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非比尋常的科學技術之最(1)(2 / 3)

摩托車也叫機器腳踏車,是德國人巴特列布·戴姆勒(1834-1900)在1885年發明的。當以煤炭為燃料的蒸汽的汽車普遍行使在街頭的時候,由於煙霧彌漫,時速不快等原因,已經由人開始試圖利用其他燃料了。在奧托工廠任職的青年技術員戴姆勒決定研製一種小型而高效率的內燃機,毅然辭去工廠的職務,在另外組織的一個專門研製機構進行研製,終於在1883年獲得成功,並於同年12月16日獲得德意誌帝國第28022號專利。1885年8月29日。戴姆勒巴將經過改進的汽油引擎裝到拇製的兩輪車上製成了世界上第一輛摩托車,並獲得了專利。

當時的汽油發動機尚處於低級幼稚的狀況,車輛製造尚為馬車技術階段,原始摩托車與現代摩托車在外形、結構和性能上有很大差別。原始摩托車的車架是木質的。從木紋上看,是木匠加工而成的。車輪也是木製的。車輪外層包有一層鐵皮。車架中下方是一個方形木框,其上放置發動機,木框兩側各有一個小支承輪,其作用是靜止時防止傾倒。因此。這輛車實際上是四輪著地。單缸風扇冷卻的發動機,輸出動力通過皮帶和齒輪兩級減速傳動,驅動後輪前進。

車座作成馬鞍形,外麵包一層皮革。其發動機汽缸工作容積為264毫升,最大功率0.37千瓦僅為現代簡易摩托車的1/5。時速12千米,比步行快不了多少。由於當時沒有彈簧等緩衝裝置,此車被稱為“震骨車”,可以想象,在19世紀的石條街道上行駛,簡直比行刑還難受。盡管原始摩托車是那麼簡陋,但是從此摩托車才能不斷變革,不斷改進,才有了一百多年後數億輛現代摩托車的子孫。

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兩輪車名叫“家因斯伯車”,這是1885年德國巴德一康斯塔特市的哥特利勃·戴姆載製造的一種機動車,車架用木頭製造。發動機為單缸264毫升四衝程,每分鍾700轉,最高車速為每小時19千米。出生於符騰堡王國(相當於今日德國的巴登一符騰堡邦之一部分)海爾布隆的勒文斯坦市的威廉·梅巴赫首次騎行該車。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早期的摩托車由於采取了當時的新發明和新技術,諸如充氣橡膠輪胎、滾珠軸承、離合器和變速器、前懸掛避震係統、彈簧車座等,才使得摩托車開始有了實用價值,在工廠批量生產,成為商品。

20世紀30年代之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摩托車生產又采用了後懸掛避減震係統、機械式點火係統、鼓式機械製動裝置、鏈條傳動等,使摩托車又攀上了新台階,摩托車逐步走向成熟,廣泛應用於交通、競賽以及軍事方麵。20世紀70年代之後,摩托車生產又采用了電子點火技術、電啟動、盤式製動器、流線型車體護板等,以及90年代的尾氣淨化技術、ABS防抱死製動裝置等,使摩托車成為造型美觀、性能優越、使用方便、快速便當的先進的機動車輛,成為當代地球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尤其是大排量豪華型摩托車已經把當今汽車中先進技術移植到摩托車上,使摩托車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摩托車的發展進入了鼎盛階段。

最為先進的漢字編碼法

“漢字全息碼”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漢字編碼法。

“漢字全息碼”是中學生杜冰蟾經過三年努力於1990年發明的。杜冰蟾出生於一個祖輩均為辭書編纂家的家庭,12歲就開始研究漢字部首,每天隻睡幾個小時,除了吃飯上學,所有時間都埋頭書房,研究的草稿用麻袋裝,將漢字200多個部首刪減為100個部首,每刪去一個,都如同在懸崖上攀登,極盡艱難。可她卻說碰到困難就是碰到機會,成功就是克服困難的結果。

“漢字全息碼”順應中國人幾千年來的識字習慣和筆順規則,不規定任何口訣,也不用死記硬背,將漢字分解成100個部首進行編碼,把部首、拚音、筆順、筆畫四大元素結合在一起,摒棄了以前編碼方式中各種缺點,從簡從易。經過這樣處理,每個漢字與語詞都被轉換成四個拚音字母或六位數碼,適用於各種中小型電腦鍵盤,可為全世界學習、使用漢語的人共同掌握,其優越性超過了已有的數百種漢字編碼方式。

“漢字全息碼”可廣泛應用於中文電腦打字、編輯、印刷、管理,以及電報、電傳、中外文機器助譯等方麵。它的發明,使漢字變成科學、規範、精煉、整齊、優美的集約化編碼,為方塊漢字電腦化和漢文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貢獻。

當隻有15歲的杜冰蟾公布了其漢字全息編碼方法的發明後,引起了國內外的強烈反響。美國出版的《世界名人錄》把她的名字作為世界最年輕的大發明家收了進去。著名的加拿大西蒙·弗萊澤大學邀請她前往該校講學,這是西方大學首次把一個少年作為訪問學者邀請。權威的日本《科學朝日》雜誌稱她的發明是“劃時代的漢字編碼方法”。據有關方麵披露,杜冰蟾是世界上提出重大發明的年齡最小的發明家。1990年,中國教育電子公司出資1億元想購買漢字全息碼技術,巨額財富沒有打動杜冰蟾的心。1995年,年僅21歲的杜冰蟾成立“杜冰蟾漢字全息碼有限公司”,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