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英國人在印度海岸建立東印度公司的時候,印度正處於強大的莫臥爾封建王朝統治時期。但很快風起雲湧的起義,各地總督的割據,民族衝突和宗教衝突的加深以及阿富汗人的趁火打劫,使強盛一時的莫臥爾帝國陷入了一片混亂。
早已對印度垂涎三尺的不列顛人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1757年,英國人在印度內奸的配合下以3000士兵戰勝了7萬印度人,孟加拉淪為殖民地。在這以後長達92年的時間裏,英國人在明槍放火和暗施詭計的互相配合中,一步步將這個人口達1億多的東方大國淪為自己的殖民地。1849年,在一場規模空前的戰鬥中,英國人戰勝錫克人,兼並了旁遮普,整個印度完全淪為殖民地。
但在英國人不遺餘力地推進他們的擴張計劃的同時,印度人也積極地進行著反抗,最先起來戰鬥的是少數的封建主和下層人民。從1783年的孟加拉農民起義到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都給了殖民者以沉重打擊,但最終都被鎮壓下去。於是爭取獨立的領導權轉移到了印度資產階級手中。1885年12月28日,印度國大黨在孟買召開大會,正式成立。從此,印度資產階級作為一個獨立的團體,開始走上爭取印度獨立鬥爭的政治舞台。在通過什麼方式達到成功的問題上,國大黨曾在非暴力和武裝起義之間徘徊。到了1924年12月,甘地當選為國大黨主席後,國大黨終於走上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之路。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生於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島的波爾邦達爾土邦(現古吉拉特邦)。其父烏坦錢德·甘地曾擔任過波爾邦達爾土邦的首相。他家屬於印度教第三等種姓,全家信仰印度教。甘地7歲時,全家遷至拉吉科特,他在當地進入小學,12歲時入拉吉科特的阿弗列德中學。1888年9月,甘地從孟買動身遠航,去英國留學,攻讀法律。1891年6月10日,甘地通過考試取得了律師資格。12日便登輪返回祖國。回國後。他曾先後在孟買、拉吉科特擔任律師。
1893年4月,一次偶然的機會,甘地應印度一家商行聘請,去英屬殖民地南非特蘭土瓦首府普勃圖利亞處理一起4萬英鎊的債務糾紛。在那裏甘地以非凡的智慧、超人的膽識和堅強的意誌不僅成了一名出色的律師,還成了印度僑民反對種族歧視鬥爭的領導人。因此,當他回到印度時,便順理成章地成了民族獨立運動領袖。
1915年1月,甘地從南非回到了印度。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5月,甘地在古吉拉特邦建立了一個非暴力抵抗基地——非暴力抵抗學院(也稱真理學院或真理修道院),為開展非暴力運動作輿論和組織上的準備。1919年11月,甘地在德裏主持的一次印穆聯席會議上第一次提出同英國政府“不合作”。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主要來源於宗教,首先是印度教。印度教主張善惡有因果,人生有輪回。甘地在少年時,就很喜歡古吉拉特的一首《以德報怨》的格言詩,一直將這首格言詩奉為座右銘。在倫敦留學時,他接觸到了各種宗教,結識了各種思想流派的朋友,最受他推崇的是《新約》中的博愛思想。其中“不要與惡人作對”、“要愛你們的仇敵”等話對他影響是很深的。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形成與實踐正是他在南非的21年間。他的這一思想主張愛和真理的統一,一方麵要堅持真理,另一方麵寧願自己做出犧牲也不加暴於敵人。他運用“堅持真理”這一原則來指導他所領導的政治鬥爭,他認為這個詞清楚地表明了“非暴力抵抗運動”的意義。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包括兩部分內容:“非暴力抵抗”和與英國殖民者“不合作”的態度。具體內容有:辭去英國人授予的公職和爵位;不參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會;不接受英國教育,以自設的私立學校代替英國統治者的公立學校;不買英國貨,不穿英式服裝,自己紡紗織布;不買英國公債,不在英國銀行存款等等。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1930年的“食鹽進軍”中達到了高潮。這一年,英國殖民當局製定和頒布了食鹽專營法,壟斷食鹽生產,任意抬高鹽稅和鹽價,引起了當地人民強烈不滿。甘地號召印度人民用海水煮鹽,自製食鹽,以此抵製當局的食鹽專營法。
“食鹽進軍”的最終結果是:1931年1月,殖民當局與甘地達成了《甘地—歐文協定》:甘地改變不合作態度,停止不合作運動,而當局則釋放政治犯,允許沿海人民煮鹽。
《甘地—歐文協定》隻是滿足了印度人民的部分要求,印度依然沒有獲得獨立。因此,以後,甘地又發動了幾次“個人不合作運動”,繼續為印度獨立而奮鬥。他多次被捕入獄,多次絕食祈禱。
在為祖國獨立解放而奮鬥的同時,甘地也為了消除種姓製度、消滅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紛爭而鬥爭。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前後,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間矛盾激化,出現了教派仇殺。8月14日和15日,英國將權力分別移交巴基斯坦自治領和印度自治領。但此時教派衝突卻愈演愈烈。甘地於1947年至1948年兩度絕食,希望以此阻止仇殺,但無濟於事。1948年1月30日。甘地進入晚禱會場時,被印度教極端分子國民公仆團的頭目納圖拉姆·戈德森槍擊而身亡,終年79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人為了減輕戰爭的壓力與負擔,用迫使英國人給予印度獨立為條件換取印度參戰。在美國人的支持下,印度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領導的民族獨立運動迅速發展起來。1946年,英國被迫與印度商談獨立問題。為了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英國人在印度兩大政黨——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之間製造矛盾,使它們之間對立:國大黨要求建立一個由它領導的統一的大印度;而穆斯林聯盟要求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基斯坦國。1947年,印度局勢更加動蕩不安,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相互殘殺,出現了印度內戰的危險。
1947年3月24日,新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勳爵抵達印度,接替已被宗教仇殺攪得焦頭爛額的魏菲爾。路易斯·蒙巴頓是維多利亞女王的曾孫、當時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堂兄弟,此前曾任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到達印度後,發現情況遠比他想象的要複雜得多。蒙巴頓形容自己“猶如坐在了一艘著了大火,且裝滿火藥的輪船中”,如不迅速采取措施,一旦火藥爆炸,就有“船毀人亡”的危險。
當蒙巴頓將有可能使印度分為幾個獨立國家的方案交給國大黨主席尼赫魯和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時,遭到了他們的一致反對。憤怒的尼赫魯甚至不顧禮節,把方案副本使勁地扔在地上,憤憤地說道:“不行!”真納則堅持要將東西兩個穆斯林聚居區置於一個統一的國家領導之下。蒙巴頓按照他們的意願修改了方案。
按照蒙巴頓分治方案,巴基斯坦由東、西兩部分組成,分別稱為東巴和西巴。東、西巴被印度隔開,相距約2000公裏。東巴人絕大部分屬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語,西巴人分屬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幾個民族。兩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盡相同。東、西巴合為一體的基礎僅僅是伊斯蘭教。這種地理上的相互隔絕,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巨大差異,極易為內部分裂和外來幹涉勢力所利用。因此,蒙巴頓預言:不出25年,東巴基斯坦一定會脫離巴基斯坦,真納的雙頭巴基斯坦注定要消失。1971年,孟加拉國脫離巴基斯坦獨立,蒙巴頓的預言果然應驗。
最後蒙巴頓下定決心,選擇了與他一生中最輝煌的勝利緊密相連的日期——8月15日這一天宣布:“印度將正式獲得獨立!”這一消息猶如一枚引爆的炸彈,頓時使全世界為之嘩然。在英國議會,在首相官邸,在白金漢宮,到處籠罩著一片震驚的氣氛。沒有人,甚至連首相艾德禮也未曾想到,蒙巴頓竟然如此急不可耐地降下大英帝國在印度的國旗。而當虔誠的印度教徒紛紛打開日曆時,不禁大吃一驚:1947年8月15日——這一天恰是印度教的黑道凶日。巴基斯坦則在前一天——8月14日宣告獨立。
由於“蒙巴頓方案”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加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民族宗教問題嚴重,所以從巴基斯坦和印度建國以後,就引發了眾多的問題。為了爭奪克什米爾地區,兩國兵戎相見,先後爆發了三次印巴戰爭。一直到現在,克什米爾問題還是困擾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