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傳媒企業通過合並和收購成長的過程中,兩種觀點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一部分人擔心合並會對傳媒內容、文化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破壞行業生態價值鏈,導致惡性循環;另外一部分人堅持認為傳媒企業之間,或者與相關產業內企業之間的合並,能夠推動傳媒企業通過有效的資源共享,而表現得更加出色。公眾可能從中獲益——由於不同傳媒公司的合並而獲得了更多的信息渠道和性價比優良的娛樂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文化貿易占世界文化貿易的份額很小,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貿易”存在巨額逆差,例如2003年中國引進圖書版權12516項,輸出版權僅有811項,書刊版權貿易逆差高達10至15倍。在國際性的媒體中,英文信息占了80%,不計算中國大陸在內,海外華文信息大概隻占0.4%左右,信息量很小。這與中國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居住在海外的華僑華人超過3000萬的全球人口格局是不相稱的,與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亞洲經濟強國,經濟總量已排在世界前六名的國際地位也不相適應(參見張國良:《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載《世界商業評論》。)。
隨著我國加入WTO種種對外承諾的逐步到位,境外傳媒巨頭進入中國市場已經不用克服先前的政策壁壘,因此,如何使我國傳媒企業在傳媒市場有足夠大的聲音,在傳媒資本和並購戰中保持良好的態勢,以及保護自己的文化主權和傳媒生態係統,都需要對傳媒的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以及傳媒企業間並購與整合的特殊性與複雜性有全麵而深入的理解,並且具有相應的操作能力。
信息資源因其對社會有益、為人類所需,被人們視為當代社會的第一戰略資源。傳媒係統是大規模生產和創造信息、處理和加工信息、傳播和銷售信息的專門組織或職業機構,也被人們看作未來社會發展中戰略性的支柱產業。這決定了傳媒係統會對現代社會的所有個人、群體或係統組織產生重要影響,處於社會生活的中心地位,並發揮關鍵作用。而信息資源也是人們在日益複雜的並且不斷變化的世界中認識環境、理解社會、采取行動所不可或缺的極其珍貴的精神產品。因此,無論是從全球競爭、可持續發展考慮,還是從繼承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考慮,或是從引導社會輿論、維護社會穩定考慮,都應充分認識媒介生態資源對於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性。既要珍惜、保護好媒介生態資源,又要合理開發和利用媒介生態資源(參見邵培仁:《論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載《新聞大學》2001年冬季號。)。
如同麥克切斯尼所倡導的:“我們或許應該建立一個更開放、更富競爭的市場。考慮到媒介對於民主政治和民主文化的重要性,我們不應該以純粹的商業標準來判斷傳媒。”(參見羅伯特·W·麥克切斯尼:《富媒體,窮民主:不確定時代的傳播政治》,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無論是保護和發展傳統的公共廣播服務,還是一定程度上限製傳媒所有權的集中,或是以稅收和法規控製廣告數量,還包括資助那些缺乏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推廣,其目的都超出了某一個地域空間,而應該建立一個全球化的公共空間,為人們提供沒有經過商業傳媒機構過濾過的信息,以便在真實的基礎上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