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聰聰就老老實實地自己吃飯了。
很明顯,聰聰就是因為媽媽平常太嬌慣他了,才變得那麼不聽話。所以,當孩子與大人對著幹時,大人們一定不能妥協,不然就會前功盡棄。另外,也一定要和家裏的其他人都講好,大家行動一致,沒有一個人和孩子站在一邊,他的對抗行為才會收斂。
孩子都不喜歡洗臉刷牙
叛逆期案例
早晨7點半,筱筱起床後,媽媽讓她洗臉刷牙。
筱筱很不樂意洗臉刷牙,每當這個時候,她都會磨磨蹭蹭地,要麼玩水,要麼隨便擦抹兩下,敷衍了事。由於大早晨要趕著去幼兒園,媽媽總會強製執行,一邊催促著“快點、快點”,一邊迫不及待替筱筱做了一部分。盡管這樣,筱筱仍然是想著法兒地消極抵抗,一會兒說水涼,一會兒說媽媽的手重,把她弄疼了。
媽媽將用清水漱口和洗臉的工作留給筱筱自己完成,並且緊急製定出了全新的規則:“從現在開始,你洗臉刷牙時要再磨磨蹭蹭的,晚上取消看動畫片的資格!聽明白了沒有!”“哦。”筱筱很不情願地答應了一聲,開始動作了。可是,心裏的不情願使她仍然時不時地玩水。
媽媽隻好追加條例:“快要遲到了,我現在開始數數,數到‘十’如果你還沒洗完的話,晚上就不能看電視了,一,二……”這下,規矩具體而緊迫了,筱筱隻好加快了速度,也不再磨蹭,趕緊洗漱完畢,吃過早飯,和媽媽一起去了幼兒園。
為了讓筱筱乖乖地洗臉刷牙,媽媽每天晚上睡前都會特意做出相應的“鋪墊”:“寶貝,你願意現在刷牙,還是願意明天早晨刷牙?”“不要現在,明天早晨吧。”“那好吧,等明天早晨刷牙,可是說話一定要算數哦。”
盡管晚上已經說好了,可是第二天早晨媽媽和筱筱仍然會上演“洗臉刷牙”戰爭。對此媽媽很苦惱,不知道應該怎樣辦才好。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小孩子一般不喜歡洗臉刷牙,媽媽要善於誘導
一般而言,孩子對洗臉刷牙都不太感興趣,所以每次做這些事情時都像打仗一樣,不能安安靜靜、順順利利地將臉洗好,把牙刷好,牙刷拿在手裏轉來轉去就是不願意放到嘴裏。媽媽總會想盡一切辦法,不是拿玩具哄,就是用零食誘,即使這樣孩子也不會乖乖地洗臉刷牙,軟硬兼施之後最終勉強地完成了,卻弄得大人孩子都筋疲力盡,心情也不好。相信這是許多媽媽每天都會遇到的難纏事,非常頭疼卻又束手無策,不知道用什麼樣的好辦法才能讓孩子愛上洗臉刷牙。
對此,媽媽首先應該了解一下孩子不喜歡洗臉刷牙的原因,然後再區別對待,排除影響孩子洗臉刷牙的外因。比如,洗臉水過熱或過涼,大人用力太重,孩子曾經嗆過水,牙刷太硬引起疼痛,牙膏有特殊的氣味等等。這就需要媽媽仔細觀察與分析,解決掉各種有可能導致孩子身心受損的各種原因。
當然,日常生活中,家長還要注意運用正確的方式方法,讓孩子自願地洗臉刷牙,而不是在孩子不情願時,強迫他去做。當孩子對洗臉刷牙有恐懼心理時,可以加點娛樂項目,唱唱洗臉、刷牙的兒歌,比一比誰做得更好。另外,“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例外,假如孩子不想洗臉刷牙了,可以適當地提醒他:臉上髒了,別人不喜歡;牙齒黃黃的,樣子就會變得很醜。假如孩子做得好,就要經常表揚他。有些孩子不愛洗臉刷牙,是由於家長把這些事情看得過於緊張,一看到孩子洗臉姿勢不正確,刷牙不按時等,就會惱怒地衝孩子發脾氣,這樣反而會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其實,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有些精細動作自然就心領神會。因此,父母應該順其自然地讓孩子明白,洗臉刷牙是每個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用不著害怕。
下麵有幾種方法可以用來培養孩子洗臉刷牙的好習慣,減少孩子的抵觸行為,您不妨借鑒參考一下。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給孩子買他喜歡的洗漱用具,讓他對洗臉刷牙產生興趣
對於不喜歡洗臉刷牙的孩子,媽媽沒有必要強迫著他去做。可以用一些方法,讓孩子對這些不喜歡的事情產生興趣。比如可以給孩子買他喜歡的洗漱用具,最好是帶他去超市,讓他自己挑選喜歡的。如此一來,孩子就會對洗臉刷牙產生興趣,少一些抵觸行為。
銘銘今年兩歲多了,每天早晨媽媽給他洗臉時,他都不情願,躲躲閃閃地不願意洗。而每當媽媽刷牙時,他在旁邊看著都會表現出一副很好奇的樣子,甚至有時會模仿媽媽刷牙。
針對這種情況,媽媽賦予了銘銘選擇牙刷和牙膏的權利,為了讓他從一開始就喜歡上刷牙,媽媽帶銘銘一起去商店,買回了他喜歡的具有奧特曼造型的牙刷和帶有鬆鼠圖案的漱口杯,以及藍色的兒童專用牙膏。想到銘銘不愛洗臉,媽媽特意給他買了一條繡著可愛小熊的毛巾。並且將所有的東西放在衛生間銘銘夠得著的地方,便於他隨時取用。
剛開始時還好,每當媽媽刷牙時,銘銘都會湊熱鬧,拿著牙刷自己刷幾下。可是時間長了,銘銘就厭倦了,不再想著刷牙了。衛生間裏有一個兔子形狀的塑料製品,媽媽就會對銘銘說:“你看,可愛的小兔子的臉和牙齒多白呀,你想不想和它一樣白呢?”銘銘馬上看了看小兔子。媽媽繼續說:“小兔子的臉和牙齒那麼白,就是因為它喜歡洗臉刷牙。你看看你的臉像小花貓一樣,牙也黃黃的,沒有小兔子的漂亮,你快點洗臉刷牙吧。”
聽了媽媽這些“刺激性”的話,銘銘洗臉刷牙的次數明顯增多了,也總會主動做這些事情了,因為他喜歡和小兔子比,看誰的臉和牙白。
假如孩子本身對洗臉刷牙沒有產生興趣,媽媽可以開發周邊可能造成他感興趣的東西,讓孩子愛上洗臉刷牙。在要求孩子洗臉刷牙時,最好不要問他是否同意洗臉刷牙,而是提醒他,他的臉和牙不幹淨,需要清洗和洗刷一下。
方法二: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洗臉刷牙,讓他明白洗臉刷牙的重要性
洗臉刷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步驟。洗臉和刷牙是一天裏最早的一件“工作”,並且關係到每個人的“臉麵”,自然十分地重要。但是偏偏有許多孩子不愛洗臉,甚至對洗臉感到厭煩和恐懼。這時,媽媽可以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洗臉刷牙,讓他知道洗臉刷牙的重要性。
寒寒今年3歲多了,已經上幼兒園了,可以說,她是一個比較乖巧聽話的孩子,唯獨每天早晨起床後洗臉刷牙這件事做得不夠好,每次媽媽都要和她“鬥爭”很久。
對於洗臉,媽媽總是強迫性地讓寒寒洗,而寒寒呢,一會兒說水燙,一會兒說水進到她的嘴裏了,躲躲閃閃地不肯洗。為了改變寒寒對待洗臉的態度,媽媽在洗完臉後就會表現出非常舒服的樣子,並且讓她用手摸一下洗過的臉,這使她知道洗臉可以讓人變得更加幹淨漂亮。就這樣,寒寒漸漸地對洗臉產生了期待,不再拒絕洗臉了。
有一次,媽媽在書上看到了一個故事,插圖是一個卡通小孩子讓醫生給他檢查牙齒,有的牙齒是白白的,有的牙齒卻很黃還被蟲給吃了。媽媽就將書拿給寒寒看,並且對她說:“寶貝,媽媽知道你不喜歡刷牙,可是呢,刷牙是為了保護你的牙齒。不刷牙的話牙齒就會長牙蟲,就像這幅畫上小孩子的牙齒一樣,被牙蟲咬了一個大窟窿,不得不讓醫生治療。”寒寒聽後,露出了擔憂的表情。
從那以後,每到刷牙時間媽媽就會喊:“該刷牙了,不然牙齒會被蟲子吃掉的。”這時,寒寒就會很順從地去衛生間刷牙。
需要注意的是,一周歲半前孩子的動作還不熟練,媽媽可以代為洗臉刷牙。兩周歲以後,就應該放手讓孩子學習自己洗臉刷牙,避免他對大人產生依賴性。
方法三:把枯燥的洗漱任務變得趣味一些,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讓孩子洗臉刷牙時,沒有必要非得板板正正、規規矩矩地,可以不拘一格,孩子喜歡怎麼樣洗臉刷牙就由他去做。很多時候,孩子不愛洗臉刷牙,是因為做這些事情太枯燥無聊了,這時,媽媽可以利用一些小方法,將洗臉刷牙變得有趣味一些,如此一來,肯定能增加孩子的積極性。
彬彬今年3歲了,以前都是媽媽幫他洗臉刷牙,現在這些事情媽媽讓他自己做,本就不樂意的他更加反抗了,每天早晨都會因為這件事而鬧得很不愉快。為此,媽媽想出了兩個小妙招,來督促彬彬洗臉刷牙。
彬彬喜歡遊戲,也喜歡和別人比,媽媽就讓家裏的大人們輪流和彬彬比賽洗臉。大家都商量好,比賽的時候,不能讓彬彬全贏,在他做得好的時候,就會故意輸給他。可是,一旦彬彬在比賽的過程當中出現了錯誤,就會告訴他哪裏錯了,並且這個錯誤就是導致他輸的原因。隻要彬彬的錯誤改正了,大人就會減慢速度,讓他認識到改正錯誤的重要性。
對於刷牙,彬彬的態度總是不端正,一般情況下,他自己刷得根本就不全麵,然後卻說刷好了。每次媽媽都會檢查,刷得不好,媽媽就會幫他進行補刷。這時,彬彬也會反抗,媽媽就跟他說:“我們要把每顆牙齒都刷得笑哈哈的,讓我來看看,哪顆牙齒沒有哈哈大笑啊?”彬彬就會很配合地張開嘴讓媽媽補刷,時不時地還會問:“哪顆牙齒還在哇哇大哭啊?”
漸漸地,洗臉刷牙就成了彬彬的一種習慣,成為了像每天吃飯喝水一樣的事情了,他也便堅持了下來。
案例中的媽媽組織家裏的大人們輪番和彬彬進行洗臉拉鋸戰,既可以為他做出正確洗臉的示範,又可以促進他加快速度,改正拖遝的壞習慣。刷牙時將牙齒擬人化,使彬彬不喜歡的刷牙變得趣味十足,他肯定會愛上刷牙的。
孩子晚睡晚起受大人的影響
叛逆期案例
曉智今年兩歲多了,每天晚上讓他入睡都非常困難,經常12點以後才去睡覺。由於曉智睡得晚,直接影響了爸爸媽媽的休息,所以,爸爸媽媽想盡各種辦法讓他早點睡覺,可總是不遂人願。
為了讓曉智早點睡覺,每天早晨媽媽7點鍾就喊他起床。雖然起得早,可曉智晚睡的習慣仍然沒有任何改變,連續好幾天都是晚上12點才睡覺。媽媽問曉智為什麼不睡覺,他說不困,或者很困了但就是睡不著,想玩玩具和遊戲。一天晚上,媽媽和曉智商量好睡前把燈關掉了,但曉智要求媽媽抱著他睡才行。終於,曉智自己躺下來了,可還是睡不著,過了一會兒就又開燈,找出自己的小汽車樂此不疲地玩了起來。
媽媽工作了一天,很累,想要睡覺,可擔心曉智一個人玩會不安全,就讓他去睡覺。結果,曉智很不樂意,一點都不配合媽媽,非要再多玩一會兒才行。媽媽想要讓曉智馬上上床睡覺,便幫著他把玩具收好,曉智不高興了,又哭又鬧。無奈,媽媽隻好放棄,任由他玩去,自己去衛生間洗澡了。媽媽洗完澡出來後,曉智仍然沒有想要睡覺的意思,居然又想坐小推車。媽媽實在困極了,哪兒還有精力給他推車玩,就沒再理他,曉智便大哭了起來,媽媽隻好抱著又哄,最後,曉智鬧騰地累了,才沉沉地睡去。
唉!曉智每天都這樣,到了睡覺的時間,可就是不睡,總是睡得特別晚,為此,媽媽真的十分苦惱,想了許多辦法但無濟於事。應該如何調整曉智的作息才好呢?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不願意睡覺,是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孩子卻仍然很興奮,不想去睡覺。媽媽在一旁左哄右騙,孩子依舊玩這玩那,就是不能安安靜靜地去睡,著實令許多媽媽心情很煩,沒有耐心再和孩子耗下去。
然而,媽媽應該認識到,到了應該睡覺的時候孩子不肯睡一定是有原因的。比如他想接著玩兒或者想要聽故事,或者他想接著看喜歡的動畫片,當然也可能是受外部不良環境的影響,比如太吵、太鬧、太熱(冷)等原因。但是,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或者說孩子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生物鍾。有關這一點,媽媽應當從逐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做起。
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最關鍵的就是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比如,室溫適宜,光線不能太亮,蓋的被子等盡量要輕、軟、幹燥一些。晚上別讓孩子玩得過於興奮,更不要過分逗弄他;不讓他看刺激性的電視節目,不給他講情節過於曲折或者緊張的故事,也不要讓他玩新的玩具等。當然,父母也要注意,不要在孩子該睡覺的時候還做影響他睡眠的其他事情。在入睡前半個小時左右應該讓孩子安靜下來,媽媽可以再三地告訴他:“寶貝,該去睡覺了!”當然,注意睡前一定要讓孩子排尿,以免孩子因為憋尿而翻來覆去睡不著。
這裏需要特別提醒媽媽注意的是,當孩子由於各種原因不想睡覺時,媽媽一定不要采取恐嚇和打罵的方式解決,因為這不僅容易引起孩子更強烈的逆反心理,而且容易給孩子身心造成傷害。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規定明確的睡覺時間,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對於越讓他睡他卻越不去睡的孩子來說,一定要幫他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習慣,不僅飲食要有規律,睡眠也同樣要有一定的規律。每天應該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哄孩子睡覺,一到這個時間,就讓他躺到床上,即使孩子表示不困也要照做。時間規定得越明確,孩子就越容易按時去睡覺。
影影今年已經3歲了,在上幼兒園小班。每天晚上,影影都會玩這玩那,折騰到很晚才去睡覺。為此,媽媽決定讓她在9點鍾的時候就上床睡覺,並且還“規定”全家人一到9點鍾就把電視、電腦關掉,按時熄燈睡覺。
可是,影影卻很少主動遵守,每次都是媽媽催促了好幾遍,她才很不情願地走進臥室,把鞋脫掉上床,當然有時還會為此哭鬧。為了讓影影心情舒暢地準時去睡覺,媽媽還特意用彩紙做了一個大大的紙鬧鍾,表盤上分別用不同顏色的水筆標上了遊戲、吃飯、睡覺以及聽故事的時間,這樣一來,指針就會告訴影影現在到了做什麼事情的時間了。晚上,媽媽就把紙鬧鍾放在真鬧鍾的旁邊,將指針指向睡覺的時間,當兩個鍾的時間一樣時,媽媽就會告訴影影:“睡覺的時間到了,該上床睡覺了。”影影看到這個鮮豔漂亮的時鍾之後覺得很有趣,她經常趴在時鍾的麵前看看這個時間應該去做什麼事情了。
在媽媽的堅持下,一段時間以後,影影的睡眠時間終於有了規律,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她差不多也就困了。
媽媽千萬要記住,一旦給孩子規定好上床睡覺的時間就不要隨便做出更改了,即使有時候家裏的某位大人剛好從外麵回來或者有親朋好友來做客,也不能允許孩子多待一會兒。另外,對於睡覺的具體時間,一定要給孩子講清楚,這樣他才會明白什麼時候應該去睡覺了。
方法二:減少孩子白天的睡眠,增加他的運動量
假如孩子白天睡覺睡得多,到了晚上他肯定特別精神。如果屬於這種情況,白天就應該讓孩子多在室外玩,增加他的運動量,減少他白天睡眠的時間。這樣,到了晚上孩子自然就會早睡的。
鵬鵬現在兩歲半了,他精力旺盛,特別好動,每天晚上總要玩到很晚,一般都要到十一二點才去睡覺。媽媽帶著他,真有點兒吃不消。
為了讓鵬鵬晚上早睡會兒,每天早晨媽媽都不讓他睡懶覺,六七點鍾就把他喊醒,讓他吃點早飯喝點水之後就帶他出去,到空氣清新的地方玩。像小區的空地上,附近的公園裏,都是媽媽和鵬鵬經常去的地方。媽媽也經常帶鵬鵬去親子樂園,那裏有許多小朋友,鵬鵬和大家玩得很開心。當然,中午的午睡是必須的,但媽媽嚴格控製鵬鵬午睡的時間,不再像以前那樣任由他自然醒來,一般從12點半到下午2點鍾左右就是鵬鵬中午的休息時間。
隻要白天玩夠了,玩累了,到了晚上鵬鵬基本上不會超過9點鍾就能上床去睡覺了。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孩子像案例中的鵬鵬一樣,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氣。媽媽完全可以用減少白天的睡眠,增加白天的運動量的方法來促使孩子晚上早點去睡。隻要堅持一段時間,相信完全可以將孩子的生物鍾調整過來,孩子自然不會再有很晚都不去睡覺的行為了。
方法三:固定的睡前準備活動,讓孩子意識到真的該睡覺了
一些臨睡前固定的準備活動,能夠培養孩子睡覺的情緒,達到催眠的作用,可以逐步讓孩子了解和掌握睡覺前的常規事情,以此作為一種信號,暗示他即將入睡了。長此以往,孩子做了這些活動就能意識到真的該睡覺了,這有助於他盡快放棄不想睡覺的心理而進入預睡眠狀態。
瑩瑩這個小姑娘像個夜貓子一樣,每天晚上都特別興奮,很晚才睡。許多時候,媽媽把她哄上床,她也總是在床上翻來翻去地睡不著。為此,媽媽頭疼了好一陣,不過,現在好了,媽媽有一個絕招,能讓瑩瑩有規律地睡覺。
方法是這樣的,每天晚上吃過晚飯,媽媽就帶瑩瑩出去散散步或者在家裏做一些小小的遊戲,目的就是消耗掉瑩瑩的部分精力。到了9點左右,媽媽一定會把電視關掉,把大燈也關掉,隻留下幾盞微弱的小燈。放一些舒緩、輕柔的音樂作為催眠曲,然後讓瑩瑩喝一杯牛奶,再讓她刷牙、洗澡。之後就哄瑩瑩上床去睡,這時候再給她講個童話故事。故事剛開始,瑩瑩會好奇地問這問那,慢慢地,她自己也會覺得累了,一打哈欠或者閉上眼睛就不再問這問那了。而媽媽這時會輕輕地拍打著她的背,讓她安心地入睡。
就這樣,媽媽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帶著瑩瑩做這些事情,真是非常管用,現在每天晚上一到9點半左右,瑩瑩就一定要去睡覺。
需要注意的是,劇烈的遊戲和打鬧會影響孩子入睡,所以,媽媽要提前半小時讓孩子進行一些安靜的活動,這樣他才能慢慢地放鬆下來,進入睡眠狀態。
不講衛生是因為沒有衛生觀念
叛逆期案例
媽媽從湘湘出生後不久,就非常注重孩子的衛生,比如經常給她換洗衣服,經常給她洗澡等,一直到湘湘3歲左右都這樣。媽媽以為,已經從小幫湘湘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哪料現在她偏偏就不愛洗手,不愛洗澡,不愛洗臉,不愛刷牙……每次媽媽讓她做這些事情時,她都磨磨蹭蹭,唧唧唧唧地。
每天玩的時候,湘湘都會把手弄得很髒,並且不愛洗。有時候被媽媽“逼迫”著去洗手了,還得追進衛生間問她有沒有用洗手液或者香皂。即使這樣,湘湘也是隨便衝衝就完事,手上的髒東西可能還沒洗幹淨。媽媽看到後就會很生氣,對她說:“你洗的不是我的手吧?是你自己的呀!你怎麼能這樣對待自己的手呢?”
還有,讓湘湘刷牙是最令媽媽發愁的一件事情,在一年當中,湘湘的牙刷總是丟好幾次,媽媽問她時,她說給扔了,問她扔哪兒了,她也記不起來了。媽媽問她為什麼要扔,她說不喜歡刷牙。這令媽媽很生氣,不喜歡刷牙就不喜歡唄,還非得把牙刷給扔了,這孩子真是越大越不聽話了。
即使媽媽給她新買了牙刷,她也不樂意自己刷,總是象征性地抹幾下就完事。每當湘湘刷完牙,媽媽都要讓她張開嘴聞一聞有沒有牙膏味。當然,大多數情況下,媽媽都會在一旁監督著她刷牙,有時還得幫助她刷。不然,她不是刷不好,就是事後又把牙刷給扔了。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小孩子沒有衛生觀念,媽媽要耐心引導和培養
許多孩子一玩起來就會把手上、身上、衣服上弄得很髒,並且毫不在乎,媽媽要費好大的力氣才能讓他去洗個澡。一些父母為此非常著急,一是擔心孩子如此不講究衛生會生出什麼毛病來;二是擔心如此下去,孩子會愈演愈烈,以至於形成不愛講衛生的壞習慣。
一般的小孩子都不喜歡洗臉刷牙,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衛生和健康的觀念,另外也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針對這種情況,媽媽一定要向其講述一些衛生觀念,引導孩子慢慢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教導孩子講究衛生,一定要基於孩子的理解水平。假如隻是一味地逼迫孩子去洗手、洗臉、洗澡等,是很難幫他培養講究衛生的好習慣的。對於那些不愛洗手、不愛剪指甲、有指甲垢的孩子,有條件的話,媽媽可以找一台顯微鏡,弄一點指甲垢放在玻璃片上,加上一滴水,放在顯微鏡下,讓孩子看一看手上的細菌在水中流動的情況。這樣直觀的觀察能使孩子獲得深刻的印象,讓孩子知道手指甲裏藏了那麼多的細菌,吃東西時一起吃進肚子裏,肯定會給身體帶來很多的疾病。如此一來,孩子就會勤於洗手,注意講究衛生了。
培養孩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一定要確保孩子的心情愉快,比如,在給孩子擦鼻涕時,動作要輕柔一些,不要把孩子弄疼了,以免引起他的反感。在孩子稍大一些的時候,就要為他準備一條小手絹,教他勤擦鼻涕。孩子不願意洗臉,媽媽不要有畏難和煩躁的情緒,那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情,時間一長,孩子會把洗臉看得和吃藥、打針一樣,自然更加抗拒。
孩子總是以父母為榜樣的,因此要想讓孩子講究衛生,父母首先應該以身作則,並且時常要注意引導和監督孩子的行為。隻有持之以恒,讓孩子養成了好習慣,孩子才不會在講衛生這些事情上和媽媽對著幹。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講道理,讓孩子明白講究衛生的重要性
講究衛生是孩子在涉世之初就應該養成的好習慣,一個健康的孩子一定講衛生,而那些愛生病的孩子,可能在衛生習慣上存在著一些不當之處。由此可見,好的衛生習慣不僅關係到孩子的生活問題,更是關係到孩子的健康問題。所以,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講究衛生的重要性,教會孩子正確的方法,並且鼓勵孩子繼續保持下去。
翰翰的媽媽特別注意培養兒子的衛生習慣,她總是對翰翰說:“寶貝,你一定要做個講衛生、愛幹淨的好孩子,這樣別人才會喜歡你。首先,要從飯前便後洗手做起哦。”
翰翰忍不住問媽媽:“飯前便後為什麼要洗手?”
媽媽告訴他:“因為雙手每天會碰到課本、書包、玩具等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會沾染上很多細菌。如果在吃飯前不把手洗幹淨,吃飯時把細菌和髒物一起吃進肚子裏就會生病或長出蟲子來。等吃壞了肚子,或有了蟲子,就要去醫院打針、吃藥了。這就說明了‘飯前不洗手,病菌易入口’的道理。”翰翰聽後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於是,媽媽教會翰翰洗手時把袖子挽起來,用香皂將手心、手背都洗幹淨。每次翰翰洗手時,媽媽都會為他準備好肥皂及毛巾,放在翰翰容易拿到的地方。
每天早晨起床後,翰翰都會自己洗臉、洗手。尤其是吃飯前,再也不用媽媽提醒,翰翰就會主動去洗手、打香皂,最後把手擦幹。現在,翰翰在媽媽的監督下已經完全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
假如一個孩子總是不講究衛生,那真是太糟糕了。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好習慣如此,壞習慣亦如此。因此,媽媽必須從小就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給孩子製定具體的衛生規則,也可以將這些規則以標語的形式張貼在牆壁上。當發現孩子不能自覺遵守時則立即給予強化,直至形成習慣。
方法二:認識後果,讓孩子知道不講衛生的危害性
孩子不講究衛生,每次讓他把“花貓臉”洗幹淨或者給他洗髒乎乎的小腳丫時,他都會進行反抗或者找借口跑掉。孩子的這些行為,表明他根本沒有認識到不講衛生的後果。媽媽要告知孩子,讓他知道自己不講衛生的後果是什麼,當孩子認識到事情的危害性之後,就會自覺地講究個人衛生了。
萌萌這個小丫頭,既愛美又愛麵子。可是呢,她就是不喜歡講衛生,讓她把臉洗幹淨或者把手洗幹淨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每次洗澡時,萌萌倒是很樂意,因為她喜歡在水裏麵玩。媽媽每次幫萌萌洗澡時,她都會喊疼,不讓媽媽搓。可是讓她自己洗吧,她就會磨磨蹭蹭,隻要能在水裏多待會兒,她肯定不會早點出來。盡管洗得很慢,但仍然不能保證“質量”,萌萌在水中的玩耍絲毫不能達到清除身上髒東西的目的。所以,在萌萌洗澡時媽媽必須陪在她的身邊,幫助她洗才行。進入夏天了,媽媽命令萌萌必須一天洗一次,她卻不照做,說:“我就不洗,就不洗,我不是個髒寶寶!”萌萌覺得洗澡會耽誤她玩小汽車和看動畫片。
媽媽告訴萌萌:“天氣那麼熱,一天不知道要出多少汗,如果不洗澡,身上的氣味肯定特別難聞,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了。而且呢,不洗澡身體就會發癢,你自己會很不舒服的哦。”
萌萌眨巴眨巴眼,似乎“明白”了什麼。這下,媽媽再讓萌萌洗澡時,她不再狡辯了,總能認認真真地去洗。
孩子不講究衛生,和父母的養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假如父母對孩子的照顧過於周到,孩子在父母身邊的時候能夠做到幹淨整潔,而一旦跑到外麵去玩,必然會搞得汙手垢麵。假如父母本身就不講衛生,孩子必然上行下效,受其影響,也幹淨不到哪兒去。因此,父母應當以身作則,不僅要給孩子以良好的照顧,而且還要培養孩子講衛生的好習慣。孩子做得好就給予獎勵,做不好就予以“處罰”,時間一長,良好的衛生習慣自然就養成了。
方法三:從細節做起,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要讓孩子做到真正講衛生,就必須讓他學會注重各種細節,做到防微杜漸才行。所以,在孩子把講衛生的一些小事情忽略掉時,媽媽就要隨時提醒,讓他從小處做起,逐漸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承承今年剛滿3歲,媽媽讓他每天早晨都要刷牙,可小小的他總是嫌太麻煩。夏天的時候還能保持勤洗頭、洗澡,可一到冬天承承就不樂意洗了。另外,承承一直認為剪頭發和指甲會很痛,每當媽媽幫他剪指甲時,他都會推三阻四,和媽媽玩“捉迷藏”。承承每次在外麵玩回來之後,衣服上、身上都會髒兮兮的,他認為衣服弄髒了沒有關係,反正媽媽會洗的……
為了讓承承講衛生,媽媽花了大量的時間,費了不少的精力,堅持讓他飯前、便後、外出回家都要做到及時洗手。承承感冒了,咽喉有痰時,媽媽會教育他不能隨地亂吐,並在他的口袋裏備上足夠的紙巾,讓他將痰吐在紙上,然後丟在垃圾箱裏。修剪指甲時,無論承承怎樣抗拒,媽媽都會認真地給他剪,剪完後還會將手和剪刀清洗幹淨。承承的玩具、書包、衣服,媽媽同樣會幫他洗刷得幹幹淨淨,並且要求他注意保持整潔。從兩歲開始,媽媽就讓承承在飯後用溫開水漱口,開始學刷牙之後,就堅持讓他早晚各刷一次。
媽媽告訴承承,隻要每天做到這些小事情,就能把自己收拾得幹幹淨淨,既有利於健康,又漂漂亮亮的,招人喜愛。這下,承承隻要做了講衛生的事,他就會很有自信心。如果哪點做得不好,他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讓孩子主動、自願地講究衛生就要看媽媽的智慧了,隻要媽媽有耐心、有方法,從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做起,以實際行動來感染和影響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對講衛生慢慢地產生興趣,最終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多數孩子對吃藥有抵觸情緒
叛逆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