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萬曆十五年第一節(1 / 2)

大明萬曆十五年,按照西方曆法是西元1587年,論幹支則為丁亥,屬豬。這一年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四海升平的一年;雖然氣候有點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間時疫流行,旱情延及山東,南直隸卻又因降雨過多而患水,入秋之後山西又有地震,但這種小災小患,因為帝國廣大幅員,似乎年年在所不免。隻要小事未曾成大災,也就無關宏旨。

這一年也沒有發生足以影響帝國運勢的戰爭。雖然東北,北方,西南和南洋等地不時爆發零星的戰爭。由於帝國軍隊素質的提高,以及對手的落後,這一年的戰事都以帝國獲勝而結束。但這種小規模的戰事,在帝國的曆史上無年不有,它們很快就會被撲滅,帝國的史書隻會在取勝獻捷,或者軍隊遭遇較大的挫敗,或者遇到難以解釋的現象時,史官才會輕描淡寫的記錄這樣的戰爭。

這一年,朝廷中沒有重要人物去世,也沒有發生激烈的政治鬥爭。{+朝局呈現少有的平靜,絕多數的官僚按照習慣例行處理公事,有條不紊,而又保持相當的效率。

總之,在萬曆接近漫長的統治年限中,與那些風雲變幻的年歲相比,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然而,正是因為這種平淡,給了人們審視它的機會。如果仔細一點,我們也許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最終我們也許會覺得這一年是“並不平淡的”一年。

目光首先停在了萬曆身上。這一年,按照帝國的算法,他已經二十五歲,登上皇帝的寶座也快有15年了。他還是四個孩子的父親。

在禮法上,萬曆還是帝國所有子民地“父親”。擔當這樣的名號,也就承當了相應的責任。他幾乎沒有缺席過早朝,萬曆朝的早朝比先代有了不同,逢369日的早朝官員地規模小了許多,但卻由從前的“流於形式”變成了如今的“政事商議”。萬曆習慣在早朝的時候和內閣大臣商議政務,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有時候會持續到太陽下山。

每一天,萬曆都需要批閱4到60件奏折,奏折由典雅的文言寫成,往往引經據典,文辭華麗。讓人很難立馬體會到它真實的意思。每一道奏折都有幾千甚至上萬字。包含一件或者幾件事情,萬曆需要及時閱讀它們並給出指示,雖然有內閣地幫忙,這仍然是相當艱巨地任務。幸運的是,萬曆現在才二十多歲,還有足夠的精力處理這些事情。奏折一般都能在當日處理完畢,一道道的命令隨即發出。分別由普通四百裏六百裏八百裏的速度傳達到帝國各處,地方官員按照聖旨執行,然後將執行的結果返回朝廷。

實際上,萬曆每日需要處理的事情絕不僅僅是公開地奏折,還有許多非日常的事物。比如對國際形式的關注,對周邊情報的分析判斷等等。

除此之外,萬曆皇帝是熟悉各種禮儀的君主。身為皇帝,他延續帝國的傳統。對各種禮儀照章辦理。在過去的15年,他曾經祭天地、祀祖廟、慶元旦、賞端陽。他接見藩屬使臣、解職退休和著有勳勞的官員耆老,檢閱軍隊,頒發戰旗,接受“獻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