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附修行筆記1(1 / 3)

在遠古之時,先輩便已然深切地認識到,人類乃是生存在一個極端繁複的宇宙及物質環境之中。而現今給予了我們一個簡略的物質環境之概念。誠然,簡略利於認知,然卻無法取代繁複。

先哲們將我們所生存的這個物質世界,以能否通過肉眼以及所謂的天眼等進行觀測作為準則,劃分為有和無兩大類別。

“有”這一類物質,尋常的肉眼便可觀測到。我們每個人憑借眼睛所能見到的事物,皆屬於有。

“無”這類物質,則需要借助“天眼”等進行觀測。道家將人體中這種用於觀測無物質的眼睛,亦稱作“天目”。天眼和天目這兩個名稱,實則並無神秘之處,其中“天”的含義,乃是指這種眼睛主要是用於觀測遠距離的宇宙、星辰之用,天在此處指代宇宙自然,尤其是遠距離複雜層次的天體、宇宙。“眼”和“目”字,即為眼睛之意,乃是極為平常之物,人體中天生便存在。

鑒於宇宙物質的複雜性,我們的祖先,從本質與質的高低層次上進行分析,又把有和無兩大類的物質,分為三層,古代人叫這三層為“三界宇宙”。

可以講,對“無”這類物質的觀察、研究、探索及利用,即內視。經絡、穴位、大易、藏象、真氣等,醫學所洞察的宇宙和人體,在很大程度上皆屬於“無”這類物質。倘若你認為“無”乃是空無一物,那便大謬不然了。無亦是一種特殊的存在,隻是你憑借肉眼難以觀測到罷了。無亦是一種特殊的功能。無,乃是能夠通過內視方法觀測到的事物。

已然從諸多角度證實了先聖的觀點。譬如,基因,往昔是無法觀測的。細菌,往昔亦是無法觀測的。古代之人用肉眼無法觀測到的事物,現今之人借助儀器觀測到了,並從中探尋到諸多規律,進而進行發明創造,造福人類。故而,有和無這兩類物質的概念,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隻不過基因和細菌,尚非我們祖先所言的“無”這類物質。

你若觀測到了,無對你而言便成了有。若觀測不到,那便是無。在古代,有無僅僅是一種依據物質觀察方法來區分兩大類不同物質的基本概念。

嘿,“念”這個詞呀,它隻是個物質種類的概念,可不是啥哲學概念哦。物質和無物質呢,就是宇宙自然界裏最根本的兩大類物質啦,沒啥抽象或者神秘的意思。在古代的經典裏,《道德經》可是對有無做了很充分的研究呢,對有無的闡釋那是最多的啦。有無也是傳統生命科學最基本和核心的兩個物質群體哦。

醫學更多用的是無這一類的物質呢。所以呀,醫學這玩意兒,可不好學。為啥呢?因為無是肉眼看不到的呀。要是觀察不了無,悟不到無,那可就不是醫學啦,最起碼不是個好醫者。一個優秀的醫者,最基本的功夫,那就是對無的認識喲。

現醫呢,總是想把肉眼看不到的東西,變成用肉眼也能看到的東西。這其實也挺不錯的啦。隻不過呢,現醫能看到的還是太少啦。有和無,那可是古醫和現醫的分界線,也是古今文明的分水嶺呢。要是現醫能把無物質都觀察到了,那現醫可就把現在的自己差不多都否定啦。

無的物質和有的物質,它們的規律可不一樣哦。到底怎麼個不一樣呢?去讀老子吧!要是你能反複學習老子,我想老子肯定會偷偷把他的大道講給你聽的喲。

對有和無這兩類直接有聯係的物質,古代人是用生命實踐的方法來觀察的。有和無兩種物質的研究,產生了不同的科學。用肉眼的、外證的方法去觀察,產生了現醫。內視的、非隻用肉眼的觀察研究,產生了古醫。不過,古醫也有外證法,而且很重要。

內視、外視、實驗,按這麼個說法,得用上五種不同功能的眼睛才行。其實呢,說的就是天目的五個層次的功能,在五個不同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