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影視劇音樂的文化價值取向(2 / 3)

因此,從接受心理的角度,主題音樂在這裏的意義含量是成幾何式增長的。它已不是人們輕鬆心情下對優美的享受,也絕不是任想象的翅膀在充滿憧憬的萬裏晴空的馳騁。它已被劇中的情景鎖定,沉重地負載著劇中情節不斷的意義添加。以至於當很久之後,我們再在影片之外聽到這段音樂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加帶著影片中的感受,很難完全忘懷。

三、現代音樂觀念和技法在影視劇音樂中的運用和展示

音樂文化發展到現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對人們潛意識領域的開發和多元表現手法的綜合運用。應該說,影視劇音樂正是在這方麵為現代音樂提供了展現和發展的天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一下觀察:

1.音樂音響所創造的現實和心理空間

許多影視劇的編導現在越來越多地意識到音樂音響在影視劇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比如在所有的武打片中,人物的動作,幾乎已經離不開音響的支持,人們也已經習慣在角色們踢打的動作中伴隨著“嗖、嗖”聲。這種誇張的音響幾乎已經被人們約定俗成地接受,成為一種程式化的表現方法。比如在許多劇情發展的場景中,運用音樂音響營造氣氛,顯示心理感受,強化和突出某種動作和某種自然動態等等。而這種音樂音響的音樂形態,基本上是無序的,它運用了現代音色音樂、無調性音樂的觀念,根據劇情的需要,隨意組合、拚貼。比如在電影《孫中山》中,有一段表現在險惡的現實中孫中山不安的心情,這個場景中用了一個二度音程的長音,就是這個綿延幾十小節的不協和二度長音為我們營造了一個緊張不安的氣氛,這個二度音程是有音高的,但是在影片中,它以一種特有的音響發揮著營造氣氛的作用。

最為典型的是基斯洛夫斯基的電影《藍》當中的一個具有主題意義的音調,這個音調在影片中是人物悲劇命運的表征,以兩個樂句構成。影片在處理這個音調時,賦予了它音響表現的特征。它總是以超出常規的巨大音量出現,給人以視聽驚覺的效果,以此表現悲劇命運對人心靈的巨大撞擊。

有些細心的導演,在處理一些心理運動時也喜歡運用音樂音響的手法,比如鏡頭中的人物可能以極為緊張的心情在等待著事端的發展,但麵部表情掩飾著這種緊張的情緒,粗心的觀眾可能還沒有意識到情況的緊急,這時突然出現幾個音構成的怪異的音響,一下子就讓人們潛意識中的緊張狀態浮出。這種運用音樂音響的強大心理和生理衝擊作用的手法是一種非常簡約的表現手法,它們往往具有音調的形態,但是發生作用的首要衝擊力是負載它的音響。

另外在一些科幻片中,幹脆就用這種音樂音響填充出一種非人間的非情緒化的,離開地球的一種自由自為的宇宙空間感。人們運用電子合成器製造的這種音調,以一種獨特的音響塊或音響鏈條的現代觀念的結構方式,為影視劇增添了一道現代風景。製造這種音響的音樂創作原則往往是對傳統音樂觀念的解構,是許多現代先鋒派作曲家們追尋的音響效果,我們可以從許多他們的作品中找到這種類似的音型、音響片斷、音型發展邏輯和變幻不定的色調等相同的特征。

2.現代音樂表現領域在影視劇中的延伸

許多現代的音樂表現題材一部分在企圖深入到人性的深層、潛意識層去發覺表現的意義,一部分試圖表現在“文明”的強勢壓迫下,企圖回歸自然,找回人類的原始感知力和原始創造力的願望。因此創造出了多種多樣的音樂形態。這些音樂作為一種專業音樂作品由於打破了傳統的審美趣味,充斥著許多噪音和不規則的結構比例,往往不為廣大的群眾喜愛和理解,但是一旦運用到影視劇音樂當中,在具體內容的詮釋下,不僅能夠被理解,還為影視劇發揮出獨特的表現作用。比如電影《青春祭》中為老祖母送葬那場戲中運用的音樂,看似很“土”很“風俗”,卻是很先鋒很現代的一種音樂形式。

這段音樂用三種材料組成,依次疊進:開始是幾乎貫穿整體的長音,它一出現就給人一種厚重悠遠的曆史滄桑感,接著進來的是個唱著傣家民歌的低沉粗糙的男聲,這一切都讓人產生緊貼著泥土的感覺,第三層是一片“嗡嗡嗡”的念經式的說話聲。當第三層說話的聲音逐漸膨脹壯大,超過了民歌,達到高潮,最後又剩下了那個悠長的長音至結束。與此相應的影片中的情節發展是一段長長的送葬行列抬著棺木在一片光禿的坡地上行走,到高潮的時候,是山上熊熊的火堆上正在燃燒著棺木。整段情節隻有音樂沒有語言。瞿小鬆寫的這段音樂運用的是一種現代的音樂觀念,即自然世界中的一切聲音都可以作為音樂的材料:不僅把音樂和音響結合在一起,把樂音和噪音結合在一起,還把真實的說話聲作為一個音樂因素結合進來。音樂的這種配置為這一場景營造了一個非常古樸和富於鄉土氣息的情調,加上鏡頭的藝術化構圖,創造了一個很有特色的意境。

電視連續劇《橘子紅了》運用了一個聲調“怪異”的女聲,這個女聲的聲音是有音調的,但是它的音調脫離調性的束縛,以反調性的形態隻是追尋音調的走向和音調所產生的效果,並不在意樂句的起承轉合完整性,它以片斷的不協和的音調,強調它的音色和聲音對人心理產生的直接影響和刺激,這種藝術形態也是現代歌劇中為表現人物內心的複雜感受而常用的手法。運用在這部電視劇中,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所帶來的靈魂的呻吟與嘶喊,有著強烈的心理運動的表現作用。

可以說在電視劇中普及了現代音樂家們勇敢探索的成果,解釋並證明了這些探索在音樂表現中的意義。從某個角度這種證明和解釋也是在延伸著現代音樂的表現領域。我認為,現代音樂在整個音樂的發展史中的最大貢獻之一是拓展了音樂思維的空間性。正是這一點,使得現代音樂與影視劇的結合十分容易並具有繼續發展的可能性。

四、由“陌生”到“接受”的審美關係鏈條

由於影視劇給予了內容的填充,使得音樂本身多釋性的屬性發生了變化,具有了一種可闡釋性。與純音樂相比,這種可闡釋性對於音樂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限定,也就是說限定了音樂幻想的自由,人們隻能在影視劇內容的框架中去感受和理解音樂。這種限定是不是就削弱了音樂的表現力和對人的作用力。我認為它實際上升華出一種對人的作用力,因為,它將許多“陌生”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感受,作用到人的心理感受當中,人們在“接受”這種新的審美經驗和產生這種新的審美感受的同時,也就接通了由“陌生”到“接受”的審美關係鏈條。它的直接效應是提高和豐富了人們的審美界域和審美能力。

所謂“陌生”指的是影視劇可能包括的內容有許多是我們未曾經曆的。無論是不同的地域、風俗、文化,無論是不同時代、不同的民族,甚至是與我們熟知的禮儀、情感、思維方式完全不相同的情況都會在影視劇中發生。我們在影視劇故事的進展當中,會很自然地逐漸接受和理解這些對於我們原來陌生的東西,那麼我們也就很自然地同時接受了與之相關的本來對我們是陌生的音樂,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真正從審美角度的由“陌生”到“接受”,實際上指的是在對影視劇內容的深刻理解中完成的一個審美過程。

前麵我們提到的美國電影《辛德勒名單》主題音樂審美經驗的獲得就是一個例證。這裏的“陌生”並不是指我們對它的主題音樂本身會感到陌生,正相反,它的主題音樂是非常大眾化、易懂易感的。隻是在這樣的一段音樂中產生溫暖和心酸,對人性良善的珍視和無限感激,對人性殘忍的不堪回首等等……如此複雜的感情,卻是很難得的。而這些被填充了的內容使我們借助於音樂達到了對人性對社會對生存的深層感悟,這就是審美升華,就是我們從音樂中所獲得的新的審美體驗。在這裏“陌生”的含義實際指的是我們所沒有經曆過的生活經驗中所蘊含的美學含量的總和。

我們知道,在一般的音樂審美活動中,審美能力的提高往往依賴於對音樂表現手段和表現語言的知曉程度,對相關的音樂家、音樂作品創作風格和創作背景的知曉理解程度。但是在具有了豐厚的這種積累之後,最終的欣賞活動還是主觀個體性的。也就是說在這裏的審美體驗是依據個人的主觀願望和主觀需要。這種體驗再自由再充滿幻想,也是在個體具有的生活經曆、文化修養、性格特點、感情方式範圍內的,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使個人得到審美欣賞上的滿足。影視劇音樂的不同之處,就是將人們既拉出了熟悉的環境,又營造了一個新的接受環境,讓你在由陌生到接受的過程中獲得新的審美界域和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