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不知不覺中,天下百姓用“平安”這個年號,過著隻知燕王司馬涼而不知有皇帝趙昕的日子居然有整整十年。闊別十年,再次踏入安陽城的張星沉抬頭仰望著巍巍城牆,心情無比地複雜。
當年安陽一役解圍後,張星池執意要走。葉念思苦苦挽留不住,隻得放張星池走。臨別時,葉念思非要將自己的“君子劍”贈與張星池,張星池推卻不掉,又感動葉念思對她的愛護,隻得收了下來。在此之後,張星池一人一劍闖蕩江湖,再也未踏進東京一步;而葉念思也改回了自己的原名“司馬涼”,宰執天下。算起來,兩人已經十年不見了。
而這十年,卻是大宋自太祖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大時代。在司馬涼的鐵腕統治下,陳執中、範仲淹、歐陽修、龐籍、包拯、韓琦等一大批賢相名臣紛紛被驅逐,要麼趕到邊遠鄉縣當縣官,或趕到長安修史。他的親弟弟司馬光強烈反對司馬涼專權,上書請趙昕親政,也被司馬涼攆回老家讀書。掃除所有障礙後,葉念思開始大權獨攬,一麵提拔梁適、曾公亮、王安石、王珪、郭逵等新人填補官場,一麵大力進行改革。削官、削兵、開源節流的同時不住出兵四處擴張領土。
在司馬涼自領中書門下平章事,行攝政之實的十年裏,因為司馬涼改革動搖龐大的文官體係的利益,導致大臣們紛紛辭職,最劇烈的時候實到任者僅有三分之一;因為逐步廢除廂軍,造成內地起兵“勤王”者多達三十六起,平均一年近四起。因為司馬涼對四周小國的擴張,吐蕃諸部、西夏、遼國等周圍國家紛紛結成聯盟,一呼百應,共同對付宋國。
當時沒有人認為司馬涼能撐下來,但讓所有人吃驚的是,他撐下來了。在所有人都鬧辭職的時候,他火線提拔周美、狄青為樞密副使以控製軍隊;命曾公亮為參知政事以穩定政事。同時廢三司使為鹽鐵司、度支司、戶部、銀行四部,任命梁適、夏竦、晏殊和京城豪商卓別林分別任四部部長。晏殊、夏竦倒也先後提交過辭呈,不過都被司馬涼粗暴地駁回。他強勢地把因為辭職空下來的冗餘官職和重複官職削除,使得平安十年注冊在案的官名比平安元年生生減少了七成;他不斷地以引誘動搖的地方部隊“起義”,然後用強大的禁軍逐個鎮壓以穩定內政;最為誇張的是,他在內戰不休的同時,居然還能抽出時間命令邊軍連年向四周進攻,通過強大的國力將周圍的國家硬生生地消耗得彈盡糧絕。在他手上取得的異族領土竟差不多有三分之二個大宋原本領土!
如此繁忙的軍政事務,換任何一屆執政班子估計都無法處理。而處理軍政事物的東西兩府所有事物必須經過他點頭才能通過,其工作量不下以前各任宰相百倍!在沒人看好他的局麵下,他居然能井井有條地將一切都控製得恰到好處。除了司馬涼的學生、聰明才智超越同時代數百年的王安石外,沒人知道葉念思建立的那些莫名其妙經濟、金融製度和機構,到底是如何幫司馬涼最內交外困的時候幫他挺了下來。
但是,皇後的支持和國家的日益強大並不能代表司馬涼執政的合法性。國力大幅增長的同時是各地腐敗同等程度的膨脹,各地的治安狀況和仁宗時代無法相提並論。司馬涼趕走一大批官員,也提拔了不少新官員。不過因為司馬涼幾乎得罪了所有文官體係,有點骨氣的官員都已經辭職,司馬涼能提拔的大多是投機成份比較重、節操低下的官員——最多是相對來說更能幹實事而已。
雖然在當地衙門和駐軍的控製下並沒有釀成太多動亂,但在平靜的表麵下,卻是貪官遍地、腐敗橫生。官商地主相互勾結,欺壓百姓的事全國無時無刻不在上演。不平的背後,是各地豪俠群起抗擊官府暴政,而群俠奮起又引來了官府的拘捕。平安五年,司馬涼重組神機營,以不久前從海外歸來的路雲瑤為總管,元元和蘇星河為副總管,專門對付武林豪傑。邪教、黑道、綠林、白道、官府之間相互對抗,各自拆台。如此種種,使得平安年間的江湖前所未有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