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斯皮瓦克的翻譯觀2(2 / 3)

後殖民的文學交流框架的影響,她的理論何方法中滲透著差異的信念。斯皮瓦克絕對是差異性的忠實擁護者,她反對二元對立,實則是反對普遍主義,她提倡他者現形,實則是呼喚差異。  (四)非主流文化研究的特征  眾所周知,女性、譯者、翻譯、甚至具體到印度的翻譯,這些都一直處於西方主流文化的邊緣地位,呈現出一種非主流文化的特征。而斯皮瓦克從事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非主流”文化的研究,她的“非主流”文化研究的目的是要非主流社會,團體,性別,消除“非主流”的身份,並使其得到認同,從而削弱主流文化的統治地位。就女性主義翻譯理論而言,在斯皮瓦克看來,處於非主流文化中的翻譯、譯者和女性的崛起無疑會重寫翻譯的曆史事實,之前他們一直徘徊在以男性話語為中心的邊緣上而得不到身份和價值上的認同,相反卻被看作是西方的附屬物與陪襯物。即便是這樣,翻譯、譯者和女性的邊緣地帶的力量也是不能忽視和低估的。一旦時機成熟,他們會抓住機會進行“非主流”或者“非邊緣化”的努力。如女性主義翻譯理論,自從其產生之後,便蓬勃發展,該理論借助各種有益理論的支持擴大影響,並采取各種翻譯策列使其他者和非主流的身份得到改變。筆者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所改變。斯皮瓦克對女性主義翻譯理論“非主流”話語的研究不僅使該翻譯理論得到了一定關注,而且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現在正步出現代西方翻譯理論的邊緣,斯皮瓦克的女性主義翻譯思想深受解構主義、福柯的話語和權力的觀點、後殖民主義同時還體現了她非主流文化研究的特點,這些思想影響了她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的形成並滲透其中,同時她獨特的女性主義翻譯思想又推動了這些思想的發展。它們互相融合於一體,相互影響,又各具特色。由於篇幅的關係,我隻能點到為止,但我們卻也從中可以感受到斯皮瓦克多樣性的立場、晦澀難懂的個人文風及獨特的研究方法,及其對於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的貢獻之處。  近些年來,國際上對斯皮瓦克思想的研究成果屢屢有點睛之作,但我國研究領域,因其作品譯入時間短,加上其理論晦澀難懂,所以研究較少,即使有所研究,也隻是關注斯皮瓦克某一文本的某一思想,全麵地綜述可以說少之又少。有關斯皮瓦克作為女性主義翻譯理論代表人物的主要翻譯思想的背景研究更是如鳳毛麟角。本書從斯皮瓦克複雜的學術背景入手,談及了她所受到的各種理論學派影響下的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的觀點,希望可以對斯皮瓦克的研究有所幫助,也希望推進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的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Bassnett,Sausan.ComparativeLiterature:ACritical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1993.  [2]Beauvoir,Simonede.TheSecondSex/[M],trans.M.M.Parshley.NewYork:ModernLibrary,1951.  [3]CharlesE.Bressler,LiteraryCriticism:AnIntroductiontoTheoryandPractice/[M].NewJersey:Prentice-Hall,Inc,1999.  [4]Critehley.S.TheEthicsofDeconstruerion/[M].OxfordBlackwell.1992.  [5]LoriChamberlain.GenderandtheMetaphoricsofTranslation/[C]//LawrenceVenuti,RethinkingTranslation:Discourse,Subjectivity,Ideology.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2.  [6]LuisevonFlotow.TranslationandGender:Translatinginthe“EraofFeminism”/[M].Manchester:St.JeromePublishing,1997.  [7]SandraMGilbert&SusanGubar.TheMadwomanintheAttic—theWomanwriterandtheNineteenth-CenturyLiteraryImagination/[M].YaleUniversityPress,1979.  [8]SherrySimon.GenderinTranslation:CulturalIdentityandthePoliticsofTransmission/[C].London,Sydney:CroomHelm,Routledge,1985.  [9]Simon,Sherry.GenderinTranslation/[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6.  [10]Spivak,ed.SarahHarasym.CantheSubalternSpeak?/[A].ThePost-ColonialCritic:Interviews,Strategies,Dialogues/[C].NewYorkandLondon:Routledge,1990.  [11]Spivak.ThreeWoman’sTextsandAcritiqueofImperialism/[J].CriticalInquiry,1985.  [12]戴錦華.猶在鏡中—戴錦華訪談錄/[M].知識出版社,1999.  [13]費小平.翻譯的政治—翻譯研究與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5.  [14]耿強.西方女性主義翻譯理論評述/[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15]蔣曉華.女性主義翻譯對翻譯理論的影響/[J]中國翻譯,2003(5).  [16]金聖華.認識翻譯真麵目/[M].香港:天地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  [17]孔慧怡.翻譯·文學·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8]李文靜,穆雷.翻譯性別他/她者——論譯者的雙性視角/[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5).  [19]劉軍平.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研究的中西話語/[J].中國翻譯,2004,(7).  [20]穆雷,孔惠儀.翻譯界:男性的一統天下?——香港女翻譯家孔惠儀博士訪談/[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  [21]孫會軍.普遍與差異/[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2]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3]王克非.翻譯文化史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4]王克非.論翻譯研究的分類/[J].中國翻譯,1997(1).  [25]王寧.後現代主義之後/[M].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8.  [26]王寧.文化研究語境下的翻譯研究/[A]//闡釋與解構:翻譯研究文集/[M],羅選民,屠國元主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2003.  [27]王嶽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曆史主義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28]王嶽川.斯皮瓦克的後殖民理論/[J].東方叢刊,1997.  [29]許寶強等.《語言與翻譯的政治》/[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30]許鈞等.《文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33]張景華.女性主義對傳統譯論的顛覆及其局限性/[J].中國翻譯,2004,(7).  [32]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3]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34]張萬防.女性主義譯論下譯者地位的彰顯及其思考/[J].宜賓學院學報,2007,(1).  [35]朱耀偉.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