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原創電視劇中的精品之作,如《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大明宮詞》、《成吉思汗》、《貞觀長歌》、《長征》等,其劇本都有著很高的文學成就。文學敘事的人物性格、語言、細節、結構等都在其間有著精湛的表現。從小說中改編的電視劇如《曆史的天空》、《亮劍》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語言,乃至於情節,都是從原著中來的。
文學語言有著很大的想象空間,其藝術性的語言自身使之具有審美張力。劉勰在《文心雕龍·隱秀》篇中所說的“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隱以複義為工,秀以卓絕為巧。斯乃舊章之懿績,才情之嘉會也。夫隱之為體,義生文外,秘響傍通,伏采潛發,譬爻象之變互體,川瀆之韞珠玉也。”“隱秀”是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征,隱是指言外之義,秀則是指文中的精彩卓絕之處。這二者正是互補互生的。嚴羽論唐詩說:“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116]都是指文學語言的這種審美張力。這種審美張力,又是與其在視像的性質相關聯的。宋代詩人梅堯臣的名言頗能道出其中三昧:“詩家雖率意,而造語尤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也。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117]“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是其內在視像,“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是其審美張力。根據文學創作而進行傳媒藝術的再度創作,是將其中的內在視像轉化為直觀的視覺圖像。文學中的內在視像為傳媒藝術如電視劇的編導和演員提供了基本的根據,後者則要從文學作品的內在視像進行了升發,從而形成電視屏幕上展現的圖像化敘事。
語言的抽象功能是自不待言的,任何語言都是抽象的產物。但是,語言的抽象又不僅僅是邏輯的抽象,而且還可以有審美的抽象。作為具有藝術品格的文學,其審美抽象是對傳媒藝術的意義生成有深刻影響的。我曾對於審美抽象有過專門的論述,而且將審美抽象和邏輯抽象做了如下的區分:“審美抽象是指審美主體在對客體進行直覺觀照時所作的從個案形象到普遍價值的概括與提升。審美抽象與邏輯思維抽象的不同之處在於:雖然它們都是從具體事物上升到普遍的意義,但邏輯思維的抽象是以語言概念為工具,通過舍棄對象偶然的、感性的、枝節的因素,以概念的形式抽出對象主要的、必然的、一般的屬性和關係;審美抽象則通過知覺的途徑,以感性直觀的方式使對象中的普遍意義呈現出來,在藝術創作領域中表現為符號的形式。邏輯抽象是在個別的和偶然的東西中發現一般的合乎規律的東西,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它意味著舍棄對象的全部豐富具體的細節、特征和屬性,這當然是和審美的、藝術創作與鑒賞的過程殊異的……審美抽象則是指在審美創造或審美鑒賞過程中通過審美知覺和符號化的形式直觀地把握對象的本質特征,其思考重心在於審美活動在其感性的方式中所達到的思維高度及把握世界的深度。”[118]作為藝術的文學當然不是純然的感性直觀,它必然負載著人的命運、人的情感和人的感悟。文學與那些非審美的文字不同,它不是以邏輯推導的思維方式來運思的,而是以內在視像為其元素來運思的,但它必然地會由內在視像的構建而生發出意義。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文學皆然。現象學美學家茵加登對於藝術作品的文本層次作這樣的剖麵分析,他認為:“文學作品是一個多層次的構成。它包括(1)語詞聲音和語音構成以及一個更高級現象的層次;(2)意群層次,句子意義和全部句群意義的層次;(3)圖式化外觀層次,作品描繪的各種對象通過這引起外觀呈現出來;(4)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態中描繪的客體層次。”[119]茵加登在這裏所說的第四個層次,其實就是整個作品的意義層麵。文學創作在這方麵的表達是較其他藝術門類都有著更大的優勢的,而且其他門類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植根於文學的這種性質的。文學創作不以理性思維為其運思方式,不等於其中都是感性的存在,在其審美化的存在形態中,文學是不乏理性的力量的。嚴羽論詩所說的“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120]這段名言曾經引發了長久不息的爭議,也招來了很多人的詬病。然而,嚴羽在其間又說了“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其至”,“而古人未嚐不讀書,不窮理。”[121]其實嚴羽是很辯證的,他沒有否認詩中的理性因素。我認為詩中的理性因素不但是存在的,而且是題中應有之義,多年前我曾論述過詩中之“理”的審美化存在,其中有這樣的表述:“詩的功能並不止於表現人的情感,還在於詩人以具體的審美意象把不可替代的情感體驗升華到哲理的層麵。我們在古人的吟詠之中,不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而且,在更多的時候也得到靈智的省豁。許多傳世的名篇,都在使人們“搖蕩性情”的同時,更以十分警策的理性力量穿越時空的層積。”[122]文學的語言通過其內在視像表達對人生的感悟,在整體的理性升華方麵,可以使傳媒藝術得到深層的滋養。
五、和諧文化建設需要文學與傳媒藝術的深度融合
黨的十七大對於文化建設前所未有的重視,胡錦濤總書記所作的十七大報告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題,專節闡述了文化建設問題,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主義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這是十七大對於當前的文化現狀的高度概括和前瞻,同時,也是現階段我國文化事業的基本指導思想。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其基礎工作側重於建設和諧文化。和諧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是非常深遠和廣大的,這是由文化的屬性決定的。要使人們處於一個和諧的文化環境之中,最重要的在於製度文化和價值觀念文化。製度文化並非本文所論範圍,也非作者能力所及;但是,價值觀念文化就和本文的論題深有關聯。按照十七大精神來說,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這當是價值觀念文化的命脈所在。十七大報告標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要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集中表述,也是我們構建和諧文化的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並非懸置於學理範圍的抽象概念,也不是僅供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而是應該貫徹於我們的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麵,各個領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必須具體化和大眾化,要在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上全麵展開。而在這個過程中,大眾傳媒是不可或缺的傳播途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作為價值觀念文化的靈魂,要貫徹落實到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之中,審美途徑在當前的文化現實中是起著非常重要的功能的。僅靠理論學習一途,在現在的環境下肯定是收效頗為有限的。更為有效的方法和渠道,是要在人們朝夕濡染的大眾傳媒獲得潤物無聲的熏陶。建設和諧文化,本身便是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過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地抵製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溝通和融合不同的文化形態和審美觀念,如高雅藝術和通俗藝術之間的鴻溝,城市文化和鄉村文化的分野,諸如此類。傳媒藝術所能起到的作用是無可代替的。如一年一度的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便是整個中華民族除夕夜的不可缺少的精神歡宴。那些在春晚上最受歡迎的小品、相聲等充滿娛樂性的節目,使人們在開懷大笑中感受到了我們民族的真善美,也在笑聲中諷刺了生活中的假惡醜。那些活潑鮮美的舞蹈,如《進城》、《俏夕陽》等,使人們感受到向上的力量。電視劇在傳媒藝術中所占的分量就更大了。近年來數量眾多的家庭倫理片,如《大哥》、《家有九鳳》、《繼父》等,都使人們在欣賞中得到中華傳統美德的潤澤,而在心理上摒斥著人與人之間那種虛偽與自私的行為。《亮劍》和《大刀》、《狼毒花》、《刀鋒:1937》等,都在痛快淋漓中使人提升了正義感和民族自豪感,讓浩然正氣充滿胸臆。那些革命曆史題材電視劇,如《井岡山》、《長征》、《朱德元帥》、《八路軍》、《新四軍》等,都使我們感受到那血與火的鬥爭歲月,老一代革命者艱苦卓絕的足跡和“革命理想高於天”的情懷。傳媒藝術的各種樣式,都在建設和諧文化中起著不可小覷的重要作用,在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和耳濡目染的傳播環境中,塑造著人們的價值觀,是不是用真善美的內涵和形式給人們,是我們這個時代文化建設的關鍵問題。
文學在當下構建和諧文化的進程中承擔著不可推卸的使命!對於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文化大國來說,優秀的文學創作不是太多了,而是嫌少了。從文學刊物的數量和出版社的出版量來說,可以說是鋪天蓋地而來,但是真正能夠在無數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精品,還是少之又少。有很多作家直接進入電視劇創作的軌道,還有一些作家在寫作時便時時考慮電視劇化,這未嚐不是好事,使文學創作和傳媒藝術有了直接的通道;但從另一方麵來看,利益的驅動恐怕是其動因所在。在浮躁的心態下,卻難以出精品。事情真是有點意思,恰恰是隻想著專力寫小說,並不想著如何改編電視劇的作家如徐貴祥、石鍾山等,他們的作品如《曆史的天空》、《激情燃燒的歲月》被拍成電視劇後卻成了立得住的精品,成為人們喜愛不置的傳媒藝術的典範之作,這其實正說明了文學之於傳媒藝術的重要價值所在。徐貴祥最近有一次對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編輯的談話對我們很有啟示,他認為“真正好的文學作品應該為影視創作提供取之不盡的營養”,他從自己的經驗中看到,“真正好的文學作品,也應該能轉化成其他的藝術形式。就是說文學具備的那些元素,經過一個過程都可以轉換成影視語言,文學所追求的那個境界,也可以成為影視劇追求的境界。”[123]我們看到的還不止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尤其是那些穿過曆史的時空,而成為文學經典的作品,為傳媒藝術(如電影和電視劇)提供了層出不窮的創作資源,古典名著、現代文學名著、當代文學名著皆然。而其他傳媒藝術樣式,也是要有好的文學底本作為基礎,才能真正具有更好的藝術品位。如小品就是這樣。有好的演員而沒有好的本子,也很難成為令人百看不厭的精品。另一方麵,文學作品所刻畫的人物性格,活生生的人物語言,在現在的情勢下,僅靠文字閱讀,影響麵是很有限的,同時,借了影視語言的圖像化塑造,便使他們在人們麵前活生生地映入人們的眼簾,如《曆史的天空》中的薑大牙(薑必達)、《亮劍》中的李雲龍、《刀鋒:1937》中的鄭樹森等。這是傳媒藝術的優勢,我們又為何不用!
建構和諧文化,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傳媒藝術是審美的主渠道,文學與傳媒的相互融合,對於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使人在審美中通往向上一路,當是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意義的。
文學不同於傳媒藝術,卻不是不相容的。把文學和傳媒藝術視為互不相容,乃至因了大眾傳媒的興起,文學就得“終結”,這就未免簡單化了。文學不等同於印刷文化,即便是印刷文化退居其次也沒有理由就宣告它的死亡或終結,這又是另外的問題。文學是與人類共存的,並未因為其傳播手段的變化發展遺落了自身,新的文化背景和數字化、網絡化的技術模式,使文學產生了形態的變化,這是一個必須麵對的現實。這對文學來說沒有什麼不好。文學成了傳媒藝術的資源,而傳媒藝術又使文學以新的樣態大行其道,這難道不是事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