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35歲之前,一定要作的11個做事選擇(1 / 3)

做事難,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話。的確,人生不易,每個人都會麵臨很大的壓力,要自我奮鬥,要參與競爭。成功者固然躊躇滿誌,令人羨慕,折戟沉沙者隻能令人同情。選擇是人生成功路上的必備航標,隻有量力而行的睿智選擇才能獲得更輝煌的成功。積極地去作正確的做事選擇吧,給自己一個主動,給自己一個天空,你就屬於真正的你,一個成功的有睿智的你。

選擇高調:做事就要做好

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有頭腦,有想法,聲音洪亮,辦事雷厲風行,在別人眼裏是公認的能人。讓他推行方案、主持重大工作時,他能夠順利地完成任務,能交給上司和同事一份滿意的答卷。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他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答案歸結為四個字:高調做事。

高調做事是一種充滿睿智,激昂澎湃的做事藝術。何謂“高調”?高調是一種積極向上、樂觀灑脫的心態,是雄心與氣魄的顯現,是一種高姿態的做事風格。在命運的土壤中播灑頑強的種子,在絕望中生出希望的光芒,外界的障礙可以阻擋一個人的出路,但卻阻擋不了一個人的意誌。不向命運低頭,不向命運屈服,不僅體現了一種高調做事的硬氣,更顯示出一種高調立世的策略。

調子高才能起點高,起點高才會成就大。“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如果做事的起點高,定位高,標準高,那麼質量也高,結果也好。因此,高調做事的前提就是擁有奔騰不息的雄心以及搏擊長空的宏偉誌向。麵對命運的挑戰,隻有選擇做生活的強者,才能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披荊斬棘,一往無前。因此,若想高調做事,首先要做自己命運的設計師,精心地雕琢自己的事業,這樣才可能出現另一番天地。

明宇和葉子同時考入同一所知名高校。在校期間,兩個人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畢業時,兩人又被同一家國際知名大企業聘用。因為是校友,兩人自然成了好朋友。從普通大學生一下子跨入白領階層,這讓他們身邊的人豔羨不已。葉子對這份待遇優厚的工作非常滿意。現代社會競爭非常激烈,為了保住這個“金飯碗”,葉子總是小心翼翼地工作,生怕出一點差錯。

與葉子相比,明宇則完全不同。雖然到公司以後,工作也非常出色,並且博得了上司的賞識,但明宇覺得這家公司不太適合自己。於是在工作了一段時間,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之後,明宇毅然決定辭去這份工作,下海闖蕩。臨行前,明宇跟葉子打了個招呼,並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她。

“你簡直是瘋了!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做,卻要下海。你以為生意就那麼好做?要是破產了怎麼辦?”葉子對明宇的想法非常不理解。

“我們年輕,年輕就是資本。我覺得這份工作不太適合我,我要出去闖一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相信我有足夠的能力做出一番事業,我完全可以自己當老板!”明宇充滿信心地說。

“我們剛工作沒多久,不要有那麼大的野心。對我們來說,穩定是最重要的,並且我們的工作不錯,待遇已經非常好了,別人想找這樣的工作還找不到呢!”葉子善意地規勸明宇。

“葉子,現代社會的競爭非常慘烈,我們不能總安於現狀,進取心是非常重要的。我要向自己發起挑戰,你也一樣,別總是安於現狀。你要衡量這家公司到底適不適合自己。不管是走是留,你都要有進取心才行。”明宇反過來勸葉子。

最後,明宇離開公司下海闖蕩去了,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而葉子依舊悉心嗬護著她那份穩定而待遇優厚的工作。

明宇果斷行動、敢闖敢幹的高調做事風格,為自己贏得了一個不斷超越過去、挑戰未來的機會。高調做事者不僅擁有“咬住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心態,而且講究做事的方法與藝術,頗有大將風範。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奮鬥前進的過程。做事講究“高調”,在挑戰自己的同時,也在搏擊人生。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麵對人生道路上的高山險峻,高調做事者能夠始終如一地衝在最前方,獨領風騷。無論是處於弱勢還是置身強勢,高調做事者都會保持強者風采。

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的人,可以使沙漠中長出綠洲;被命運主宰的人,他的生命將會變成沙漠。大凡高調做事者,多是能夠主宰自己命運的人。一個人隻要胸懷遠大的理想和奮鬥目標,敢於高調做事,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力量。

有這麼一個人,他在自己辦公室的牆上掛了他自撰自書的條幅,上寫:豎起桅杆做事。這源於他的一次出海經曆。

他出生在漁民家庭,世世代代以出海打魚為生。或者是家庭的熏陶,或者是男孩的天性,他從小就喜歡海,在海邊拾貝殼,在海裏戲水。他幾次請求爺爺帶他出海打魚,可爺爺總是以他還小為借口拒絕。他懂得爺爺的心思,爺爺是怕他這根獨苗發生意外。

他長大了,參加工作了,並且要遠離家鄉,到一個看不見海的地方。在等待行期的日子裏,爺爺決定帶他出一次海,一來了卻他一直的心願,二來讓他去大海深處見識見識大海的博大,開闊開闊他的心胸,或許對他的人生會有益處。

他非常興奮,跟著爺爺跑前跑後,做好所有的準備工作之後,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揚帆出海了。在大海深處,爺爺教他如何使舵,如何下網,如何根據海水顏色的變化辨識魚群。並讓他了解到,帆船前進靠帆,升帆靠桅杆,桅杆是帆船前進動力的支柱。

行期到了,雖然離開了爺爺,但他把爺爺的話記在了心裏。他的工作非常出色,得到了大家的擁護,職務也一再升遷。

做事就像揚帆出海,必須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率,就像高高的桅杆上鼓滿風帆一樣。隻有高調做事者,才能把握命運,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變為現實,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勇往直前。在高調做事者的眼中,失敗是一種動力,鞭策他們更加奮力拚搏。立即行動,去做你想做的事吧。提升自己的人格、發展自己的個性,最重要的是高調地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選擇計劃:按部就班,完成目標

人生一世,草木以秋。有的人糊裏糊塗,終其一生,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既無目標,也無追求,吃喝拉撒睡之間,走到盡頭;有的人時而清醒,時而糊塗,時而雄心萬丈,時而隨波逐流,幾經起落,最後,自認平庸,仰天長歎:“此生運氣差,如果有下輩子,定當如何。”而有的人,除去少有更事和老糊塗兩個階段,在人生旅程的關鍵時段,始終頭腦清醒,目標明確,行動有力。這便是得益於“計劃”的功效。

人生的計劃,是為了給自己的人生多創造點機會,為自己帶來更多的自我價值。做事要有計劃,正如伊頓公司的名言——作出規劃,今天所做的事情是為了我們有更好的明天,未來屬於那些在今天作出艱難決策的人們。

計劃像一座橋,連結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和你想要去的地方。同樣,計劃是連結目標與目標之間的橋梁,也是連結目標和行動的橋梁。沒有計劃,實現目標往往可能是一句空話。計劃對於人生來說相當重要,如果你在計劃上失敗了,那你注定會在執行上失敗。沒有計劃的人生雜亂無章,看似忙碌,卻是空缺的。

有本雜誌上刊登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個在小鎮上做了十幾年生意的商人,朝夕之間,生意失敗了。當一位債主跑來向他要債的時候,這位可憐的商人正在思考他失敗的原因。

商人問債主:“我為什麼會失敗呢?難道是我對顧客不熱情、不客氣嗎?”

債主說:“也許事情並沒有你想象得那麼可怕,你不是還有許多資產嗎?你完全可以再從頭做起!”

“什麼?再從頭做起?”商人有些生氣。

“是的,你應該把你目前經營的情況列在一張資產負債表上,好好清算一下,然後再從頭做起。”債主好意勸道。

“你的意思是要我把所有的資產和負債項目詳細核算一下,列出一張表格嗎?是要把門麵、地板、桌椅、櫥櫃、窗戶都重新洗刷、油漆一下,重新開張嗎?”商人有些納悶。

“是的,你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按你的計劃去辦事。”債主堅定地說道。

“事實上,這些事情我早在15年前就想做了,但是一直沒有去做。也許你說的是對的。”商人喃喃自語道。後來,他確實按債主的主意去做了,而且,他的生意也成功了。

商人有了計劃,才成功地做成了生意。如果他在這龐大的生意圈裏毫無計劃,他真的會一直迷惘下去,更別提獲得成功了。

有些人不喜歡讓自己的計劃去支配自己,但是這樣,不僅對別人負責,對自己也不負責,對社會更不負責。一個對自己沒有計劃的人,他們在遇到失敗的挫折後,不知道如何麵對而選擇逃避自己,他們需要計劃去指引。

未來不是現實,未來的事情往往很少能確定。就如同航海,你在航行的過程中也不知道會不會有風暴,即使天氣預報有時也會失誤,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各種情況的變化使得計劃更加重要。有的人說反正情況總會發生變化,未來也難以確定,現在製訂計劃又有什麼用,不是白費力氣嗎?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如果有計劃,一旦情況發生變化,人們也不會措手不及,隻有按部就班地完成目標,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一行人去西北旅遊。他們的假期有限,財力也有限,但偏又想盡可能地多玩幾個地方。這就需要有個很好的計劃。幸好他們中有一位是導遊出身,他在出發前兩個月就拿出了周密詳盡的計劃,之後五日一大修,兩日一小改,等到臨近出發時,沿線大小景點、車船班次、公裏數以及民風民俗、餐廳旅社、土特產品等,他幾乎能倒背如流。

一路上,他們照計劃行進,環環緊湊絲絲入扣,在那片從未介入過的土地上竟然如魚得水。當然,這得歸功於那個完美的計劃。 然而,一切均在預期之中,又讓他們覺得有缺陷。他們受沿途壯麗、遼遠而神秘的景象的誘惑後,開始不滿足於按部就班,惡作劇地試圖破壞原有計劃,但他們終於發現那計劃根本沒法破壞,它實在是太完美了!

進入新疆境內,他們按計劃包了一輛車,從吐魯番出發,過托克遜、過庫爾勒、過輪台、過庫車、過阿克蘇,最後到達喀什。

沒想到那一帶遭遇大水,好好的公路被衝成一截一截,從來都是如此稀缺如此寶貴的水在戈壁上漫無邊際地流淌,他們不得不一再繞道而行。紅色的車在紅色的土路上搖搖晃晃揚起紅色的塵埃,像大海裏一條飄零的小船。

天漸漸黑了,他們中有一人發病,預定到達的城市還遙在數百裏之外。他們必須考慮何去何從。 ——難道隻能在這兒住下嗎﹖ ——前方可有稍微安全些的宿營地? ——不,他們必須按計劃趕到預定城市。 最後說話的,仍然是超完美計劃的製訂者。 那晚,他們終於趕到了那座城市,病人得以治療,隊伍得以休整。

對於計劃外的東西,他們一無所知。正是那份完美無缺的計劃,指引了他們,讓他們在茫茫的戈壁灘上沒有迷失方向,找到了前進的道路。

當然,即便將來的所有情況都是確定的,你還是得做計劃。你必須選擇完成某一目標的最好方法,使行為更有效率,實現目標更有利。情況一旦確定,並不等於你隻有一條路可走,你往往會麵臨多種選擇。比如,你從上海至北京旅遊,天氣情況無變化,汽車票、火車票、飛機票均無變化,你選擇哪一種交通工具呢?坐飛機的時間短,但價格太貴;汽車、火車的速度慢一些,但價格便宜。你是要時間,還是要價格,這些都必須考慮清楚,列入計劃。

記住,有計劃地做事,你將會充實且有效率地完成目標。

選擇變通:此路不通彼路通

光滑的牆壁上,一隻螞蟻在艱難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時,忽然跌落下來,這是它的第七次失敗。然而過了一會兒,它又沿著牆角往上爬了。有人會為螞蟻的堅持不懈喝彩——這種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是這隻可憐的螞蟻隻需改變一下自己向上爬的方位,便會順利地抵達目的地。

愚公移山的故事自古被奉為“佳話”,傳承後代。愚公隻是執著地搬運門前的石頭,想把大山移走。假如他能變通一下,想辦法把家搬出大山,那樣要比移山省時省力得多,而達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可見,靈活變通是他們所欠缺的。

善於變通的人,能夠使難成之事心想事成,從而讓自己的人生旅途處處順心。善於變通,能夠在緊要關頭化險為夷,從而讓自己在社交中事事如意。做人會不會變通,將決定你的一生成敗。會變通的人做什麼都輕而易舉,易如反掌,難事可變易事;不會變通的人做什麼都四處碰壁,孤立無援,易事也成難事。做事時要學會變通,放棄毫無意義的固執,這樣才能更好地做成事情。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著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他們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的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以供家人一個月的衣食。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進。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快邀同伴放下肩頭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挑黃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願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倆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濕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完全無法再背。那樵夫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

由此可見,在很多時候,我們要學會放棄固執,變通行事。變通就是以變化自己為途徑通向成功。假如我們步行到達一條河邊,河水奔騰不息,擋住了我們的道路,而目的地就在對岸,極目能見,但是麵前這條河使我們陷入了困境。執著地用雙腳渡河,不但不能成功,反而會使我們跌落河中。此時我們需改變自己,由步行改為遊泳或乘船,都能到達成功的彼岸,渡過大河的成功者都是因為懂得變通。

世上沒有辦不成的事,隻有不懂得變通的人。成功的機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均等的,要想順利成事,獲得成功的青睞,還需要深諳做事、做人之道。做人有學問,其中最大的學問就是懂變通。學會了變通,你就能在做事上勝人一籌。

一個人要想做成自己的事,不能單靠苦思冥想,而要像魔術師那樣變換手段。善於變通的人能夠認識到什麼是機會,並會及時采取行動抓住機會。變通能力需要以人的洞察力和行動力為武器,要時時與自身固執的心態作鬥爭。

村莊裏有一位對上帝非常虔誠的牧師,40年來,他照管著教區中所有的人,是一個典範的聖徒。有一天,天下起雨來。傾盆大雨連續不停地下了20天,水位高漲,迫使老牧師爬上了教堂的屋頂。正當他站在那裏渾身顫抖時,有個人劃船過來,對他說道:“神父,快上來,我把你帶到高地。”

牧師看了看他,回答道:“40年來,我一直按照上帝的旨意做事。我一年隻休一個星期的假期,而在這一個星期的假期中,我去了一家孤兒院幫助做飯。我真誠地相信上帝,你可以駕船離開了,我將停留在這裏,上帝會救我的。”

那人劃著船離去了。兩天之後,水位漲得更高,老牧師緊緊地抱著教堂的塔頂,水在他的周圍打著旋兒。這時,一架直升飛機飛來了,飛行員對他喊道:“神父,快點兒,我放下吊架,你把吊帶在身上綁好,我們將把你帶到安全地帶。”對此,老牧師回答道:“不,不。”他又一次講述了他一生的工作和他對上帝的信仰。這樣,直升飛機也離去了。幾個小時之後,老牧師被水衝走,淹死了。

牧師死後直接升入了天堂。他對自己最後的遭遇頗為生氣,來到天堂時,情緒很不好。他看見上帝後,生氣地說道:“40年來,我遵照您的旨意做事,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當我最需要您的時候,您卻讓我被淹死了。”

上帝回望著他,迷惑不解地說:“你被淹死了?我不相信,我確信我給你派去了一條船和一架直升飛機。”

事實上,在人的一生中,類似於船與直升飛機的機會不止一次出現,你需要的隻是正確地認識它們。當你為自己確立了目標之後,你真正能做的隻是抓住機會。變通,能讓那些令你熟視無睹、看似偶然的事件變成真正的機會。梁啟超說:“變則通,通則久。” 對於善於變通的人而言,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困難,隻存在暫時還沒有想到的方法。然而方法終究是會想出來的,所以,善於變通的人隻有一個歸宿,那就是成功。

選擇分寸:做事要懂得過猶不及

在人們為人處世與安身立命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順風順水,其原因不僅僅在於他們的聰明,也不僅僅在於他們的勤奮,更不在於他們運用多少方法與手段,而在於他們對人性的洞察,他們懂得什麼叫恰如其分,什麼叫不偏不倚,什麼叫見好就收。一句話,他們善於把握分寸。

服藥治病,劑量必須適當,量小治不了病,量大又會造成中毒。在農業生產中,播種量、施肥量等要適度。在工業生產中,機器的運轉速度、運轉時間要適度。孔子說:“過猶不及。”意思是說,事情做過了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也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恰到好處。京劇演員表演,總講究不溫不火。優秀的歌手在熱情地歌唱時,情真而又能自持。大千世界,古往今來,任何事都離不開“分寸”二字。人生在世,分寸無處不在。人際關係需要把握分寸,成就事業需要把握分寸,推進工作需要把握分寸。為人行事要有分寸,與人交往也要有分寸; 說一句話要有分寸,遞一個眼神也要有分寸。有人比喻說,分寸是合腳的鞋,不大也不小。分寸是初春的風,不冷也不熱。分寸是知時的雨,不遲也不早。分寸是名廚的鹽,不鹹也不淡。分寸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個實踐問題。

漫漫人生,既是目的更是過程。人生之旅中的生命閃光處,不一定是草長鶯飛時;人生得意時,不一定是踏花歸來處。人生的成敗興衰,濃淡緩急,無不在把握分寸中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