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布萊希特兄弟:挑戰沃爾瑪的“窮人” 便宜、便宜、再便宜
英國路透社的一位記者,在光顧了阿爾迪後如此描述它的特點:“如果進了一家英國的雜貨店,然後再乘飛機到德國的雜貨店,你會以為到了第三世界。”這位記者之所以這樣說,一是因為阿爾迪公司的所有連鎖店都是近乎簡陋的精簡,更重要的原因是其超低的價格。
與沃爾瑪的經營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在阿爾迪的經營理念中,低價也是放在第一位的經營之道,而且與沃爾瑪相比,阿爾迪堅持的似乎是一種更加清道夫式的低價策略。
“阿爾迪”之名是由姓氏阿爾布萊希特(Albrecht)和廉價(Discount)兩部分組成的,在德國,阿爾迪連鎖超市被稱為是“窮人店”,其緣由就是因為它裏麵的商品價格便宜得連最窮的人都能購買,這也解釋了即使在經濟最低靡時期,阿爾迪的連鎖店依舊生意興隆的原因。有一組數據是這樣的:
2002年,由於德國經濟不景氣,很多公司的銷售和利潤紛紛縮水,阿爾迪的客戶卻增加了20%,銷售額增加了10%。
阿爾迪一直堅持這樣的“低價”策略,當然與其特定的曆史機遇有關:因為在德國戰後物資緊缺,所以人們沒有太多的“閑錢”消費奢侈品,而購買廉價產品似乎是唯一的選擇,所以阿爾迪不得不選擇“窮人店”;但同時,兄弟倆仍頑固地遵守著這個原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兄弟倆至今仍清晰地記得母親的一句話:“人們的日子越難過,我們的日子就越好過。”這似乎有點不人道,但卻真實地說明了一個經營的道理。
德國是生產價值10萬美元奔馳轎車的國度,但也是一個財富日趨減少的國家。在德國,隻有不到1/5的人口每月可支配收入在375美元以上;在這個國家,即使是買得起高檔轎車的上層中產階級家庭,日常開支也很節儉。所以阿爾迪把目標顧客鎖定為低收入的工薪階層、無固定收入的居民及退休的老年人。而這點,自然而然地會體現在商品的價格上:在阿爾迪,一公斤麵粉的價格是18元,一升裝純蘋果汁是35元,一升盒裝牛奶是3元,兩卷套裝36張的柯達彩卷是18元……這個價位即使在中國超市裏也算便宜的,更何況德國的人均收入是中國城市居民的5—10倍,而這樣的價格,即使是對於歐洲第一富婆、持有寶馬汽車公司167%股份的約翰娜·科萬特(Johanna Quandt)而言,也同樣具有誘惑力。所以在“窮人店”的阿爾迪門口,也經常是停滿了奔馳、寶馬。
盡管價格極低,但由於在采購成本、管理成本、物流成本三方麵進行了有效的控製,阿爾迪成功地將成本壓到最低,因此,阿爾迪的利潤並不低。據統計,在德國所有的零售企業中,阿爾迪的贏利能力現在是最強的。
德國一般商業企業的銷售利潤率為05%—15%,但阿爾迪的銷售利潤率卻接近5%。較高的銷售利潤率表明,阿爾迪在實行低價策略的同時並沒吃虧,而是賺了個缽滿盆盈,而其競爭對手雖賣了高價卻隻有微利可圖,碰上年景不好,還難免有生存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