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提出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豐富了發展的內涵,開拓了發展的新思路。源於理論和實踐探索的科學發展觀揚棄和超越傳統發展觀,與中國長期堅持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達到統一,具有十分豐富的科學內涵。

第一,科學發展觀堅持矛盾分析法,深入研究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矛盾。為了解決當前麵臨的一係列矛盾,要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經濟結構的調整主要依靠創新。

第二,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體現統籌兼顧的原則。實現可持續發展也要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型經濟的推動。

曆史上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靠高投資、高消耗來促進經濟增長是不可能持續的。經濟增長並不等同於社會的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聯係的,既不能以經濟發展代替社會發展,也不能以全麵發展否定經濟發展在社會中的基礎地位,更不能否定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交通、土地等資源不足的矛盾會越來越尖銳,生態環境的形勢十分嚴峻。因此經濟發展應當繼續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後勁;要本著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持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舉,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加大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開發與保護力度,使大自然賦予的這塊土地得到永續利用;要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避免不科學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建設一個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