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是人類移居太空的開端嗎?(1 / 1)

1993年9月,美國和俄羅斯聯合簽署了一項協議,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和美國“自由號”空間站的基礎上,共同建造大型的國際空間站,後來由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洲空間局一起參加建造大型的國際空間站,計劃從1997年11月開始建站,到2002年6月建成。這個空間站將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國際空間站,稱為“阿爾法號”國際空間站。

計劃中的這個空間站總重達415噸,主桁架梁長88米,太陽能電池板展開的最大寬度為110米,可長期居住宇航員6名。建站的準備工作已經開始。

國際空間站包括6個實驗艙、1個居住艙、2個節點艙,以及服務係統和運輸係統等。開始建站時,俄羅斯首先用“質子號”運載火箭發射功能齊全的“和平2號”的核心艙到平均354千米高度的裝配軌道上,這可為建站工作供給能源、備用燃料、推進裝置和多個對接口,具有推進、導航、姿態控製、散熱和跟地麵站通信的能力。

此後,再發射4次,使空間站初步具備供宇航員長期居住的條件和救生手段。

第二步,美國發射主桁架梁、太陽能電池陣和加拿大提供的17米長的機械臂。這種機械臂可沿主桁架梁移動,搬運有效載荷、裝配、修理和更換空間站的硬件。同時,美國、歐洲空間局和日本的各種實驗艙也發射上天,與空間站對接。

整個空間站的建成,約需天地運輸係統發射60次。這種大型的永久性的國際空間站最終將轉移到426千米高空的工作軌道上運行。空間站建成以後,可以接納6名宇航員長期留住在這裏工作和生活。

這種世界性的空間站主要是進行各種空間技術試驗,包括微重力材料科學研究人在空間長期生活對人體影響的研究以及探索微重力應用的商業前景。

21世紀開始時,人類移居太空將有一個嶄新的開端,那麼,迎來“海市蜃樓”似的太空城也不再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