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爾街,巴魯克的投資觀點往往和大多數投資者背道而馳:當大家一哄而上之時,巴魯克總是冷靜地袖手旁觀;當大家冷靜之時,他卻是熱情倍增。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風格,與後來的沃倫·巴菲特很相似。而促使巴魯克孤注一擲的原因,是他把握投資時機的能力——尤其表現在他能夠咬住其他投資者慢半拍的時機。
在巴魯克28歲那年的一天晚上,他無意中得知美國海軍在聖地亞哥全殲了西班牙的艦隊,這意味著第二天將宣布美西戰爭以美國的勝利而結束。這時,巴魯克意識到,這一則好消息無疑是給處在低穀的華爾街股市打了一針興奮劑。而多年在股市中摸爬滾打的巴魯克感覺,如果能夠在宣布戰爭勝利之前,大量介入華爾街股市,將會給自己帶來近100萬美元的收益。但是,這個想法,很快被現實的處境幾乎打破:他當時身處離華爾街100多公裏的一個小城鎮,在這裏既沒有股票交易所,也沒有股票交易機,更不可能了解華爾街股票的趨勢。於是他急忙趕到了火車站,但是當時的火車在夜間是不能運行的。麵對眼前的困境,一般的投資者都會選擇第二天乘車回到華爾街,但是巴魯克卻花了一大筆錢租下一列火車,連夜疾馳,終於在黎明前趕到了自己的辦公室。於是在整個美國的其他投資者還在睡夢中的時候,巴魯克果斷出擊,購買了大量與戰爭有關的股票。那天下午,當美國政府宣布美國獲得了戰爭的最終勝利的時候,巴魯克持有的股票一路上漲,最終為他帶來了近百萬美元的投資回報。
巴魯克孤注一擲的風格還表現在他曾說過的一句話:“群眾永遠都是錯的。”這句話在當時曾經為他招來了許多非議,但是巴魯克卻始終堅持這一原則,而這總是能夠使他為自己帶來豐厚的投資回報。尤其是在1929年股災之後,嚐到甜頭的巴魯克更是對群眾的盲目行動有了更深切的體會。他認為要想在投資中獲得利潤,非得與大多數人反向操作才行。而也正是由於這種特立獨行的投資風格,使巴魯克獲得了華爾街“獨狼”的綽號。
後來,“在股票市場中,群眾永遠是錯的”成為巴魯克獨創的投資哲學。巴魯克說:“隻有堅持這一點,投資者才可能在變幻莫測的華爾街股市中不至於迷失自我。而迷失自我,是股票投資的大忌。”可以說,投資者一旦在股市中迷失自我,不但無法借助股市成為超級富翁,還會被推入無底的深淵。
因此,作為一個理智的投資者,當大多數人為股市歡呼雀躍的時候,你就得果斷賣出,不管你持有的股票還會漲多少;而當股票價格低到到沒人想要的時候,你就應該果斷地買進,而不要去管這隻股票是否還會下跌。
巴魯克認為,要擁有如此的魄力,其基礎是對股票背後的上市公司有足夠的了解,並說:“假如你了解了所有的事實,你的判斷就是對的,反之,你的判斷就是錯的。”
迷失了方向的航船永遠不可能到達成功的彼岸。而一個人在驚濤駭浪的金融市場中拚搏,則不能迷失自我,因為一旦在股市中迷失自我,你就絕不可能賺到錢,也永遠不可能借助股市成為超級富翁。
3.投資的成功秘訣:在股市中形成自己的
投資理念,並堅持下去
沃倫·巴菲特被華爾街譽為“股神”,他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一直堅持投資股票而暴富的富豪,而且他的公司曾創下驚世的天價,每股價值高達8萬美元。
沃倫·巴菲特的投資高招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據說,他在大學期間得到過一名“金融教授”的悉心指導,是這名教授告訴他如何在股市上選“黑馬”股的。畢業後,沃倫·巴菲特創辦了自己的投資公司,兩年後,他在股市中挖掘到第一桶金——400萬美元。在他獲得了股市的第一桶金之後,竟以20億美元的大手筆直接收購了一家大型地毯公司,可見其氣吞山河之勢。
1998年,沃倫·巴菲特的公司創下了每股8萬美元的天價,股東多達30萬人。在幾百萬的股票中,沃倫·巴菲特自己一人擁有31.4%的股份,這使他連續數年登上《財富》雜誌的富豪榜。在2008年的《福布斯》財富排行榜上,他超過比爾·蓋茨,由世界第二大富豪上升為世界首富。
沃倫·巴菲特在股票投資中形成了自己的投資理念:他堅持長期投資,而且堅持做自己熟悉的股票,這使他在股市中賺得了巨額的財富。
1930年,沃倫·巴菲特出生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他從小就對賺錢有強烈的欲望,夢想自己在30歲上下成為一個大富豪。從小他就對股票特別著迷,當其他同齡的孩子抱著玩具、飛機模型玩的時候,他卻專心致誌地盯著華爾街的股市行情圖;當其他同齡的孩子拿著筆寫字、畫畫的時候,他卻拿著筆認真地畫出了各種股票價格波動的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