門客,取得了呂不韋的信任,憑借他的推舉,李斯當上了秦王嬴政的近侍。李斯利用經常接近秦王的機會,勸說秦王抓緊“萬世之一時”的良機,“滅諸侯成帝業,終成天下一統”。秦王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先任命他為長史,後又拜為客卿,命令他來製定統一天下的策略。
公元前237年,秦國宗室貴族利用各種借口要求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不甘這樣走下曆史舞台,於是他寫了《諫逐客書》,勸秦王收回成命。
秦王看了《諫逐客書》深受感動,於是取消了逐客令,恢複了李斯的官職,他佐助秦王嬴政,用了僅僅10年的時間,就先後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大業。李斯當上丞相以後,利用權職,大肆改革。曆史上著名的慘劇“焚書坑儒”就是李斯建議的為了打擊儒生、誹謗朝政的倒行逆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後,李斯害怕自己的權貴地位因先帝的去世而受到影響,於是為了保住他的利益,他和趙高狼狽為奸,偽造遺詔,立少子胡亥為帝。他一生精明,卻萬萬沒有想到趙高篡權後又施展陰謀,誣陷李斯“謀反”。李斯就是因為私心而一時糊塗,從而落了個身死族滅的下場。他臨刑時和他兒子抱在一起痛哭說:“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試想,倘若李斯早就有一顆平和之心,淡然地看待權貴和地位,又豈能被趙高蒙騙,卷入一場黑暗的政治陷阱中呢?
平和之心,貴在淡然。《道德經》中對於平和之貴也有過如此評價:“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古代的聖人告訴我們,如果對於榮華富貴和屈辱不能淡然對之,這不是聖哲之人的舉動。要做到榮辱不驚,必須首先在心態上放平穩,不能僅僅因為一些得失迷失了心智,做出一些後悔的行為。這些不明智的行為,輕則影響一時,重則影響一生,可謂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