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對自己狠一點,離成功近一點——18歲後要懂點成功心理學(1)(3 / 3)

心理學家提醒你

人生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在大的挫折或大的災害麵前,一定要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學會自己釋放自己,這是一種肚量,更是一種境界。

小折磨,大毀滅:不要太計較瑣事

在科羅拉多州長山的山坡上,躺著一棵大樹的殘軀。自然學家說,它有400多年的曆史。它初發芽時,哥倫布剛在美洲登陸;它長到成年的一半時,第一批移民剛剛到美國。400多年來,它無數次地被狂風暴雨襲擊過,被閃電擊中過,但它戰勝了它們,存活了下來。不幸的是,它最後被一小隊甲蟲擊倒了。那些甲蟲從它的根部開始咬,在這種持續不斷的攻擊下,這個森林中的巨人終於倒下了。歲月不曾使它枯萎,閃電不曾將它擊倒,狂風暴雨也不曾使它動搖,但小甲蟲卻使它傾倒了。

與大樹相比,甲蟲顯得微不足道;但是正是這渺小的甲蟲,使大樹400年積累的功業毀於一旦。

一些人在麵臨大事時能穩住陣腳,但在麵對一些瑣事時卻慌了手腳,不知道該如何處置,他們可以經受住生死的考驗,卻被瑣事煩擾。

也有些人在大事上能夠瀟灑地放手,卻對一些瑣事牽腸掛肚、念念不忘。

這些人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在小事情上,而不是用這些時間去做一些有價值的事,去想一些應該思考的問題。生活有時正是因為我們太看重小事,從而過得很累。想要自己過得愜意一點,就不要揪住小事不放手。

約瑟夫·沙巴士是芝加哥的一名法官,他仲裁過四萬多件不愉快的婚姻案件。他曾感歎地說:“大部分婚姻不美滿的原因,通常都是一些小事情。”當地的一名檢察官也說道:“在我們的刑事案件中,有很多都是起因於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在酒吧裏說話侮辱別人,行為粗魯不講禮貌,最後才導致傷害的。許多犯了錯的人,都是因為自尊心受到了小小的傷害,就控製不住自己,結果釀成了傷心事。”

明宣宗時的尚書夏原吉,是湖南湘陰人,為人寬厚,有君子之風。

有一次夏原吉巡視淮陰,在野外休息的時候,不料馬突然跑了,隨從去追了好久,都不見回來。夏原吉不免有點擔心,適逢有人路過,便問道:“請問你看見前麵有人在追馬嗎?”話剛說完,沒想到那人卻怒目對他答道:“誰管你追馬追牛?走開!我還要趕路。我看你真像一頭笨牛!”這時隨從正好追馬回來,一聽這話,立刻抓住那人,厲聲嗬斥,要他跪著向尚書賠禮。可是夏原吉阻止道:“算了吧!他也許是趕路辛苦了,所以才急不擇言。”便笑著把他放了。

有一天,一個老仆人弄髒了皇帝賜給他的金縷衣,嚇得準備逃跑。夏原吉知道了,便對他說:“衣服弄髒了,可以清洗,怕什麼?”又有一次,侍婢不小心打破了他心愛的硯台,躲著不敢見他,他便派人安慰她說:“任何東西都有損壞的時候,我並不在意這件事呀!”因此他家中不論上下,都很和睦地相處在一起。

當他告老還鄉的時候,中途寄宿旅館,一隻襪子濕了,命夥計去烘幹。夥計不慎,襪子被火燒壞,夥計卻不敢報告,過了好久,才托人請罪。他笑著說:“怎麼不早告訴我呢?”就把剩下的一隻襪子也丟了。他回到家鄉以後,每天和農人、樵夫一起談天說笑,顯得非常親切,不知道的人,誰也看不出他是曾經做過朝廷尚書的人。

成大事者有大胸懷,成大事的人不會整日計較於雞毛蒜皮的小事,整天著眼於蠅頭小利,枉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一個人有了寬廣的胸懷,他在生活中便多了份理解,多了份寬容,多了份溫和,多了寵辱不驚的氣度。他也更能體會到寧靜和幸福。

要想克服被小事困擾的毛病,隻要把自己的看法和重點改變一下就可以了。讓自己注意一些可以令自己開心的東西,做一些能令自己變得更好的事情。這樣在短促的一生中,我們才不會因自己浪費了不必要的時間而傷心後悔。就如吉布林所說:“生命是這樣的短促,不能再顧及小事。”

通常說來,在我們的生活中,約有90%的事情是好的,10%的事情是不好的。如果你想過得快樂,就應該把精力放在這90%的好事上麵;除非你想擔憂、操勞,才會把精力集中在那10%的壞事情上麵。

心理學家提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