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中國戲曲網站的現狀與分析(3 / 3)

另外還有上傳技術水平問題。戲曲終端用戶發布上行信號時更是由於上傳技術水平不一,文件格式五花八門,視頻、音頻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內容龐雜,信息質量無法保證。戲曲網站上現有的視、音頻資源,很大一部分是由戲迷網友上傳到網站進行交流共享的。很多視頻文件未經過專業的壓縮處理,畫質很低;一些戲曲音頻,由於前期拾音錄製時所用設備和手段不專業,再加上製式和網站音頻兼容性等技術原因,致使視聽效果大打折扣,根本談不上欣賞。

顯然,互聯網傳播的技術質量已經限製了戲曲網站的發展。這不僅關乎使用人的技能,更關乎中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研發以及經營能力的提高。戲曲網站不但要開發出更好的視音頻采集、壓縮、傳輸技術,改善下行信號的質量,還要引導網站受眾使用更專業的工具、更專業的上傳操作方式。

3.缺乏優秀的互聯網形態的戲曲作品限製了戲曲網站的發展

第三考慮傳播內容。現階段,戲曲網站上的傳播內容主要還是轉載其他載體形態的戲曲信息。比如轉載電視戲曲的視頻,轉載廣播戲曲的音頻,轉載報紙上的戲曲信息,轉載已有的戲曲動漫、FLASH動畫等等。無非是把這些內容,挪了地方,換了載體。除了視聽質量有所下降,內容並無大變。戲曲網站還沒有開發出具有互聯網媒介自身獨特魅力的不可替代的作品形態。正是由於缺乏這種不可替代的經典作品,所以戲曲網站的觀眾很容易流失。戲曲網站雖然具有多媒體的特征,但是若想在報紙、廣播、電視、動漫等戲曲傳播形態的競爭中勝出,就必須尋找具有自身傳播特點的節目形態。

也許我們應該朝開發互動功能方向努力。互聯網技術從本質上來講,最突出的是它的互動特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互聯網藝術就是一種互動藝術(InteractiveArt)。互動是互聯網藝術的生命。今天,互聯網技術發展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互動程度在不斷加深。在傳播內容方麵能不能強化其互動功能,發揚其互動魅力,創作出既基於互聯網的最新互動技術,又合乎戲曲審美習慣、能發揮戲曲之美的作品,才是問題的關鍵。戲曲博客、戲曲論壇發展迅速,人氣旺盛,它們的共同點正是充分發揮了戲曲網站互動的特點。雖然這種互動還隻是停留在文本互動的層麵上,但即使如此,博客論壇類戲曲網站仍然擁有大批固定、忠誠度很高的觀眾群體。如果戲曲網站在視音頻和動漫的創製上能夠充分發揮互動的優勢,那麼戲曲網站必將吸引更為龐大的受眾群體,獲得更大的發展。

當然,戲曲網站運營方麵還存在缺乏商業經營手段、信息監管、內容侵權、政府相關部門重視不夠、引導乏術,沒有必要的政策扶植和資金支持等問題。

五、戲曲網站傳播的審美文化意義

戲曲的互聯網傳播已經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與其他姊妹藝術門類的網站(如音樂網站、舞蹈網站、話劇網站等)相比,戲曲網站的數量已經相當可觀,而且形態種類豐富,擁有了戲曲網頁、戲曲論壇、戲曲博客、戲曲在線商務等等。但是戲曲網站的發展仍然存在著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由於當前某些戲曲網站的內容製作粗糙、質量低下、創意匱乏,難免令人質疑戲曲互聯網傳播的意義何在。

戲曲作為一門古典藝術,它的藝術靈韻(Aura)就存在於劇場之中,它的藝術形態是成譜係的[42],臉譜、唱腔、動作、服裝、道具、劇場甚至現場的觀眾,都是戲曲劇場傳播的構成部分。劇場傳播才是對戲曲的藝術本體的完整傳播。嚴格來講,用電子拾音器有限的幾道音軌錄製出來的聲域狹窄的戲曲唱段,用電子攝像機有限的幾個景別分割出來的戲曲鏡頭,都不足以還原出戲曲藝術,它們是失真的,不圓滿的,喪失靈性的,都已經不能算是戲曲藝術,遑論文字和圖片。如果說舞台戲曲是對生活的摹仿[43],那麼電視戲曲、廣播戲曲、網絡戲曲等電子媒介都隻是試圖繼承劇場傳播的功能,是對劇場傳播的模仿。被傳播出來的戲曲總是深深烙刻著電子媒介技術的印記和缺憾。這種缺憾從傳播效果而言甚至是對戲曲藝術美的消解(如果不想誇張說是“破壞”的話),這種缺憾也始終是各種新媒體戲曲被許多學者詬病的原因。那麼新媒體戲曲傳播到底有沒有審美文化價值?

如前所言,戲曲互聯網傳播的主要功能有兩種——展示和交流。展示的信息中有一部分可以看作是一種對戲曲藝術本體的傳播,體現了戲曲傳播的傳承。交流互動功能傳播的則都是戲曲藝術文化信息。發揮交流互動作用的各種形態是一種全新的戲曲存在形態,可以稱為戲曲傳播的轉型形態[44]。戲曲互聯網傳播的展示部分(對戲曲藝術本體的傳播)效果欠佳,但戲曲互聯網傳播的交流互動部分卻意義非凡,是其他任何媒介戲曲傳播無法替代的。

可以說現階段互聯網對戲曲的傳播更多是一種戲曲文化或稱戲曲審美文化的傳播。電子傳播媒介無論是廣播電台、閉路或衛星電視,還是互聯網,其實質都是一種傳播工具、傳播載體。劇場裏永無副本的真人演出才是完整的戲曲藝術。如果把各種戲曲傳播比作是一個金字塔的話,劇場戲曲傳播是這個金字塔傳播鏈的塔尖,其他傳播形態是塔身,電子媒介的海量傳播就是厚實的塔基。如果作為塔尖的戲曲藝術沒有魅力,金字塔的構建就失去了必要和意義。當然戲曲互聯網傳播的音視頻等部分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審美意義,可以作為一種獨立、自足的審美對象。但是,如果戲曲藝術被時代拋棄的話,它所演化、延伸、變形出來的種種藝術形態都會被迅速邊緣化,成為時代審美文化浪潮中陳舊的飾片,黯然無光。所以追究戲曲傳播形態的缺憾並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運用一切傳播載體,運用一切傳播形態傳播戲曲、保存戲曲、弘揚戲曲才是關鍵。通過一切應運而生的新媒體傳播戲曲文化,讓受眾了解戲曲的審美範式,掌握理解戲曲之美的奧秘,學習戲曲審美的接受方式,降低戲曲欣賞的難度,讓當代人知道擺出如何的姿勢去擁抱戲曲,並能夠欣賞、領略其妙,才是戲曲互聯網傳播的曆史使命。有了戲曲審美文化的理解和準備,戲曲的古典美感才能顯現出來,才能在觀眾心中留下美的經驗,才會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戲曲電子媒介的傳播才會更加廣泛、深入。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戲曲現代傳播的良性循環。戲曲互聯網傳播的根本使命,在於去完成現代觀眾所缺乏的欣賞戲曲的審美經驗以及戲曲文化“塔基”的重建,一種文化生態的重建。

戲曲網站在消解戲曲之美的同時,實際上也悄悄進行著戲曲外延的擴展。將來,可能會出現一些運用網絡技術開發出來的新的互動的戲曲傳播藝術形態……當越來越多以網絡傳播為載體的戲曲內容被開發出來,當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接觸到戲曲,進而喜歡上戲曲,成為戲曲的忠實受眾,戲曲互聯網傳播就完成了加強戲曲在藝術競爭格局中的地位、為戲曲本體的舞台傳播營造有利的文化環境這樣一種曆史使命。

(參與戲曲網站調研工作的有戲劇戲曲學碩士研究生袁園、白曉清、王凱、黃豔、遲剛、徐潔瑩、任文殊、韓晗、王鵬铖、李洪梅;廣播電視文藝碩士研究生韓燁、田田、李子禎、餘晴航等;2006級廣播電視編導本科學生楊卓凡、江舒雯、塗嫿、孫銳、餘點、初婕、王丹羽、陳思思等)。

[1]見“SanFranciscoChronicle”,10,27,1995,p.A9.

[2]見MichaelWinship“television”,RandomHouse,NewYork,1988,pp.153-154.

[3]WayneMunson“AllTalk:TheTalkshowinMediaCulture”,TempleUniversityPress,Philadelphia,1993,p.61.

[4]1995年10月24日“LateShowwithDavidLetterman。”

[5]見GiniScott“CanWeTalk?—ThePowerandInfluenceofTalkShows”,PlenumPress,NewYork,1996,p.284.

[6]GeorgeMair,“OprahWinfrey:TheRealStory”,BirchLanePress,NewYork,1994,p.48.

[7]見“環球網”Oprah主頁。《朋友們》、《相依為命》、《紐約重案組》均為目前較有影響的美國電視劇或情境喜劇。

[8]見GiniScott“CanWeTalk?—ThePowerandInfluenceofTalkShows”,PlenumPress,NewYork,1996,p.291.

[9]1995年10月27日“RichardBeyShow”.

[10]見“SanFranciscoChronicle”,10,27,1995,p.A9.

[11]藤竹曉:《電視的衝擊》,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頁。

[12]CalThomas,“TheThingsThatMatterMost”,HarperCollins,NewYork,1993,pp.13-14.

[13]參見胡智鋒、顧亞奇:《中國電視內容生產的潮流與趨勢》,《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6年1月。

[14]參見胡智鋒、顧亞奇:《中國電視內容生產的潮流與趨勢》,《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6年1月。

[15]參見汪文斌、胡正榮編著:《世界電視前沿》(Ⅲ)“前言”,華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頁。

[16]參見胡智鋒:《電視傳播藝術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頁。

[17]參見胡智鋒:《中國電視策劃與設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頁。

[18]http://www.timesstorm.com/shownews.asp?newsid=2491.

[19]參見胡智鋒:《電視傳播藝術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頁。

[20]施旭升:《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緒論第7頁。

[21]〔前蘇聯〕卡岡著:《美學與係統方法》,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276-277頁。

[22]〔美〕托馬斯·弗裏德曼著:《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

[23]數據引自新浪網報道《北京奧運開幕式多國收視率趕超雅典悉尼》,http://ent.sina.com.cn/v/m/2008-08-12/14232134587.shtml.

[24]數據引自新浪網報道:《IOC女發言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收視率驚人》,http://news.xinhuanet.com/olympics/2008-08/10/content_9122024.htm.

[25]數據引自新浪網報道:《IOC女發言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收視率驚人》,http://news.xinhuanet.com/olympics/2008-08/10/content_9122024.htm.

[26]施旭升:《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頁。

[27]楊燕:《電視戲曲論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頁。

[28]謝燕春:《二十一世紀戲曲生態形式》,《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

[29]王廷信:《戲曲傳播的兩個層次——論戲曲的本位傳播和延伸傳播》,《藝術百家》,2006年第4期。

[30]引自中國互聯網協會、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Netguide2008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簡版》,第20頁,2008年1月8日。

[31]引自中國互聯網協會、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Netguide2008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簡版》,第19頁,2008年1月8日。

[3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7年7月發布的《第二十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33]引自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Netguide2008中國網絡廣告市場調查報告·簡版》,第26頁,2008年01月21日。

[34]崔保國主編:《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07-200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頁、第251頁、第258頁。

[35]楊燕:《電視戲曲論綱——呼喚涅槃的火鳳凰》,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頁。

[36]楊燕、韓珅、周斌:《中國戲曲傳播的傳承與轉型》,載胡智鋒、董小玉主編:《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代性建構》,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38頁。

[37]摩爾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1倍,性能也將提升1倍。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7904.htm.

[38]博客圈就是若幹個博客用戶基於共同的話題、愛好或者誌向搭建起來的一個交流互動、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博客圈中,博客成員承擔不同的角色,包括圈主、管理員、資深成員以及一般成員,其中圈主和管理員都具有相應的管理權限。博客成員在自己的博客中發表的文章,如果符合圈子預先設置好的主題,都可以被自動收錄到圈子的文章列表中。

[39]bps全稱BitsPerSecond,譯為比特每秒,是通信線路等數據傳送速度的單位。1bps表示1秒鍾能傳送1比特的數據。1kbps(1千bps)是1,000bps,1Mbps(1兆bps)是1,000kbps(100萬bps)。引自《IT用語詞典》bps詞條。

[40]引自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CJR)2007年12月14日文《帶寬消耗大中國互聯網帶寬升級箭在弦上》http://cjr.zjol.com.cn/05cjr/system/2007/12/13/009051397.shtml.

[41]引自北京市網通《個人普話加裝ADSL申請表》,http://www.hetz.gov.cn/adsl_ad.jsp.

[42]施旭升著:《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頁。

[43]引自亞裏士多德著:《詩學》,亞裏士多德把“摹仿”作為藝術的基本特征,並以摹仿的對象、摹仿的媒介和摹仿的方式為標準來區分不同的藝術。

[44]楊燕、韓珅、周斌:《中國戲曲傳播的傳承與轉型》,載胡智鋒、董小玉主編:《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代性建構》,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38頁、第3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