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2月4日至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為加快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解決戰後的重大問題,在蘇聯的克裏木(又譯克裏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了會議,史稱“雅爾塔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三位領袖的爭辯、妥協和簽署的一係列協定、文件和公報對20世紀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關係產生了久遠的深刻的影響。這次會議對戰後國際格局也起著重大的作用。
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後期,蘇聯和英美等國的軍隊從東西兩線向德國本土推進,德國法西斯敗局已定。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日本法西斯軍隊尚在負隅頑抗。這次會議,是為了協調盟國關係,商討最後打敗德、日的計劃及研究處置戰敗國、安排歐洲事務和戰後和平等重大事務。
雅爾塔會議秘密簽訂了《雅爾塔協定》,發表了《克裏米亞聲明》,從而確立了雅爾塔體係。雅爾塔體係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麵:一、如何最後打敗德、日法西斯,如何處置戰敗國,以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二、重新繪製戰後歐亞的政治地圖,特別是重新劃定德、日、意法西斯國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領區的歸屬和邊界;三、建立聯合國組織,作為協調國際爭端,維持戰後世界和平的機構;四、對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實行托管計劃,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
雅爾塔會議協調了盟國的行動,加快了戰勝德、日法西斯的步伐,為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和爭取實現戰後世界和平做出了貢獻。但是,雅爾塔會議上,美蘇首腦背著中國達成了蘇聯對日作戰的條件:
一、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以維持。
二、日本在1904年日俄戰爭中,從沙俄手中奪取的“權益”須予以恢複,即: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中國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以保證,蘇聯租用旅順為海軍基地須予以恢複;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由中蘇共同經營。
三、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這些秘密條件嚴重地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和利益,說明雅爾塔會議帶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
雅爾塔會議反映出蘇、美、英特別是蘇美兩國在戰後世界安排問題上的不同意圖和矛盾,對戰後國際格局有著重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使國際格局發生了轉變,而且使第三次科技革命提前到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英法,它們淪為二等國家,使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係舞台成為曆史,逐漸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兩極格局。
雅爾塔體係的主要內容是在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上確定的。它建立在美蘇兩極格局基礎上,美蘇憑借其軍事、經濟實力劃分勢力範圍。美國在二戰後軍事、經濟實力膨脹,意欲領導整個世界,而蘇聯的軍事力量也由於戰爭而迅速壯大,希望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於是,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國家利益的衝突,兩大國由戰時的盟友變為戰後的對手,其對峙經曆了“冷戰”和“爭霸”兩個階段。
二戰後,出於遏製共產主義的需要,美國對蘇聯推行除戰爭以外的冷戰政策。冷戰政策在輿論上的表現是丘吉爾發表的“鐵幕演說”,它是冷戰的信號;冷戰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現是杜魯門主義,它是冷戰的宣言書、美國全球擴張的標誌;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表現是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它是杜魯門主義在經濟上的大規模運用;冷戰政策在軍事政治上的表現是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和華約的建立是兩大陣營對峙局麵形成的標誌。
在六七十年代,由於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中蘇關係惡化,社會主義陣營不複存在,東歐國家也反對蘇聯的控製,並積極謀求同西方發展關係。同時,歐共體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要求在經濟、政治上獨立自主,不願唯美國馬首是瞻,美國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的去支配西歐各國,資本主義陣營分裂。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兩極格局最終瓦解,國際關係出現多極化趨勢。
美國對日空投原子彈
1945年8月初,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了尾聲。為了促使日本盡快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國將兩顆原子彈分別投到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
原子彈在日本的爆炸,雖然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進程,但也造成了大量平民的無辜傷亡。這樣的結果,與科學家研究利用原子能的初衷背道而馳。科學家的本來目標是為人類尋求一種新的能源,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需要,人類首次對原子能的使用卻是製造出了屠殺人類自己的毀滅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