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年南美解放者玻利瓦爾領導的起義軍在波亞卡戰役獲勝後,哥倫比亞最終獲得獨立。
1821年至1822年同現委內瑞拉、巴拿馬和厄瓜多爾共同組成大哥倫比亞共和國,1829年至1830年委、厄兩國先後退出。1831年改稱新格蘭納達共和國。1861年稱哥倫比亞合眾國。1886年定國名為哥倫比亞共和國。1903年,巴拿馬省在美國策動下宣布脫離哥獨立。獨立後,自由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
2002年5月,獨立人士烏裏韋在大選首輪投票中以超過半數的選票當選總統,打破了兩大傳統政黨輪流執政的政治格局。
根據憲法,哥倫比亞為中央集權國家。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離。總統由直選產生,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議會是國家的立法機構。內閣是政府行政機構,由總統直接領導。實行代議製民主,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分離;總統為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亦是武裝部隊統帥,由直接選舉產生,不能連任;恢複設立副總統;省市長改為直接選舉產生;保障人身安全、信仰、結社、勞動、思想和教育自由,以及國家負責使人權得到尊重。
自然資源豐富,煤炭、石油、綠寶石為主要礦藏。已探明煤炭儲量約240億噸,居拉美首位。石油儲量18億桶,天然氣儲量187億立方米,綠寶石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鋁礬土儲量為1億噸,鈾儲量4萬噸。此外還有金、銀、鎳、鉑、鐵等礦藏。森林麵積約4923萬公頃。哥倫比亞曆史上是以生產咖啡為主的農業國。
1999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等影響,經濟陷入6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2000年經濟開始複蘇之後,一直保持低速增長。2003年增速加快,建築業持續增長,電力需求加大,金融業勢頭良好,貸款和私人投資增加,傳統產品出口擴大。哥倫比亞是拉美重要的旅遊中心之一,旅遊業較發達。2003年,外國遊客62萬人。主要旅遊區有:卡塔赫納、聖瑪爾塔、聖菲波哥大、聖安德列斯和普羅維登西亞群島、麥德林、瓜希拉半島、博亞卡等。
哥倫比亞約有400種報紙雜誌。主要報紙有:《時代報》《旁觀者報》《新世紀報》《共和國報》。主要雜誌(均為周刊)有:《向導》《新邊疆》《經濟綜合》《星期》《口號》。以上報刊均為西班牙文。“哥倫比亞新聞社”是哥倫比亞最大的私人通訊社,成立於1981年,向全國近20家報紙和電台提供新聞。全國共有582座廣播電台。“國家電台”是唯一國營電台,創建於1940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和“托德拉爾”電台為較大的三家私人廣播公司,在各地設有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電視業始於1954年。全國共有15家電視台,其中三家為國家電視台和播放台,但一、二台通過合同向私人電視節目製作台和播放台出租,第三台為國家直接管理,播放文化教育等節目。
外交上,哥倫比亞奉行獨立自主、不結盟和多元化的外交政策。外交重點是進一步密切與美國的關係,加強同拉美地區特別是周邊國家的合作,鞏固同歐盟的傳統聯係,增進與亞太國家的交流合作。1980年2月7日,哥倫比亞同中國建交。
儲金量最多的國家
金礦在地殼岩圈中的分布既稀少又分散,平均約為十億分之五,即每噸5毫克。目前,國外有開采價值的金儲量不過31000多噸。南非得天獨厚,在全世界金儲量中,竟占了60%~65%,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儲金國。南非的金礦主要分布在奧蘭治河的支流瓦爾河流域,呈半圓形,延伸500千米,素有“金弧”之稱。
南非還擁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金廠——蘭德煉金廠。它坐落在約翰內斯堡市郊哲密斯頓鎮上的一個大院中,由南非七家最大的采礦機構的聯合組織——礦業聯合會經營。該廠常年加工能力為750噸。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東、西、南三麵瀕臨印度洋和大西洋,北與納米比亞、博茨瓦納、津巴布韋、莫桑比克和斯威士蘭接壤。地處兩大洋間的航運要衝,其西南端的好望角航線曆來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有“西方海上生命線”之稱。國土麵積約122萬平方千米。全境大部分為海拔600米以上高原。德拉肯斯山脈綿亙東南,卡斯金峰高達3660米,為全國最高點;西北部為沙漠,是卡拉哈裏盆地的一部分;北部、中部和西南部為高原;沿海是狹窄平原。
奧蘭治河和林波波河為兩大主要河流。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東部沿海為熱帶季風氣候,南部沿海為地中海式氣候。
南非人口4690萬(南非統計局2005年估計),主要由黑人、白人、有色人和亞裔四大種族構成,分別占總人口的79.5%、9.1%、8.9%和2.5%。黑人主要有祖魯、科薩、斯威士、茨瓦納、北索托、南索托、聰加、文達、恩德貝萊等9個部族,主要使用班圖語。白人主要是荷蘭血統的阿非利卡人(約占57%)和英國血統的白人(約占39%),語言為阿非利卡語和英語。有色人是殖民時期白人、土著人和奴隸的混血人後裔,主要使用阿非利卡語。亞洲人主要是印度人和華人。有11種官方語言,英語和阿非利卡語(南非荷蘭語)為通用語言。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原始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