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後救卒方》新解07(1 / 1)

第1卷 第六章 臨床學術成就

三、附錄:葛洪序年紀事

葛洪序年紀事葛洪生於晉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卒於晉康帝建元二年(344年),享年61歲,其生平要事依年序列如下。283年(晉武帝太康四年)葛洪出生,為葛悌第三子。294年(晉惠帝元康四年)吳王司馬晏出鎮淮南,葛悌被任命為郎中令。296年(晉惠帝元康六年)葛悌卒於邵陵太守任上,家道中落,洪躬執耕稼,發憤讀書。297年(晉惠帝元康七年)遭兵火,家中藏書被焚,葛洪便徒步行借,尋書問義。298年(晉惠帝元康八年)始作詩賦雜文,自謂可行於代。299年(晉惠帝元康九年)讀《孝經》《論語》《詩》《易》,大義多不通。於是拜其祖葛玄之弟子鄭隱為師,習《禮記》《尚書》、詩、史、百家之言,閱近萬卷書,並習方術、兵法。302年(晉惠帝太安元年)於馬跡山立盟受金丹之經,後鄭隱率子歸隱霍山,葛洪未從行,因所學浙廣,悔其少作,棄以前所作詩、賦、雜文。303年(晉惠帝太安二年)5月,張昌起兵;7月,石冰攻揚州;12月,江東大族顧秘組織地主武裝抗石冰。葛洪奉大都督顧秘之召,在家鄉募集兵丁,參加鎮壓起義軍,以戰功遷伏波將軍。304年(晉永興元年)石冰事平,葛洪未被朝廷錄用而投戈釋甲,赴洛陽搜求異書。305年(晉永興二年)赴洛陽,遇八王之亂,去路阻隔,欲歸鄉,但陳敏據江東作亂,歸路斷,於是周旋徐、豫、荊、襄、江、廣數州之間。306年(晉光熙元年)廣州刺史稽含因與葛洪有舊交,薦葛洪為參軍。葛洪奉命赴廣州催兵,稽含被仇殺,葛洪羈留廣州,始著《抱樸子》,歸隱羅浮山,結善南海太守鮑靚。311年(晉懷帝永嘉五年)葛洪從南海回到故鄉丹陽句容。312年(晉懷帝永嘉六年)鮑靚授洪石室《三皇文》,嫁女鮑姑與葛洪為妻。葛洪潛心修道,煉丹服食養性,續寫《抱樸子》。314年(晉湣帝建興二年)洪同靚離廣返鄉,與餘杭令顧颺赴大辟山訪隱士郭文;返鄉後,州郡車騎大將軍召用洪,洪不就。315年(晉建興三年)琅邪王司馬睿為丞相,招延人才,洪被薦。316年(晉建興四年)辭官返故裏。317年(晉帝元建武元年)劉曜陷長安,湣帝出降,琅邪王承年即晉升王位於建康,改元建武,辟掾屬百餘人,洪亦被辟為掾,並續寫《抱樸子外篇》。318年(晉太興元年)3月,司馬睿即帝位,改元大興,詔高德名賢,以洪“平賊(石冰)功,賜爵關內侯”,食句容之邑二百戶,洪上書固辭,例不見許,遂恭承詔命。321年(晉太興四年)洪為晉陵郡內史所建典阿新豐塘作《高民塘頌》。322年(晉元帝永昌元年)因朝政多變,人事屢更,南北士族矛盾激烈,洪辭官歸隱。326年(晉成帝鹹和元年)鄉間災荒嚴重,洪為生活所迫被司徒王導召補州主薄。327年(晉成帝鹹和二年)洪轉任司徒掾。328年(晉鹹和三年)蘇峻造反,破餘杭,洪被遷為諮義參軍。時值郭文還山後因疫死,洪為郭作傳,歎人生無常,又複歸隱,於上虞蘭風山修道,從事煉丹。洪友幹寶以洪“才堪國史”薦洪出仕,選為散騎常待,領大著作,洪固辭不就。333年(晉成帝鹹和八年)因年老,欲煉丹自衛,聞交趾產朱砂,請為交趾郡勾漏縣縣令,帝不許,洪說“非欲為榮,以有丹耳”。帝許,洪率子侄南下。334年(晉鹹康五年)洪時為勾漏令,薄賦省刑,備受邑人愛戴。335年(晉鹹康六年)葛洪淡名利,一心辭官,輾轉於山林之間,追尋葛玄等神仙遺跡,一心煉丹祈禱。至廣州,刺史鄧嶽留洪,薦洪出仕,洪辭,隱居羅浮山煉丹,著述不輟,完成《抱樸子內篇》。344年(晉康帝建元二年)三月三日,將《靈寶經》及其他仙經傳付葛望、葛世,而後給鄧嶽疏,說“當遠行尋師,克期便發”,鄧嶽得疏,匆促往別,見葛洪坐至日中,竟兀然若睡而死。洪死時顏色如故,傳為屍解得仙。葛氏逝世後,承傳其學術思想與傳統者有其子侄和南北朝的茅山道士陶弘景,陶氏補錄《神農本草經》和《肘後方》,為道林一代名醫。葛洪倡導的醫道合一和金丹思想至唐代大盛,洪便被尊為“金丹鼻祖”。葛洪著述在道教與醫家中廣為流傳,並傳至國外。1927年英國《自然雜誌》、1943年《化學教育雜誌》等分別介紹了葛洪及其煉丹成就,自此引起了國際上對葛洪研究的興趣,國內許多學者相繼發表了有關葛洪及其學術成就的論文,出版了葛洪著述。1995年11月26~29日在廣東惠州召開了由中國中醫藥學會主辦的紀念葛洪及其藥劑成就學術研討會。1996年4月11日,葛洪研究會在惠州掛牌成立,標誌著對葛洪學術成就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