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殿下。”安存孝拱手領命,轉身欲去。
“存孝,對了,”李璛突然叫住安存孝道“秦授和程秉彥,與常誌平曾經一同出現在豐樂樓,常誌平還曾言道‘會試會元必是秦授’;未必與鄉試科舉啊案無關,你可派人暗中調查了解一下,他們二人,看看的過往和最近的表現。”
“遵命。”安存孝應了一聲,轉身離去。
夜色如墨,書房內燭火搖曳,李璛的心也隨之起伏不定。安存孝帶來的消息像是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層層漣漪。
李璛心中深知,這不僅僅是一起簡單的醉酒落水案,其背後可能牽扯著京都鄉試科舉案的龐大陰謀。
李璛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夜空中稀疏的星辰,心中思緒萬千。常誌平,這個定遠侯旁支,京中地痞流氓,捐從九品忠顯校尉,在京中是欺行霸市,為非作歹;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也算是罪有應得,隻是他的死,真的是一場意外嗎?
而柏俊祥和陳景秀,一個是集英殿大學士的心腹管家,一個是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的公子,他們為何會與常誌平有交集?更為蹊蹺的是,柏俊祥竟然在事發後神秘失蹤,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還有秦授和程秉彥,他們作為常誌平的又是什麼的關係,是否也牽涉鄉試科舉?
秦授,新科京都鄉試解元,是真才實學還是敗絮其中呢?常誌平為什麼敢說,會是會試的會元,非秦授莫屬?是真有真才實學還隻是他是內閣首輔的孫子,戶部尚書的兒子呢?
李璛的眉頭緊鎖,他知道,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去查證,京都鄉試主、副考官涉及閣部大員,他必須小心翼翼,不能打草驚蛇,以免讓幕後黑手有機可乘。
而且京都鄉考副主考官除了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陳廷標,還有一人禮部尚書韓師古,韓師古曾任詹事府詹事,資善堂侍讀學士,是李璛和李瑀的啟蒙老師之一。
李璛知道,如果按照昔日對這位老師的秉性了解,恐怕對於鄉試可能存在的舞弊,韓師古應該不知情況。
隻是人是變的,比如集英殿大學士範進之一向都以為官清廉、秉公正直著稱,因此李璛也不確定,韓師古這位昔日的啟蒙老師,在京都鄉試這件事當中,有沒有涉及?如果涉及,又涉及多少?
夜色如水,書房內的燭火依舊跳躍著,照亮著李璛堅毅的臉龐,他知道,這場較量才剛剛開始。
李璛坐在書桌前,他深吸一口氣,目光堅定地望著窗外,心中已經做好了應對一切挑戰的準備。
李璛知道,這場京都鄉試科舉案,他不管是否出於本義和公理,他已經入局,他必須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揭開這背後的真相,不然他可能麵對可能又是另外一番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