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漂亮的小女孩叫玲玲,由於家中的一場大火被燒成了重傷,送到了醫院。她的臉被燒得麵目全非,看著自己不再美麗的麵龐,玲玲疼痛不已,從此一蹶不振了。
玲玲每天把自己埋在被子裏,不願見任何人。玲玲的醫生對她說:“你不妨向窗外看看,有可能會有人給你一個微笑呢!”玲玲半信半疑,把頭伸到窗外。對麵是一所中學。這個時候,正是放學的時間,有許多學生湧了出來。一位中學生看見了玲玲,突然愣了一下,然後就衝她一笑。以後,玲玲感覺凡是路過窗前的人都在對她笑。這使她恢複了信心,樂觀的麵對生活,努力的配合醫生做各種治療和整容手術。康複後,她又回到學校去上學,因為她的努力,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考上了重點大學。
一個人生活質量的好壞取決於他對生活的態度,任何事都有積極的一麵和消極的一麵,有些人認為自己的生活不幸福,原因在於他們總是看到事物的陰暗麵,總是把生活中的不幸和難處放大。而那些生活幸福的人,一定是懂得選擇生活陽光麵的人。積極樂觀的心態,會使你增強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力量。
女孩們要學會以陽光的心態來看待生活,當我們遇到困難,要把它看成是一個小小的挑戰,是幫助我們更快成長的催化劑。和同學們相處時,要學會發現每個人的優點,真誠的和他們交朋友。遇到挫折時笑一笑,總能度過每一個難關。要記住,幸福的人生源於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選擇寬恕而不是報複
——改變記恨報複的心理習慣
這個故事發生在18世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個農場裏住著農夫費蘭克和他的一家人。一年秋天,他去鎮裏賣糧食,家裏卻發生了一場慘禍:他的妻子和五個孩子被一夥盜賊殺死了!警察局抓到了三個人,但主犯卻逃脫了。費蘭克憤怒欲狂,他發誓,一定要抓到那個殺人犯,給家人報仇。
就這樣,費蘭克追查了整整33年,終於在德州的一個小鎮裏發現了那個人的蹤跡,而此時費蘭克已經是67歲的老人了。他踢開了殺人犯小屋的門,衝了進去,卻發現那盜賊正躺在床上痛苦地喘息,他馬上就要死去了!那蒼老的嚇人的盜賊乞求費蘭克一槍打死他,費蘭克沒有那樣做。他離開了小屋,坐在路邊失聲痛哭,他耗費了自己最好的光陰,結果得到的竟然是這樣一個結局。
費蘭克的經曆真是一個悲劇,33年的時間裏,他一心想著報複,他的生命裏除了仇恨一無所有,而他得到了什麼呢?一個衰老快要死去的仇人,他的報複對那個仇人來說甚至是解脫,那他這麼多年的仇恨有什麼價值呢?
生活中,可能會有很多人有心或無心地傷害了你,如果你要逐個去報複的話,那你就會永遠生活在痛苦的仇恨裏。所以,千萬不要養成記恨報複的心理習慣,它會使你的生活失去秩序,行為越來越極端,最後受傷害的還是你自己。女孩們應該學會寬恕別人,因為寬恕別人就是在寬恕你自己。
有個畫家來到一個集市賣畫,這時集市上一陣騷動,原來是一位大臣的孩子到來,許多人都爭相上前奉承。
當畫家看著這個衣著華麗的孩子時,心中忽然一陣難過,因為這個孩子的父親,正是害死畫家父親的凶手。孩子來到了畫家的攤位前,似乎非常欣賞他的作品。當他最後選中了其中一幅畫作時,畫家卻匆匆地用一塊布遮住,接著說:“對不起,這幅畫是非賣品。”
也許這幅畫被下了咒語,那孩子回家後,居然因為太過想念這幅畫而得了心病,愛子心切的父親,最後表示,願意出高價買下這幅作品。
但是,畫家仍然拒絕,他寧願掛在畫室裏,也不願意出售。
他陰沉地坐在畫室裏,專注地看著這幅畫說:“這就是我的報複!”
每天早晨一醒來,畫家都要畫一幅他所信奉的神像,而這也是他表現信仰的唯一方式。讓他感到納悶的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發現畫裏的神像,居然與他昔日膜拜的神像,明顯地出現了差異。
這個令人煩惱的問題,後來終於有了答案。
這天早上,他依例開始作畫。他突然丟下了手上的畫筆,往後倒退了好幾步,因為他發現,這幅剛畫好的神像,眼神中居然露出與那位大臣一模一樣的目光,而嘴唇微揚的地方也非常神似!
畫家驚恐地將畫撕毀,並高喊著:“報複已經回到我的身上了!”
習慣於“以牙還牙”的複仇者,生活必定充滿痛苦。就像許多電影裏的畫麵,複仇者的色彩永遠是黑灰色係,因為在他們的心裏隻有仇恨,隻想著如何報複,又怎能有明麗的生活呢?所以,女孩們應該努力戰勝凡事記恨的習慣,選擇寬恕。
寬恕之所以很困難,是因為我們都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所犯的錯誤付出代價,這樣才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否則豈不便宜了犯錯的一方。但是不寬恕會產生什麼結果或副作用呢?例如痛苦、埋怨、憎惡、報複等等,這些結果值不值得承受,恐怕才是更重要的一個問題。
多數的心理分析家都承認,從被傷害、憎恨到平複、重修舊好的過程當中,都必須經曆一些困難的掙紮。但是,女孩們仍要學會寬恕曾經傷害過你的人,雖然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遇事習慣記恨報複的人,往往不能從被傷害的陰影中平安歸來,痛苦總是如影隨行,他們真正傷害的其實是自己。試著去寬恕曾經傷害過你的人吧,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