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第三次科技革命(3 / 3)

1990年10月3日零時整,柏林帝國大廈前的廣場上,德國人舉行盛大的升旗儀式。隨著60平方米的紅、黃、藍三色聯邦德國國旗升上40米高的旗杆,兩個德國正式統一。原民主德國各地懸掛的民主德國國旗,同時換成聯邦德國國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的曆史,宣告結束。

1945年5月德國戰敗後,美、蘇、英、法四國共同占領德國。1946年,“冷戰”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蘇聯逐漸形成對立的兩大政治集團,德國也開始了分裂的命運。1946年底,美英占領區合並。1948年美英法在其占領區內發行新貨幣,並決定成立西德政府,蘇聯隨即也在其占領區內發行新貨幣。

1949年9月20日,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西德)成立。10月7日,蘇占區成立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東德)。德國一分為二。

兩個德國形成後,西德的經濟狀況好於東德,東德居民不斷逃往西德,而西德政府也采取各種吸引東德公民的措施,加劇了東德公民外逃現象。逃往西德的東德人中,許多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技術人員,影響了東德經濟發展。為阻止公民外逃,東德政府在1961年修建“柏林牆”,將東西柏林隔離,同時在兩國邊界拉起鐵絲網。此後,東德公民外逃現象得到遏製。

到了1989年,由於波蘭和匈牙利的政局發生變化,東德受到衝擊,公民外逃現象再次出現。

1989年5月,匈牙利拆除它與奧地利邊界上的鐵絲網,開放匈奧邊界。東德與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是同屬蘇聯陣營的華沙條約國家,這些國家的公民可以方便地到對方國家旅遊。匈牙利開放匈奧邊界,為東德公民繞道匈牙利、奧地利逃往西德提供了方便,大量東德公民通過這一途徑出走。8月份,出走人數急劇上升。9月到10月初,外逃的公民達到43000人。與此同時,還有大量東德公民到西德駐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的使館尋求避難。

10月7日,東德迎來40周年國慶,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應邀參加慶典,他在講話中呼籲東德盡快實行改革。東德群眾在戈爾巴喬夫講話的鼓動下,組織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要求政府進行改革、發揚民主。10月16日,萊比錫爆發有12萬人參加的大示威。

在急劇惡化的局勢下,東德執政黨統一社會黨內部發生分歧。10月18日,已經連續執政18年的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宣布辭去黨內外職務,克倫茨當選為總書記。新的領導班子試圖采取一些讓步措施,以緩和緊張局勢。但示威的浪潮有增無減,11月4日東柏林爆發50萬人大遊行,兩天後萊比錫也爆發50萬人大遊行。

就在此時,捷克斯洛伐克開放了捷德邊界。短短一周內,3萬東德公民經捷德邊界進入西德。在強大的壓力麵前,11月9日,東德政府宣布開放邊界,公民無須特別理由即可獲得旅遊簽證,經由邊境站出國。午夜時分,數萬群眾彙聚“柏林牆”下,邊防人員隻得打開關卡,讓成千上萬的群眾越過邊界,進入西德。11月11日,出境人數達50萬。由於出國的群眾過多,通過“柏林牆”的關卡太慢,人們開始拆除柏林牆,矗立28年,象征兩個陣營對立的大牆終於倒塌。

受社會動蕩的衝擊,東德政府和黨也發生了劇烈的動蕩。11月17日,東德組成聯合政府,在26個政府成員中,非統一社會黨占11位。12月1日,人民議院修改憲法,刪去憲法中受“工人階級及其馬列主義政黨領導”的內容。12月3日,以克倫茨為首的中央政治局集體辭職。12月中旬,統一社會黨更名為“德國統一社會黨—民主社會主義黨”(次年2月又改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並表示要放棄黨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製。

鑒於東德的政治形勢,西德認為兩德統一的時機已經到來。11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提出兩德統一的十點計劃,他把統一分為三個步驟,首先在兩德之間建立“條約共同體”,雙方在經濟等領域建立聯合委員會,擴大合作;接著建立兩德的“邦聯”關係,即在擁有一定主權的兩個國家之間建立一個統一的政府聯合委員會和議會機構;最後建立統一的中央政府,實現統一。科爾的統一計劃受到西德民眾的一致支持。

東德統一社會黨和政府則拒絕科爾的計劃,認為統一還為時過早,但讚同建立兩個主權國家之間的“邦聯”。1990年1月,東德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訪問蘇聯,戈爾巴喬夫表示不反對德國統一。2月,莫德羅提出,德國的統一問題已被提上日程,他建議分四個階段實現統一。他的統一方案與科爾的計劃沒有太大的差別。同時,科爾也為統一問題在美蘇英法四大國之間奔走,他先後訪問了蘇聯和美國,爭取它們對德國統一的支持。兩個德國和美蘇英法的外長,於2月在加拿大渥太華製訂德國統一的“二加四方案”,即先由兩個德國商討統一的內部問題,再由兩個德國與四大國解決統一的外部問題。

1990年3月,東德舉行人民議院選舉,20多個黨派參加競選。選舉前,科爾六次到東德發表講話,明確支持“德國聯盟”(由基督教民主聯盟、德國社會聯盟、民主覺醒三黨組成),表示隻有德國聯盟上台,西德政府才會大規模援助東德。在西德的支持下,德國聯盟贏得大選。東德組成以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為首的新政府,原執政黨民主社會主義黨沒能進入政府。

由於德國聯盟在統一問題上的政治主張與西德政府完全相同,兩個德國關於統一問題的談判進展順利。5月18日,兩國簽署關於建立兩德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決定自7月1日起實現兩國貨幣正式統一,以西德馬克為統一貨幣,廢除東德馬克。

從5月到7月,兩德與美蘇英法的外長先後在波恩、柏林和巴黎舉行會談,商討德國統一的外部問題。兩德與美英法堅持德國統一後留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從自身的安全利益出發,反對德國留在北約。在西方國家許諾向蘇聯提供經濟援助後,蘇聯改變了立場,同意統一的德國加入北約。德國統一的最大外部障礙解決了。

8月31日,兩國經過2個月的談判,簽署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規定東德於1990年10月3日加入西德,自統一之日起東德境內實施西德的法律,統一後的德國使用西德的國名、國旗和國歌,首都定在柏林。

9月12日,美蘇英法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簽署《關於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宣布四大國結束在德國的權力。

9月19日、20日,兩個德國的議會分別批準統一條約。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分裂45年的德國終於統一。

統一後的德國擁有7810萬人口和35.7萬平方公裏的領土,經濟上,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日本而居世界第三,在歐共體中的比例由25%上升到30%,不久超過英、法國民生產總值的總和;政治上,擺脫了戰敗國地位,獲得了全部主權,對歐洲和國際事務有舉足輕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