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會公正地對待你,因為他們為人處事總是光明磊落。所以,寧願與高尚的人一爭高下。也不要試圖去征服那些卑劣的人。卑劣的人根本就沒有做人的責任感,所以。我們常常對他們束手無策。惡徒之間不存在真正的友誼。他們沒有道義感。他們的話也就不可信,盡管他們有時甜言蜜語。遠離那些沒有榮譽感的人。因為他不敬重榮耀。也輕視道德。榮譽是人格正直的王冠。今天雖然敗下陣來了,但隻要固守人格的正直,未必沒有勝利在望的時機。
黨營事業發文化財
二陳插手文化、領導文化,將文化變成新的“文化企業”,並冠之於所謂黨營事業,從而大發文化橫財。而在陳杲夫任江蘇省長期間,卻大談為政在人,而人必須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其實,倘使二陳本身能廉潔,政治也就清明了。
反戈一擊製服敵手
【引語】“複興社”自恃是蔣的得意門生,認為自己才是蔣介石事業的惟一嫡係,隻有自己才是正統。即使像陳果夫、陳立夫這樣和蔣介石關係非常深的人,他們也以敵對派係視之。對其橫加打擊。殊不知反被二陳降服。
【事例】二陳領導文化的主要基地在上海。上海的新聞界,著名報紙很多都由CC派控製。如《晨報》社長是潘公展,總主筆為陶百川,主要撰稿人有樊仲雲、王新命、袁業裕等,總編輯是何西亞;《社會新聞周刊》社的社長是丁默邨,主要撰稿人有李士群、唐惠民、張師石、陸葛雲等,都是共產黨的叛徒;《外論編譯》社社長是方煥如,主編袁學易;《社會主義》月刊社社長兼主編為周毓英;《大滬晚報》社社長是李恩弨,主編為張修明。這些人都屬CC派。
“複興社”也創辦有大批刊物,最早的是由《文化日報》改組的《中國日報》,由康澤任社長,這是複興社的機關報。同時還有兩個小刊物《我們的路》和《青年旬刊》,1931年1月,兩個小刊物合並為《中國革命》周刊。
與《中國革命》周刊在南京創刊的同時,由賀衷寒在軍事委員會政訓處出錢,在上海創辦了《前途》月刊,作為“複興社”在上海的喉舌,由“複興社”在上海的骨幹分子大學教授劉炳藜主編,“複興社”分子大學教授孫伯騫、茹春浦、倪文亞、張雲優等輔助。報紙有由餘灑度主辦,在北平發行的《北方日報》;由賀衷寒主辦,在福州發行的《南方日報》,以及河南開封的《河南晚報》,杭州的《國民新聞報》、青島的《新青島報》等。期刊還有劉健群在北平創辦的《老實人》;在上海有《新社會》半月刊,《思想》月刊;在南京有《中國與蘇俄》月刊、《國際周報》;天津有《現代社會》周刊;西安有《西北評論》半月刊;長沙有《樂群》周刊等。“複興社”的報刊幾乎鋪天蓋地,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幾乎無地不有。蔣介石對任何人、任何派係都不是十分的相信,所以在用人時,其職權範圍十分明確。黃埔係的勢力範圍是軍警處,二陳的CC團主要是黨務、文化和教育。陳果夫對蔣介石的意圖了然在胸。陳立夫在當軍事委員會情報局局長時,曾試圖並吞“複興社”勢力下由戴笠任處長的軍警處,在並吞失敗以後,也不再做非分之想,知道打不進“複興社”係統,所以也就不做此努力。可“複興社”內的黃埔學生就不同了,他們自恃是蔣介石的門生,到處插手。所以“複興社”和CC團的鬥爭,往往是“複興社”分子采取主動。但是,由於每當看到CC團招架不住時,蔣介石幾乎都出來袒護二陳,所以“複興社”分子哪一次也未取得完全勝利,差不多都是大鬧一場,不了了之,最終反被二陳製服。
【點評】陳果夫、陳立夫在文化領域內與“複興社”的爭鬥,都因為陳果夫、陳立夫和蔣介石關係非常深,每當他們招架不住時,蔣介石幾乎都站出來袒護,所以“複興社”分子哪一次也未取得完全的勝利。我們由此可以看出,二陳利用高層“關係”,成為他們製服敵手的法寶。
【運用】在現實社會中,青年人在找工作應聘時,你確實有真才實學。另一個與你一起來應聘的人與你水平相同,這時如果有一位“重要人物”出現薦舉你。那麼你的成功率就很高。
然而。倚仗權勢並不足取。我們應該懂得每個人都會有機會一展才華。機會一旦來臨,要充分把握好。沒有人能每天都收獲成功。那些才華橫溢的人能夠把細小的才幹展現出來。使它成為一個個人生的閃光點,而那些卓越的才能則更是光彩照人。如果你有才華,並且知道如何展示。你肯定會有非凡的成就。
將事業單位變為企業化形式
【引語】陳果夫對文化教育新聞出版係統的控製,最初是從反共的目的出發,經營包含經濟原因,因此,比之其他人,陳氏兄弟控製文化係統是不遺餘力的。
【事例】1946年,按陳果夫的指示,原來屬國民黨中央管理的新聞、文化、廣播等事業單位,紛紛改為企業化形式,從由中央國庫開支變成企業經營單位。還籌備了中國農業教育電影公司,由陳立夫任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