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從行為準則理論探析柔道的發展原因1(1 / 3)

黃賽芳

導言

現在流行於世界各地的柔道是由日本教育家嘉納治五郎在吸收柔術的基礎上於1882年(明治15年)創立的,當時被稱為講道館柔道(下文簡稱為“柔道”)。此後,柔道不僅在日本國內得以普及,而且在美國、法國等其他國家廣泛傳播。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下文簡稱“戰後”),柔道作為競技體育得到了很大發展,特別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將其列為奧運競技項目後,柔道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普及。進入21世紀以後,柔道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大競技體育項目,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開展柔道項目。這是由歐美發起的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項目中唯一一個誕生於亞洲的體育項目。柔道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發展?本文通過回顧明治15年柔道創立至今100多年的發展過程,探析柔道取得巨大發展的原因。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嘉納治五郎創立的柔道與柔術之間存在著很大聯係。嘉納治五郎將柔術定義為“徒手或持短兵器攻擊徒手或持器械的敵人,並進行防禦的體術。”柔術是武士們在戰場上通過扔、勒、摁、扭等動作來戰勝對方、保護自身的體術,包括踢、打、摔、拿等技術。柔術與柔道、合氣道、巴西柔術之間存在著很多聯係。此外,現在所說的柔術一般指“巴西柔術”,而將發源於日本的柔術稱為“古流柔術”,以示區別。本文中的“柔術”一詞指的是發源於日本,在日本江戶時代以前盛行的徒手武術。

關於柔術的起源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柔術起源於中國,由中國明代的陳元贇傳到日本。原念齋的《先哲叢談》中有這樣的描述:元贇善拳法,當時世未有此技,元贇創傳之。故此邦拳法以元贇為開祖矣。正保中,於江戶城南西久保國正寺教徒。盡其道者,為福野七郎左衛門、三浦與次郎右衛門、磯貝次郎左衛門。信夫恕軒稱“我邦昔時未有拳法,歸化人陳元贇善此技,傳之邦人,故此技以元贇為鼻祖。”丸山三造在《日本柔道史》中說“近世有陳元贇者,來我國寓居江戶淺府的國正寺,另有浪人福野七郎右術門、磯貝次郎左門、三浦與次郎右衛門者,同寓居該寺。元贇也記載了:大明有擒人之術,我雖不懂此術,然常見之。上述三浪人聞其術,便自己鑽研磨煉,後便能善其術。”愛宕山拳法碑上也刻著“拳法之有傳也,自投化人陳元贇而始。”

二人插手合抱的形式、用於擒拿的縛拿術等被視為柔術的原型。後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擰手腕、擰肘關節、倒身摔等技術。戰國以後,這些技術受到禪、中醫等中國文化的影響,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拳法、白打、手縛等流派。這些流派大多是根據某一特定技巧命名的,如打手、縛打、捕手術、小具足、拳術、和術、鎧組討、體術、白打、手縛等。其中的鎧組討即穿著甲胄對打,小具足指裝備短刀對打。進入江戶時代以後,為了證明柔術不隻依靠力量,重要的是技巧的較量,出現了以“柔術”、“柔道”、“和”、“柔”命名的流派,如關口新心流、楊心流柔術、起倒流柔術、良移心當流柔術等。這一時期還出現了竹之內流、荒木流、淺山一傳流、澀川流、楊心流、四天流、天真新楊流等多種流派。至江戶時代末期,武士習武修行盛行,也因此促進了全國各流派之間的交流和比武。當時,出現了亂捕這一技術。亂捕不受套路限製,幾人組合進行自由練習。亂捕是現代柔道中的亂取技巧以及比賽形式的雛形。

進入明治時代以後,日本政府提出“殖產興業”的口號,大量引入歐洲的各種製度,著重於發展經濟和鞏固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製度。武士們失去了昔日的特殊地位,武術也隨之逐漸式微。很多柔術師失去了在藩中教授武術的工作,柔術開始走下坡路。為了生活,一些武士在街頭表演柔術。明治政府將柔術視為不符合文明開化的野蠻落後之物。嘉納治五郎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天神真楊流和起倒流的基礎上創立了講道館柔道,並使之發揚光大。

在嘉納治五郎創立講道館柔道的初期,講道館柔道是柔術的一個流派,二者之間並沒有發生直接的對壘。1888年(明治21年),講道館柔道在警視廳舉行的柔術比賽中大獲全勝,講道館的柔道家因此被警視廳任命為其柔術指導教師,這使得講道館柔道的影響力迅速擴大,並成為學校體育教育的科目之一,在日本國內普及開來。隨著柔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柔術比賽開始采用講道館的比賽規則,但是柔術並沒有完全消亡,日本至今還保留著多種柔術流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列入當時學校體育教育課程的柔道和劍道服務於軍國主義,成為鍛煉學生身體、精神的工具。柔道被賦予了濃厚的“忠於國家”、“為國捐軀”、“去私奉公”的意識形態色彩。在國家力量的推動下,柔道在日本國內外得到進一步發展。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為了清算軍國主義,禁止在學校教授柔道等課程。這一事件成為戰後柔道發展的一大轉折點,對其後柔道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二戰以後,日本柔道界為了重新獲得在學校教授柔道的許可,著重將柔道作為競技體育項目加以發展並取得了成功。196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舉辦的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上男子柔道比賽便被列為比賽項目,女子柔道項目成為1988年首爾奧運會的表演項目,並在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上被正式列為比賽項目。隨著這些國際賽事的舉行,柔道在世界各地愈發得到普及,發展成為一項跨越國界的國際性運動。2010年,加入國際柔道聯盟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達到了199個。

2.先行研究

迄今為止,我們在柔道研究方麵已經積累了很多研究成果。這些研究主要分為四大類。

(1)有關柔道技術的研究

此類研究主要通過對柔道技術進行分析,以發現更有效的打敗對手、贏得比賽的技術。包括如何壓製對手、提高腳法技術、拆招技術等技巧。代表作有鬆本芳三的『関節技について』、鈴木克也的『関節技の「レ」線學的研究』等。

(2)有關柔道發展曆史以及柔道理念在生活中的應用的研究

柔道曆史方麵的研究包括通過嘉納治五郎的著作,對柔道的發展曆程、精神價值及變化進行探究,對嘉納提出的柔道理念:體育觀、勝負觀、修心觀、修行觀和段位製、精力善用、自他共榮進行分析並從國際化帶來的“教育價值”與“競技體育”的衝突著手,對柔道理念的傳承和變化進行論證。其中有寒川恒夫的『「柔道一班並ニ其教有上ノ価値」講演にみる嘉納治五郎の柔道體係論』、藤堂良明的『柔道亂取の歴史について一起源とその後の発展一』、永木耕介的『嘉納柔道思想の継承と受容』等。有關柔道理念在生活中的應用的研究,其目的在於謀求生活和睦、促進企業發展。比如,將“以柔克剛”這一柔道的基本理念詮釋為“與周邊的自然和社會和諧共處,合理地利用資源,減少能源的浪費,有效地解決問題”,應用該原理來幫助企業、個人渡過難關等。代表作包括巴尼斯和理查森共著的《柔道營銷:用智慧而不是財富創建你的事業》、尤費和誇克共著的《柔道戰略:小公司戰勝大公司的秘密》等。

(3)有關柔道心理學的研究

此類研究主要以柔道習得者的心理變化為研究對象,在提高技術水平所需要的各種條件中,著重對精神特質進行研究。調查和研究柔道選手的性格,特別注重分析那些高水平選手所具有的性格。其中包括船越正康的『競技適応の心理——國際大會に參加した女子柔道選手のYGデータから——』、河野和憲的『競技適応の心理——UK法による勝敗予測指標の検討——』等。

(4)有關柔道生理學的研究

此類研究以柔道習得者及柔道比賽的參賽選手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在使用柔道相關技術時發生的生理變化等,尋求更健康的柔道練習、訓練方法和比賽形式,以提高身體素質和比賽成績。代表作包括小川新吉的『柔道における「絞め」の生理學的研究——下垂體·副腎皮係よりみた「絞め」の研究——』等。

本文屬於上述4類研究中的第2類,主要探析在短短的百年間柔道取得巨大發展的原因。針對柔道發展的原因,研究者們主要提出了以下幾個觀點。

(1)嘉納治五郎自身具有良好條件

嘉納治五郎長期習練柔道以及從事柔道教育的經曆有利於他將柔術改良為柔道。嘉納熟知柔術的各種技巧,取各派所長,並加入自己對於柔道的理念,最終確立了柔道的技術體係。他將傳統柔術的“以柔克剛”這一原理(主要是技術原理)發展為符合時代思想潮流的“最有效地使用身心的力量”這一包含技術和精神雙方麵的理念。嘉納在吸取各派精髓的同時,還擯棄了柔術中的一些危險技術,重視柔道的教育方法。他曾曆任文部省官僚、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亞洲第一位奧委會委員,是日本教育界和體育界的代表人物。他的社會地位也為柔道在日本國內的發展提供了便利(鄭旭旭、袁鎮讕,2001;餘建華,2004)。

(2)巧用媒體

創立講道館後不久,嘉納治五郎就創辦了《國土》、《運動界》、《柔道》等雜誌,在上麵發表有關柔道發展目標、柔道技術要領的文章,並請很多名流執筆,以提高社會影響力。(鄭旭旭、袁鎮讕,2001;翁信輝,2003)

(3)以學生為對象教授柔道,找到了較好的切入點

講道館柔道問世之際,日本國內已有不少以培養武士為主的武館,而嘉納治五郎創辦的講道館主要以學生為教學對象,這是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因為這些學生中很多日後成為日本社會的精英,從學生時代便養成的對柔道的喜愛,使得他們為柔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鄭旭旭、袁鎮讕,2001;段建芝,2001)。

(4)注重人才培養

嘉納治五郎將阿部信文、門肋誠一郎、西鄉四郎、橫山作次郎、富田常次郎、山下義韶、三船久藏、廣瀨武夫等人培養成為一流的柔道指導教師,為柔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指導人才。(鄭旭旭、袁鎮讕,2001;翁信輝,2003;段建芝,2001)

(5)建立了段位製和有段者研究協會

為了鼓勵練習者並區分他們對於柔道技巧的掌握程度,嘉納設立了段位製。包括十段五級,共計十五個級別,用不同顏色的腰帶進行區分。隨著有段人數的增加,嘉納又設立了有段者研究會來促進大家的交流、加強管理。(鄭旭旭、袁鎮讕,2001)

(6)與社會的發展趨勢相呼應

明治初期,日本國內出現了脫亞入歐的傾向,其影響波及科技、製度、法律、生活方式等多個領域,武道在當時並不受重視。然後,到了明治中期,日本又出現了回歸傳統的潮流,而柔道就是因此得到普及的。(段建芝,2001)

(7)與時俱進的改革

20世紀50年代,嘉納治五郎去世,繼任者秉承他的遺誌,進一步完善柔道的競技製度。之後,柔道作為競技體育,為世界各國所接受。為了成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柔道又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增加了在拳擊等比賽項目裏所使用的體重分級規則。(鄭旭旭、袁鎮讕,2001)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雖然很多研究對柔道的發展原因進行了分析,但是這些研究大多是對於現象的梳理,沒有提供對柔道的發展原因進行論證的有效理論。由於方法論的不足,有關柔道取得巨大發展的原因的討論還留有很大的空間。其次,上述研究大多以柔道的創始人、組織者作為研究對象,沒有充分考慮到柔道習得者的選擇對於柔道發展所起到的推動作用。

筆者認為創立於1884年,具有100多年曆史的柔道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發展,是因為受到了眾人的喜愛。嘉納及其繼承者所采取的多種改革,就是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喜愛柔道,從而達到推廣柔道的目的。對於柔道發展原因的研究,應該充分重視柔道習得者的主體性因素和柔道參與者對柔道發展的影響,揭示柔道習得者選擇柔道的動機和理由。

3.研究方法和論文的構成

本文主要通過文獻資料、與柔道相關的規定、條款並參照柔道組織的官方網站,從社會學的視角來剖析柔道的發展過程。100多年以來,柔道的這些發展變化都與柔道參與者們的選擇息息相關。這些參與者既包括習練者,也包括組織者、觀眾。本文主要運用行為準則理論,通過分析促使柔道參與者選擇柔道這一項運動以及對柔道進行改革的行為準則,來探析柔道取得巨大發展的原因。

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主要概述包括有用準則、原則準則和感情準則在內的行為準則理論的主要觀點。第二、三部分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分水嶺,分別分析柔道的產生、在日本國內外的發展以及戰後作為競技體育項目之後柔道的發展。之所以采用這種曆時的分析方法,是因為二戰前後的柔道所處的時代背景、發展狀況以及發展原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