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從行為準則理論探析柔道的發展原因1(3 / 3)

(8)所需教學場地甚大。

(9)柔術練習雖隻需柔道衣,劍術練習卻需其他道具,且需時常保持衣物及道具之整潔,不便於教學。

綜上,傳習所遵照教育理念,現決定如下:

二術並不適合納入學校教育。

通過上述內容可知,1883年時,學校教育有摸索更加適合體育課內容的運動項目的需求,但是由於對將柔術納入學校教育課程存在多種擔憂,所以未將柔術列入學校體育教學。如果要將柔術列入學校體育課程就必須改良柔術,使之與當時的學校教育製度相適應。那麼,當時的學校教育究竟需要怎樣的體育項目?換句話說,符合當時的學校體育教學的運動項目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從體操傳習所對於是否將柔術列入學校體育教學的意見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學校教育需要的運動項目是具有統一規範、科學的技術要領、安全且適合班級進行的集體項目,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嘉納在習練柔術的過程中親身體會到有必要提高柔術的規範性、科學性、安全性。而且嘉納在柔道的理念中也特別強調運動對於情操的正麵影響。所以學校體育教學對於運動項目的要求與嘉納在習練柔術過程中所感受的需求是一致的。

1887年前後,嘉納及其門人完成了柔道的技術分類以及技術要領的整理,使柔道的習練以及指導方法更加簡明易懂,提高了柔道的安全性,降低了柔道練習對身體的傷害。這些都完全符合學校體育教學的要求。雖然嘉納在創立柔道之初並沒有直接把將柔道引入學校體育教學作為發展目標,但是他對柔術的改良促成了柔道在學校教育中的普及和發展。

1894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這促使日本開始重視武道教育。為了提高日本國民的戰鬥力和戰鬥精神,國會提出將柔術、劍術納入學校體育課程。在這種社會背景下,1911年柔道、劍道被列為必修課程。而且在此之前,已經有不少學校在教授柔術和柔道。

(講道館)的正式入門人數如下:明治15年9名,16年8名,19年10名,18年增至54名,19年99名,20年291名,22年激增至605名。當然,這與當時文部省的指導方針有關。明治初期,教授柔術的學校極少。從鹽穀宗雄教授的調查來看,當時教授柔術的學校屈指可數。明治10年隻有愛知一中,12年增加了福山誠之館中學,15年增加了長崎中學,16年增加了高知師範。講道館柔道創立後,其精神和教育意義逐漸為人們所接受,許多學校開始教授柔道。明治21年江田島的海軍兵學校,22年第一高等學校,25年熊本的第五高等學校等開始教授柔道。到講道館創立十餘載也就是明治30年時,在東京府就有帝國大學、一高、高等師範、高師附屬尋常小學、學習院、明治議會尋常小學、獨逸協會學校、慶應義塾、東京專門學校、攻玉社、東京府尋常中學、成城學校、幼年學校等,其他地區的學校中,海軍兵學校、海軍機關學校、二高、三高、四高、五高、京都府尋常中學、京都府師範、京都文學寮、造士館、同尋常中學、奈良縣尋常中學、愛媛縣尋常中學、愛媛縣師範、千葉醫學校等均在校內建立道場讓學生習練柔道。這些內容記載於《運動界》第一卷第一號上。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點:第一,1888年(明治21年),柔道第一次被軍校——江田島的海軍兵學校納入學校教育體係中。第二,1889年(明治22年)講道館柔道的新入門人數急劇增加,雖然國家尚未正式規定在學校教授柔道,但是已有不少學校率先開始。第三,1897年(明治30年)開始,柔道開始被日本全國各地的學校納入教育體係之中。因此,1888年、1889年、1897年對柔道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年份。如前所述,1897年教授柔道的學校劇增,與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政府為提高國民鬥誌,鼓勵人們習武有很大關係。那麼,是什麼促成海軍兵學校於1887年開設柔道課程?1888年柔道習練人數為何得以迅速增加?

幕末時期的柔術家中,戶塚彥助是日本的一流高手,其門人武藝高強。明治維新之後,仍有部分高手稱霸柔術界。至明治20、21年左右,講道館聲名鵲起。乃至警視廳大賽時,戶塚門與講道館成為對手。21年時的那場比賽,戶塚門下派出十四五名選手,講道館亦派出十四五名選手。其中,講道館選手除了四五名與其他門派進行比賽外,有十名左右是與戶塚門比賽。(中略)本次比賽中,不可思議的是,除了二三人打平外,其餘的皆是講道館獲勝。

從上文可知,明治21年講道館柔道打敗了日本公認的柔術第一大派戶塚門派,向天下人顯示了其實力。創立僅僅5年便可打敗被公認為日本柔術第一的流派是促使柔道被納入海軍兵學校教育課程的主要原因。與戶塚門派比武中獲勝使得講道館柔道名聲大噪,這與翌年講道館柔道入門人數激增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嘉納不拘門戶觀念,博采眾長,他總結出的技術分類、技術要領和教授方法在提高講道館的實力上功不可沒。可以說,柔道創立初期在日本國內的普及主要是依靠講道館柔道的實力。19世紀末20世紀初,講道館柔道得以發展的另外一個原因與當時日本實行的富國強兵政策有關。特別是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為了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鼓舞士氣,急需像柔道這樣既能強身健體又能防身禦敵,且有理論基礎支持、便於廣泛普及的運動。

明治31年,政府通過了關於中學以上學校『體育奨勵に関する建議案』。明治33年、38年、41年又通過了規定關於在中學中納入柔道·劍道課程的具體實施法則『體育奨勵に関する建議案』,明治44年同意將柔道·劍道納入學校教育課程。昭和5年的農學校規定、昭和6年的師範學校規定對上述規定做了改動,將以前的“要進行劍道及柔道教育”改為“劍道及柔道需納入體操中的必修課程中。”至昭和14年,政府又在小學校令實行規則中規定男童在課餘時間要習練武道(劍道及柔道)的簡易動作,並逐漸提高動作的難度。(今村嘉雄,1982∶242-244)

上述指導方針的基本內容一直延用到二戰結束。二戰期間,柔道作為在學校宣揚軍國主義的工具而被利用。這雖然使柔道在日本國內得到廣泛的普及,但同時也促成了二戰後柔道所麵臨的危機。

3.二戰前柔道在日本以外國家的發展

二戰前柔道在日本國外的普及活動主要是依靠嘉納及受其熏陶的日本柔道家們來推行的。嘉納曾經12次出訪外國,宣傳推廣柔道,為柔道在全世界的普及傾盡全力。眾所周知,柔道的基本技術理念是“以柔克剛”,之後,嘉納將其發展為“精力善用。”“精力善用·自他共榮”是嘉納倡導的柔道的核心理念。所謂精力善用是指身心力量的最有效應用,是在以柔克剛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柔道基本技術理念。自他共榮是指相助相讓,強調與他人的和諧共處。

嘉納老師對柔道所進行的不間斷的思索和研究,終於使得構成講道館柔道之根本的柔道的意義及其練習目的在明治末大正初期得以成文。其中最早出版的文章是明治43年12月出版的嘉納老師的《青年修養論》中的“精力的善養·利用”一文。大正4年1月創刊的《柔道》雜誌上,嘉納老師在自己撰寫的《講道館柔道概說》一文中,就“所謂柔道到底是什麼”這一問題,提出柔道應該是身心力量的最有效的應用之道。通過練習柔道的攻擊·防禦能力來鍛煉身體和精神,以體會柔道之精髓。因而,柔道練習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練習來完善自我、回報社會。(今村嘉雄,1982∶238)

通過上文可以看出,嘉納所強調的柔道技術理念是“精力善用”,習練柔道的目的不僅在於強身健體,還是為了“完善自我”、“回報社會。”“精力善用”與“以柔克剛”代表的是相同的技術理念,而“完善自我”、“回報社會”與嘉納提出的“自他共榮”則是相同的思想理念。在柔道的海外普及過程中,外國人對於嘉納提出的“精力善用·自他共榮”的柔道基本理念是如何理解與接受的?

我想先強調一點:無論是亂取還是基本技巧,柔道的勝負中皆有一非常重要的根本原理。乃柔道之柔也。柔道與大相撲截然不同,乃是有高尚理論基礎之運動。外國人聽聞該理論後亦無不驚歎該妙法舉世無雙。我以為此柔之理乃製勝之根本。

柔之理——“以柔克剛”這一理念在明治以後,極大地反映了飽受歐洲列強壓迫的小國國民——日本人的心聲。與此同時,就像嘉納上文中所述“外國人聽聞該理論後亦無不驚歎該妙法舉世無雙”那樣,這一理念得到了外國人的高度評價。例如任職於現東京大學醫學院,為日本的醫學界作出極大貢獻的德國人ErwinvonBlz,明治9年居日期間,在考察了各柔術流派和嘉納的柔道後評論道:“柔術是借敵之力以攻敵。”來自英國的LafcadioHearn明治24年參觀了嘉納的柔道指導之後說:“不出力,而是靠引導、利用對方之力以及敵人自身的慣性來征服敵人。如此奇妙的方法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不知迄今為止西方人中到底有沒有人想過這種方法?。”1896年使奧運會得以重新舉辦的奧運會之父皮埃爾·德·顧拜旦也在日本最終取勝的日俄戰爭結束之後表示:“可以預見日軍的勝利將會促進柔術在歐美的普及。柔術是一種優秀的實用格鬥技術。因為基本不用力,而是借力打力來獲勝。”,這一觀點即認為日軍取勝的秘訣是“以柔克剛。”

從擁有較多柔道(或者說柔術)相關資料的法國來看,(中略)於1933年發行的LeMondeillustre雜誌對嘉納的柔道做了如下介紹:“這一科學技術暗含令人驚歎的解剖學原理及人體平衡的諸法則,產生於日本神秘的封建時代。”20世紀初期,在法國開創柔道並舉辦柔道俱樂部,將柔道介紹給法國軍人和警察的Feldenkrais.M.早就開始關注柔道的科學性。1933年他在巴黎與嘉納會麵後越來越相信其科學性,並於1944年出版了從力學的重心移動的角度對柔道進行解析的圖解書。

很遺憾的是,澳大利亞和美國都找不到像法國那樣的“柔之理·以柔克剛”得以流傳的佐證資料。(或者說這些國家本來就沒有多少與柔道相關的史料。)比如美國,最早對日俄戰爭中日本人特有的戰法(也就是柔之理·以柔克剛)表示興趣的是明治37年接受過講道館山下義韶柔道技術指點的美國大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而在澳大利亞,柔道指導者的報告指出:“當地的柔道學習者完全理解‘精力善用’這一嘉納創立的柔道理念,特別是對‘身心力量的有效利用’這一點有很高的評價。”

從上文可以得知,在二戰以前,當時的歐美國家就已經可以理解和接受“柔之理·以柔克剛”這一技術原理和柔道技術的合理性、科學性,這促進了柔道在日本以外國家的普及。1950年,長年在法國進行柔道指導的栗津正藏在談及法國人喜歡柔道的基本理由時說:“歐洲人裏也有體型較小、力氣較弱的人,因而‘以柔克剛’這一原理對他們有很大的吸引力。”佐藤宣踐通過國際比較調查之後指出:日本以外國家對於柔道理念中“自他共榮”的認知度較低。這與“自他共榮”這一理念的確立是在大正後期,在形成時間上晚於“柔之理·以柔克剛”理念有關。

柔道中的“柔之理”、“精力善用”的技術理念在日本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接受,相比較而言,“自他共榮”的柔道理念在日本國內得到的認可程度要高於日本以外國家。外國人選擇柔道的主要原因在於柔道可以使人變得更為強壯,這是基於“有用準則”做出的選擇。

4.小結

明治維新之後,柔術習練者不斷減少。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嘉納治五郎為了滿足自己強身健體的需求開始學習柔術,並在學習柔術的過程中發現了柔術的局限性,對其進行改良,於明治15年創立了柔道。他在以投技、當身技、關節技、絞技為核心的天神真楊流柔術和以當身技、投技為核心的起倒流的基礎上,博采柔術各流派的長處,將柔術的技術體係化,並從科學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為柔道的教授和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提高了安全性。嘉納的創舉使得講道館在創立僅僅5年後便在警視廳的比賽中打敗了當時被公認為日本第一柔術大派的戶塚派,展示了柔道的實力,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而這樣的柔道正好符合當時學校、社會、政府的需要,被編入學校教育課程。隨著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結束,日軍的勝利更佐證了柔道的實用性,鞏固了柔道在日本的地位,並使得歐美人開始接受柔道,柔道在歐美得以普及。

戰爭既促進了柔道的發展和普及,也給二戰後柔道的發展帶來了致命的打擊。二戰以後,聯合國軍司令總部(GHQ)對日本進行管轄,頒布禁止在學校教授柔道的禁令,使柔道失去了發展的社會基礎。然而,柔道並未因此從曆史的長河中消失,今天的柔道不僅東山再起,而且成立了世界柔道聯盟,覆蓋全世界199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