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人地印象中,萬曆是一位符合“標準的”君主。仁慈。公平,勤政。克製,寬容,孝敬。關於皇帝美好品德的評價在下層官僚士紳讀書人軍人和平民間很盛行。但是在上層官員和勳貴中,對皇帝的評價與此並不一致,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萬曆,評價也要更客觀一些。但他們無意去改變民間的看法。
人們願意接受這樣地君主,特別是讀書人,讀書人總是希望君主效仿遠古地聖明帝王----堯舜。但是在本朝曆史上,讀書人的期望屢屢落空;太祖成祖殺戮太重,並且遺留下來一個傳統:賤視大臣。君臣之間有一種“戾氣”,君王時時以威權淩駕臣子,臣子則以道義相抗衡;本朝大多數時候,君臣關係並不融合,平靜中有緊張。這個時候,萬曆出現了,他符合讀書人地“要求”,自然也就得到他們的支持。
與讀書人不同的是,升鬥小民接受萬曆是因為生活的改善。在十五年這並不算短的日子裏,民間的生活有很大的提高。關鍵就在於公平稅賦和懲罰貪腐。公平稅賦是張居正執行的,合並雜稅,實行一條鞭法,減輕百姓的負擔,防止官員加派雜稅。而對官員腐敗的打擊,又鞏固了這一成果。張居正去世後,萬曆又頒布了新的法律,強行規定地主出租土地所收取的地租不得超過土地收入的三成,限製地主對佃農的剝削。這一政策,引發了官員的分歧,萬曆自身也頗為猶豫,但最終在申時行內閣的幫助下,較為順利的頒布。在實行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果,有民謠說“又過上了洪武爺的日子”;但在一些地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有官員上書說“天下因此騷動”。萬曆並沒有因此動搖。
因為皇帝重視武功,軍人的地位有所提高。隨著一連串的戰爭勝利,隨著軍功封爵的人越來越多;整個武裝係統都受到了鼓勵,特別是粗通文墨的年輕軍人更是狂熱。他們堅信,隻要努力,就有出人頭地的那一天。好男不當兵”的諺語已經不管用了。
商人因為朝廷的政策得利,他們是十五年最大的獲利者,不光在經濟上。在政治地位上,商人的地位也有小小的上升。萬曆十年,朝廷解除醫生的賤籍,接著又取消賤戶製,取消匠籍等製度(保留了軍戶製),規定天下士農工商四民平等,身份的高低由爵位官職功名決定,而不是由出身和職業決定。商人也在這一改變中受益,雖然還有大量的限製商人的條款存在,但那早已是名存實亡。
就是這樣,經過十五年的統治,萬曆的威望在穩步的提升。因為嘉靖和隆慶兩代不作為而渙散的人心重新凝結。“足食,足兵,民信矣”,這治理國家的三個要素,到萬曆十五年才稍稍具備。
如果您喜歡這本書,請來起點中文網www.cmfu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