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耐心培養,讓孩子3歲以前養成好習慣(1 / 3)

孩子為什麼喜歡吃零食

叛逆期案例

莉莉今年2歲多了,她特別喜歡吃零食。方便麵、薯片、蛋黃派等都是莉莉的最愛,可是媽媽做的香噴噴的飯菜她卻不喜歡吃。

一天中午,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媽媽夾了一些菜放在莉莉的飯碗裏,然而,莉莉隻是看了看,就跑開了。媽媽問她:“莉莉,你不好好吃飯又要去幹什麼?”莉莉回頭告訴媽媽:“我要吃腸。”說著,莉莉已經拉開了放火腿腸的抽屜,伸出小手拿出了一根,又跑到媽媽麵前,要求把腸衣剝開。媽媽知道莉莉一吃火腿腸肯定吃不了幾口飯菜了,於是對她擺擺手,說:“不行,現在該吃飯了,莉莉乖,我們不吃火腿腸了,來,吃口菜。”見媽媽不讓吃火腿腸,莉莉眉頭一皺,就開始大哭大鬧,甚至連一口飯菜都不吃了。無奈,媽媽又一次敗下陣來,隻好將腸衣剝開,將火腿腸放進了莉莉的嘴裏。這下,莉莉眉開眼笑,不再哭了。

媽媽知道經常吃這些零食對莉莉的身體不好,但她擔心莉莉哭鬧不吃飯會更加影響她的健康。所以,媽媽很矛盾,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才好。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吃零食是孩子的生理需求,但不能讓它替代主食

孩子愛吃零食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說,吃零食是孩子的生理需求。再加上零食花樣多、口感好,與一日三餐的主食不一樣,更能激起孩子的食欲,帶給孩子新鮮的感覺。因此,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愛吃零食。顧名思義,零食就是正餐以外的食物。對於主食而言,它起著輔助的作用,能為孩子提供、補充少量的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處於發育期的孩子,胃容量比較小,並且活潑好動,吃一餐不足以維持到下一餐。而吃一些零食可以補充不足的熱量和營養,保持身體活動所需的能量。所以,爸爸媽媽不必談零食而色變,一概拒絕孩子吃零食。

然而,零食隻是孩子獲取營養的一條次要渠道,並不能夠取代主食。在對待孩子吃零食這個問題上,媽媽不能對其持全盤否定的態度,也不能讓零食喧賓奪主,完全替代主食。可是,孩子這一階段的心理就是“我喜歡吃什麼就多多地吃”。在這一階段,孩子沒有絲毫的健康觀念,有的隻是對零食的貪欲,並且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大哭大鬧,因此家長不得不滿足其對零食的要求。就這樣,有不少孩子因為吃了太多的零食而吃不下主食,長此以往,容易引起營養不良,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以及生長發育。對於1~3歲的孩子來說,父母仍然是主要的食物供給者。所以,在這個時期一定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吃零食習慣,不要等孩子長大以後再來禁止,因為那時就更難管製了。在孩子要吃零食時,媽媽應該在量上加以限製,在品種上進行選擇。有心的媽媽不妨在上午的時候讓孩子吃少許熱量高的零食,比如,一塊巧克力或者蛋糕,兩三塊餅幹等;下午要讓孩子多喝一些白開水,吃幾種水果;晚飯過後,就不要再給孩子任何零食吃了,睡前可以讓孩子喝一杯牛奶。

零食不一定不好,隻要媽媽多用點心思,講究方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觀念和習慣,零食也可以吃得很健康!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掌握度,不讓孩子大量吃零食

零食可以吃,但是不能一味地讓孩子吃,要把握一個度。由於年齡小,孩子沒有足夠的自製力,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吃下大量的零食,很多孩子還喜歡邊玩邊吃,嘴巴一直不停。如果父母限製孩子吃,孩子還會大哭大鬧,很多家長對此束手無策。對此,媽媽要避免將零食放在孩子能夠接觸得到的地方讓他自由取用,這樣既減少了孩子拿到零食卻吃不上時的逆反行為,也能有效地控製孩子的零食量。

輝輝可喜歡吃零食了,以至於還不到3歲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小胖子。聰明的輝輝知道媽媽每次買回來的零食都會放在廚房的一個櫃子裏,他隻要打開櫃子的門,就能輕而易舉地拿到美味的零食。

媽媽知道經常不加限製地吃零食對輝輝的身體是沒有好處的,於是,媽媽改變了放零食的位置,使輝輝自己接觸不到零食,也不在家裏存放那麼多的零食了。拿不到零食,當輝輝嘴饞的時候,他就會鬧著讓媽媽去買。看著輝輝渴望的眼神和饞乎乎的樣子,媽媽實在不忍心拒絕。可將零食買回來了吧,輝輝就又會無節製地吃。有一次,輝輝玩完了玩具就嚷嚷著要吃餅幹。媽媽看了一下表,再過半個小時就要吃午飯了,這時候如果讓輝輝吃零食的話,那麼待會兒他肯定又要不吃飯了。於是,媽媽隻給了輝輝一塊餅幹。不一會兒,輝輝就吃完了,他還要吃。媽媽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好方法,她拿著一個小鬧鍾,對輝輝說:“兒子,咱們馬上就要吃午飯了,等到這個最短的針指向‘3’的時候,媽媽才會給你餅幹吃。”輝輝自然很不樂意,盡管又哭又鬧,但是媽媽堅持到了時間才給他零食吃,沒有辦法,輝輝隻好作罷。

從那以後,媽媽就和輝輝商量好:隻有最短的針指向“10”和“3”的時候,才有一定的零食吃。每當輝輝想要吃零食的時候,他就會瞧瞧表,看時針走到哪兒了。

案例中的媽媽讓孩子養成了在固定的時間吃零食的習慣,使孩子快樂地期待吃零食時間的來臨,這樣就不會影響孩子吃正餐的食欲了。

營養學專家提醒,應該將零食也納入孩子的飲食計劃,吃零食的時間最好設在正餐前二至三小時,且供給量不要太多。這樣的飲食結構,才能讓孩子有好的胃口,使零食起到給孩子補充營養和能量的有效作用。

方法二:隻為孩子選擇既解饞又有營養的零食

吃零食,可以說是孩子的最愛,父母的無奈。2~3歲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吃過多零食對身體的危害,也無法抵擋得住零食的誘惑,因此常常為了零食而大哭大鬧。而市麵上所賣的零食大部分都是高鹽、高糖、油炸、膨化之類,裏麵含有香料和其他添加劑,雖然香味濃鬱,對腸胃的刺激性卻很大,營養也基本沒有。這些不健康的零食吃多了,肯定會對孩子的健康發育造成不利的影響。

欣欣簡直就是一個小饞貓,她吃零食的速度非常快,經常是10分鍾一包幹脆麵,2分鍾一塊巧克力,15分鍾一個冰激淩……看著欣欣津津有味地吃著這些零食不吃飯,媽媽的腦袋都發漲。

有一次,媽媽在網絡上看到有的專家將零食分為可經常食用、適當食用、限製食用三個等級。於是,媽媽立即行動,根據專家的說法,將欣欣喜歡吃的棉花糖、薯片、巧克力派等列入了“限製食用”的範圍,將這些零食統統收了起來,盡量讓欣欣少吃,甚至不讓她吃。像牛肉片、果脯、巧克力等是“適當食用”,每周隻能讓欣欣吃一到兩次來解饞。而牛奶、葡萄幹、麵包等是能夠“經常食用”的零食,可以讓欣欣每天都吃。

在媽媽的嚴格管製下,欣欣養成了良好的吃零食習慣,不僅身體越來越好,也不再像以前那麼胖,苗條了許多呢。

選擇一些較為營養的食物作為孩子的零食,孩子不僅可以嚐到想吃的甜味,也能攝取到維生素、纖維素等營養物質,還能減少孩子因吃零食而產生的哭鬧、不聽話等行為。另外,父母不要給孩子吃難以消化的零食,也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像體積小的花生、糖果、果凍等,一定要在監護下才能吃,以免發生窒息引起意外。

方法三:不能將零食當做獎勵孩子的工具,雖然那非常有效

父母千萬不要將零食當成獎勵品,作為安慰或討好孩子的手段,讓孩子養成以吃零食為“交換條件”的壞習慣。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一種錯覺,認為獎勵的東西都是好東西,在心理上產生一種錯誤認識:這些零食是可以經常吃的,並且很好吃。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想吃的時候吃不到這些零食,他就會大哭大鬧,產生強烈的反叛心理。

2歲多的曉森是個十分淘氣的孩子,為了讓他乖乖地,媽媽經常用一些零食來使他不再搗亂或者停止哭鬧。

一天上午,曉森將玩具、圖書等東西扔得到處都是,媽媽收拾都收拾不過來。這可怎麼辦呢?媽媽隻好故技重演,拿出幾塊糖來製止他隨便亂扔東西的行為。曉森特別高興,一把抓過糖,爬到沙發上吃了起來。曉森終於安靜了,媽媽抓緊時間收拾已經淩亂不堪的房間。過了一會兒,曉森吃完了糖,他又開始無理取鬧,將沙發上的抱枕扔在地板上之後,就撕茶幾上的雜誌玩。媽媽看到後很頭疼,就又拿出了一塊蛋糕讓曉森吃。曉森看著麵前的蛋糕搖搖頭,說:“我要吃雞腿。”媽媽知道曉森說的是昨天給他買的樓下小攤位賣的炸雞腿,油性很大,媽媽不想再讓他吃。可是看曉森的架勢,假如不給他吃,他就會繼續大鬧客廳。無奈,媽媽隻好下樓給他買。

就這樣,如今的曉森特別會和媽媽“討價還價”,每次媽媽要求他怎樣去做時,他一定會趁機得到自己想吃的零食不可,得不到就大哭大鬧。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假如父母喜歡用零食獎勵孩子,那麼孩子的零食消耗量會比不鼓勵吃零食的孩子多出3倍。所以,父母在給孩子吃零食的同時必須遵守原則,不要動不動就用零食來讓孩子聽話,正如上麵例子中的曉森,由於媽媽經常用零食來獎勵他,導致他得不到想吃的零食時就大哭大鬧,反而會激起他的反叛行為。

孩子偏食、挑食如何糾正

叛逆期案例

林林今年3歲了,媽媽感覺他現在變得特別挑食了。他自己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不喜歡吃的都不怎麼吃。林林非常愛吃肉,不喜歡吃蔬菜。每次吃飯時都能聽見他嚷嚷:“怎麼又是芹菜,我不吃了!”“我不吃豆芽,太難吃了。”

有一天,奶奶包了豬肉白菜的包子,給林林送過來讓他嚐嚐。隻見林林拿起一個包子,從中間將皮剝開,露出裏麵的餡,然後專挑豬肉吃,一口白菜都不吃。媽媽看到了,提醒他:“林林,你怎麼隻吃肉不吃白菜呢?多吃蔬菜不容易生病。”說著,媽媽拿起小勺子準備將白菜送進林林的嘴裏。林林卻搖搖頭:“不要,我不吃白菜,不好吃。”媽媽繼續勸他:“乖,聽話,把嘴張開,媽媽喂喂。”“不要,不要,壞媽媽。”說完,林林扔下手中的包子快速地跑開了。

奶奶見狀,拿著一個包子追上去,對林林說:“寶貝,來,奶奶給你挑裏麵的肉。”媽媽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皺起眉頭對奶奶說:“媽,別慣著林林了,吃點白菜容易消化吸收,總是吃肉他會營養不均衡。現在,他已經養成了偏食、挑食的壞習慣,以後就不好改了。”

奶奶卻不以為然:“小孩子嘛,想吃什麼就讓他吃什麼唄。他爸小時候和他一樣,也是愛吃肉,這樣身體才能長得壯實呢。”說完,奶奶就繼續給林林挑肉吃。媽媽對此無可奈何。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挑食,緣於口味的不斷發展,媽媽不必強行改變

如今,偏食、挑食是很多孩子共有的毛病,如果不及時矯正,不僅會導致孩子攝取營養不足,嚴重影響他的生長發育,還會使他養成任性、執拗的壞習慣。有些孩子吃飯挑食,任憑媽媽怎麼勸都無濟於事,對此她們深感頭痛不已。

孩子怎麼就這麼不聽話呢?還不如1歲大的時候呢,給什麼吃什麼,拿起奶瓶就“吱、吱”地喝個沒完。的確如此,孩子1歲大的時候,吃喝一般不這麼挑剔,給什麼吃什麼。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味覺不斷發展,也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什麼合他的口味,什麼不合他的口味,他比媽媽都要清楚。當食物不合他的口味時,他就會通過不斷發展的語言和動作表現出來以示“抗議”,以期媽媽做出改變,順應他的要求。其實這正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正常心理表現,媽媽不必強行改變孩子,隻要注意避免孩子養成挑食的習慣就可以了。有的父母經常動用武力喂食,這樣的話,孩子就會認為吃飯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勢必會產生強烈的反抗行為。

因此,在這裏需要特別強調一下,想讓孩子不偏食、不挑食,千萬不可以用逼迫的方法,一定要抓住孩子的心理進行潛移默化地誘導,逐漸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大多數孩子心裏的想法就是:我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什麼好吃我才吃什麼。如此一來,對於愛吃的東西,孩子就會忍不住多多地吃,那些不愛吃的東西呢,可能一點兒也不吃,而家長卻急於改變這種狀況,因此吃飯時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戰爭常常不斷。

其實,問題的根源在於,孩子注重口味,家長注重營養均衡。分別站在對方的角度,誰都沒有錯,那麼錯誤的是什麼呢?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那麼,究竟如何糾正孩子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呢?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改變自己不良的飲食習慣,為孩子做不偏食、不挑食的好榜樣。其次,從小就每日定時吃飯,鼓勵孩子品嚐多種多樣的食物,避免形成偏食、挑食習慣。再次,孩子不喜歡吃的飯菜,可以先讓他試著吃一點兒,慢慢適應,但不要強迫。

除此之外,父母也要合理安排孩子吃零食的時間,控製吃零食的量,千萬不要利用零食或者快餐來引誘孩子進食,這樣做隻能適得其反,因為孩子一旦知道不吃飯還有零食吃,那麼他吃飯時挑三揀四也就不足為奇了。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改善烹調技術,不喜歡吃的食物也美味

許多孩子偏食、挑食是由於某些食物難吃而令他難以下咽。針對這種情況,媽媽要改善烹調技術,同樣的食材變換不同的做法,使食物的色、香、味俱全。這樣,隻要食物美味,孩子就會吃得津津有味,而母子間關於偏食、挑食的戰爭也會少很多。

3歲的悅悅是個嘴特別刁的孩子,她鹹的不吃,辣的不吃,稍微有點特別味道的也不吃。然而,媽媽是很聰明的,她總是花心思改變食物的做法,每天都能讓悅悅吃到可口、營養豐富的飯菜。

悅悅嫌魚腥味太重,總是拒絕吃魚,媽媽在網絡上搜索了一些資料,知道了加檸檬或者薑片能夠很好地去掉魚腥味,這下,悅悅也愛吃魚了。有一段時間,悅悅一口雞蛋都不吃,媽媽就把生雞蛋打散和麵粉拌在一起,做成雞蛋麵條或者煎成雞蛋餅,悅悅吃得可帶勁了;由於胡蘿卜有股特殊的味道,悅悅不喜歡吃,媽媽就將胡蘿卜剁碎與肉餡攪拌均勻,包成水餃、餛飩或者珍珠丸子,這樣,悅悅就沒辦法將胡蘿卜挑出來了;黃瓜的味道不受悅悅的青睞,媽媽就將黃瓜和玉米一起放進榨汁機裏,做成香噴噴的玉米濃湯;悅悅受不了地三鮮裏的辣椒,媽媽每次做這道菜時,都會徹底地把青椒內部清理幹淨,再用水泡過才下鍋炒……

通過這些方法,悅悅所吃的飯菜總是既營養又豐盛,母女之間也沒有因挑食的問題而起過爭執,這完全歸功於媽媽育女有方。

飯菜的溫度、外觀和味道都會直接影響孩子對它的食欲,而強烈的好奇心往往可以促使孩子嚐嚐新的食物。因此,媽媽在做飯菜時要變換品種以及烹飪方法,注重菜肴搭配。這樣一來,孩子偏食、挑食的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方法二:循循善誘,讓孩子吃下他不喜歡吃的食物

日常生活中,父母千萬不要在孩子麵前談論某種食物不好吃或者有什麼特殊味道之類的話,不然,孩子就會在潛意識裏認為那種食物很難吃,因而不吃。所以,父母應該循循善誘,多給孩子講一講這類食物含有哪些營養物質,對身體有什麼好處等等,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吃下他不喜歡的食物。

峻峻和大多數孩子一樣,總是挑食,自己不想吃的東西就不吃。對此,媽媽總能想出辦法來“搞定”他。

峻峻不喜歡吃韭菜,每次看到韭菜就會皺起小眉頭。有一次,峻峻在外麵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回來後直說肚子餓了,媽媽就將剛做好的韭菜雞蛋端給他吃。峻峻夾起韭菜就著米飯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媽媽沒想到平時峻峻最不愛吃的韭菜這會兒居然吃得這麼有滋有味,於是暗自思忖,得出這麼一個結論:饑不擇食。之後每次吃飯時,媽媽就會先將峻峻不喜歡吃的菜放到桌子上,這時候峻峻的肚子餓,任何食物都能吃得下,即使是不太喜歡吃的東西也會覺得味道不錯。時間長了,峻峻就慢慢地適應了各種食物的味道。

爺爺嫌羊肉有膻味,從來不吃。每次吃羊肉時,爺爺就會說:“羊肉太膻了,我聞見那個味就想吐。”聽了幾次之後,再吃羊肉時,峻峻也嚷嚷著羊肉膻。

一天中午,媽媽準備了火鍋,其中有涮羊肉。峻峻看到後就不吃了,媽媽問他原因,他說有味很難聞,也不好吃。媽媽告訴峻峻:“羊肉很好吃,況且這火鍋裏麵放了些啤酒,羊肉的膻味就被啤酒給吸掉了。”盡管媽媽這樣說,但峻峻就是不吃。

從那以後,隻要吃羊肉,媽媽就會邊吃邊稱讚:“哇,這羊肉太好吃了,我們都喜歡吃。”然後,媽媽再讓峻峻嚐一嚐。幾次過後,峻峻不再排斥羊肉,也能吃一些了。

另外,媽媽也必須注意不要在無意中縱容孩子挑食,千萬不要在每次吃東西之前問孩子:“你喜歡吃這個嗎?”“你喜歡吃什麼呀?”這些問題很容易給孩子挑食的機會。在孩子不吃某些東西時,媽媽也不要擔心他挨餓而立刻為他準備別的食物,避免孩子挑食的行為得逞。

方法三:為吃飯增添趣味性,讓吃飯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為了吸引孩子的興趣,父母可以在食物上做點裝飾,比如,將炒飯加入青菜、番茄醬等使顏色稍微有些變化;將食材做成漂亮可愛又能用手抓著吃的形狀等。隻要父母多花些心思,就可以帶給孩子新奇有趣的感受,這樣,他就不會再偏食、挑食了。

2~3歲的孩子喜歡模仿,父母做什麼時他也想嚐試一下。所以,媽媽不妨讓孩子參與做飯的過程,帶他一起去市場買菜,並請他幫忙提回家。吃水果時,也要讓孩子動手清洗。媽媽做飯時,可以讓他幫忙拿作料、調味品等。孩子會因為自己動手參與了製作食物的過程而欣喜不已,從而更加喜歡吃那些食物。

還有,孩子很喜歡得到別人的誇獎,父母可以在偏食、挑食的孩子麵前大力稱讚一番不挑食的孩子,促使孩子因羨慕而積極地效仿。需要注意的是,在樹立效仿的榜樣時一定要關注孩子的情緒,避免產生嫉妒心理。例如,小明不喜歡吃生菜,而他的表妹小芳喜歡吃生菜。父母就可以在就餐吃生菜的時候說:“你妹妹小芳真是個好孩子,愛吃生菜,又健康又聰明。我相信明明也會像妹妹一樣,喜歡吃生菜的。”這樣的說法既使小明有了效仿的榜樣,又不會讓他的心理遭受打擊。

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辦

叛逆期案例

雅雅今年2歲了,她長得非常瘦小,原因就在於她經常不好好吃飯,要麼對飯菜挑挑揀揀,要麼邊玩邊吃,有時候甚至根本就不吃。

這天中午,要吃飯了,可雅雅仍然抱著皮球看電視,任憑媽媽怎麼喊她吃飯,她都充耳不聞。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媽媽隻好把雅雅抱到餐桌前,讓她坐在小凳子上。可是,雅雅一下子又站了起來,把球扔了出去,然後跑著撿球。媽媽皺起了眉頭,將飯菜盛在雅雅專用的小碗裏,然後端著飯菜追雅雅:“來,寶貝,吃一口。”雅雅呢,卻毫不領情,一邊扭頭跑,一邊嘴裏抗議:“我不要,不吃,不吃!”雅雅躲到哪兒,媽媽就追到哪兒,母女大戰經常這樣上演。終於,雅雅被媽媽逮到了,她才會不情願地吃上幾口。剛開始吃的時候,雅雅還老老實實地往肚子裏咽,後來就不行了,總是用舌頭將媽媽喂到嘴裏的飯菜頂出去。半個多小時過去了,媽媽端著的小碗裏仍然剩著很多的飯菜。媽媽無可奈何地歎了一口氣,將飯菜收了起來。下午兩點多,雅雅餓了,放在茶幾上的零食成了她的美味佳肴,不需要人追著喂,雅雅就拿著那些零食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為雅雅不好好吃飯這件事情,媽媽可頭疼了,很擔心雅雅會因此而營養不良,影響身體發育。可是,媽媽不知道怎樣才能讓雅雅把飯菜給咽下去,從而讓她的身體不再瘦小。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容易把吃飯當玩遊戲,媽媽要將計就計

日常生活中,孩子吃飯時不專心,一頓飯下來沒吃幾口的現象特別多,無論媽媽用什麼樣的方法威脅利誘,但是孩子仍然一口飯菜也不肯吃,時不時還耍點小脾氣。對此,媽媽看在眼裏,既生氣又心疼,擔心孩子營養不良。

孩子為什麼總是不好好吃飯呢?根據2~3歲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主要原因有以下兩條:其一,孩子不肯在吃飯的時間裏乖乖地吃飯,與孩子肚子不餓有直接關係。“肚子餓了,便想吃飯”,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假如孩子根本就不餓,你再怎麼勸他,他都不會好好吃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根本就不明白食物對身體的重要性,不餓他就不吃,不會像大人們那樣即便不怎麼餓,但是在吃飯時間也會象征性地吃上一些。針對這種情況,媽媽完全可以通過限製孩子的零食量,嚴格控製就餐時間等方式來進行調整。即使孩子耍賴,媽媽也要堅持,隻有這樣,孩子才會慢慢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其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容易把吃飯當做一種遊戲,隻要不是明顯感覺到餓,就會表現出吃不吃都無所謂。在孩子的確餓了,或者心情好的時候,就玩一下吃飯的遊戲,吃幾口飯菜,而一旦他不想玩這個遊戲了,就會出現邊吃邊玩、邊吃邊看電視等一係列不老實的行為。因此,許多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原因多數是想通過與媽媽的對抗行為來達到遊戲的目的,他同樣會把這種對抗當做一個遊戲。針對這種情況,媽媽要將計就計,充分利用孩子的遊戲心理,把吃飯這種行為轉化為一種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快快樂樂地把飯吃下去。

另外,媽媽要學會調整吃飯時的氣氛,切記不要在吃飯時訓斥孩子。應該談論一些與食物有關的有趣的話題,無論吃什麼都表現出吃得很香、很滿足的樣子,勾起孩子的食欲。如此一來,便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對食物的態度,使孩子逐漸好好吃飯。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借機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

2~3歲的孩子吃飯不老實,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他產生了獨立進食的要求,想學習著自己吃飯。而父母呢,對此卻渾然不知,堅持一口一口地對孩子進行“填鴨”,遭遇孩子的抗拒後就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飯。其實,這也是孩子學習自己吃飯的大好時機,父母一定不要錯過這個機會,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

小勝快2歲了,媽媽發現,他現在越來越不老實,每當喂他吃飯的時候,他都會搶奪自己手裏的勺子或者碗。假如不給他,他就把頭扭來扭去不肯吃飯。

每當這時,媽媽就會把勺子遞給小勝,在一旁幫他扶著碗,避免他把碗弄倒,飯菜灑在桌子上。害怕小勝會不小心把碗摔壞,媽媽還特意為他買了一隻不鏽鋼的碗,這樣無論發生任何意外小勝都不會把碗摔爛了。當然,小勝也經常會弄髒衣服、桌子以及地板,媽媽就給他穿上一件小圍裙,餐桌上鋪了桌布,地板一擦就幹淨。最令媽媽擔心的就是光靠小勝自己會吃不飽,所以,隻要他一放下勺子,媽媽就會一口一口地喂他,讓他吃飽吃好。在小勝拿起勺子幾分鍾之後,他就累了不再願意自己吃了,媽媽就不再勉強他繼續了,不然會令小勝挑食、拒食。

在小勝有了自己學習吃飯的自由後,他在吃飯的時候就更加配合媽媽了,總能開心地將飯菜很快消滅幹淨。

因此,在孩子著急地把手伸出來抓勺或者碗時,媽媽不要認為孩子來搶這些東西是在搗亂,那真是太冤枉他了,他隻不過是想學習自己吃飯而已。媽媽一定要意識到這一點,讓“不聽話”的孩子慢慢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慢慢學會主動麵對生活。

方法二:不能讓孩子邊吃邊玩,要逐漸培養他的好習慣

許多孩子不好好吃飯,主要是養成了邊吃邊玩的不良習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父母沒有科學地喂養孩子,沒有為孩子建立有節奏、有規律的飲食習慣;有些父母過分遷就孩子,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還有些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良好的餐桌禮儀教育。如此一來,孩子就容易在父母眼中變得“叛逆”、“不聽話”,所以,在孩子吃飯時,一定要讓他正兒八經地吃,逐漸養成好習慣。

3歲的萍萍和大多數孩子一樣,將吃飯當成遊戲,總是不好好地吃。然而,媽媽很聰明,總會有“搞定”萍萍的小妙招。

一天中午,媽媽將飯菜做好,該吃飯了,萍萍卻仍然玩她的積木。媽媽對萍萍說:“寶貝,要吃飯了,咱們把積木收起來吧。”“不嘛,我還要再玩一會兒。”萍萍頭也不抬很不樂意地說。“那好吧,再玩5分鍾,5分鍾之後必須過來吃飯。”媽媽給萍萍下達完“命令”,就去準備桌椅碗筷了。

5分鍾過去了,萍萍還沒有放下手中的積木。媽媽端了一隻小碗,走到萍萍麵前,看著她說:“嗯,這蛋羹好香啊,哪個小朋友想吃香噴噴的蛋羹了?如果沒有人吃,我就要吃光了。”萍萍立刻將積木扔在了地上,快步跑過來說:“我的,我的,我要吃蛋羹。”媽媽將碗放在餐桌上,拿來一隻小軟勺遞給萍萍,讓她自己吃。可是,吃了還沒一半,萍萍又開始不老實了,圍著桌子跑來跑去。媽媽知道萍萍喜歡學著別人的樣子做事情,也喜歡聽別人誇獎她。於是,媽媽說:“喲,爸爸坐在凳子上開始吃飯了,真好,我還沒坐下呢,我應該向爸爸學習。”說著,媽媽坐在了凳子上,接著故意問:“還有哪個小朋友沒有乖乖地坐下來吃飯呢?”萍萍看到爸爸媽媽都端正地坐在凳子上,也模仿著坐了下來。

就這樣,在媽媽循序漸進的引導下,萍萍逐漸養成了乖乖吃飯的好習慣。

在吃飯時,媽媽要盡量地排除可能引發孩子玩的因素,比如,將看電視與吃飯的時間錯開,當然這也需要父母以身作則。另外,所有的家庭成員也都應遵守餐桌上的規矩和禮儀,讓孩子感受到吃飯不僅是在用餐,而且是在愉快地享受用餐時光。這樣一來,孩子慢慢地就不會再叛逆,而會好好地吃飯了。

方法三:不嬌慣溺愛,必要時可以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懲罰

許多孩子叛逆,不好好吃飯,大多是由於長輩們的嬌慣和溺愛。所以,想要讓孩子老老實實地吃飯,父母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對於孩子的叛逆行為,一定要加以糾正,絕不能盲目地妥協。必要時,完全可以進行適當的懲罰,以免孩子變本加厲地叛逆。

今年剛滿3歲的聰聰是家裏的獨生子,大家都十分寵愛他。然而,正因為如此,聰聰吃飯時總是不好好吃,自己會用勺子、筷子卻非要讓媽媽喂著吃。有時候媽媽不喂他,他就會又哭又鬧,並且以不吃飯來威脅媽媽。

一天晚飯時,聰聰又鬧著讓媽媽喂。媽媽讓他自己吃,聰聰就不高興了,跑到客廳裏去玩,任憑媽媽喊了好幾次,他就是不到飯桌旁吃飯。要是以前,媽媽肯定端著碗過去喂聰聰了,可是,這次媽媽決定下“狠心”治一治他。媽媽告訴聰聰:“你再不過來自己吃飯就沒有飯菜了,再餓我也不管你。”聰聰假裝沒聽見,仍然玩自己的。

大人們吃完了,媽媽就把飯菜直接收走,連零食也藏起來了。爸爸心疼聰聰,對媽媽說:“勸勸他讓他吃點吧,那麼小,別餓壞了。”“沒事,小孩子餓上一頓也沒有關係。”媽媽堅持著。到晚上快要睡覺的時候,聰聰餓極了,自己找東西吃,可是什麼都找不著。直到餓得哭了起來,媽媽也沒有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