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後救卒方》新解06(1 / 3)

第1卷 第五章 診療方法學成就

六、食物療法

食物療法是以穀、肉、果、蔬等食物治療疾病。最早的食療是以酒為主,故古之“醫”又寫作“醫”。《周禮·天官》載周朝醫事製度就設有食醫。《黃帝內經》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知,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就是說,藥物治病當據其毒性的大小慎重用之,病情有所緩解好轉後應改以食物調養之,以補益精氣,促進機體康複。《神農本草經》收載了大棗、蓮子、黑芝麻等許多具有治病作用的食物。葛洪不僅在《抱樸子內篇》《肘後方》中介紹了有關食療方藥,而且著《神仙食藥方》《太清神仙服食法》《服食方》。(一) 學術特色1.品種眾多《抱樸子內篇》《肘後方》所載食物品種較多,涉及水產、禽類、獸類、穀物類、果實類、蔬菜類及其製品。水產類有主要為水生動物、水生植物,如鰻鱺魚、鯽魚、鯉魚、鮑魚、石首魚、鱉、龜、鱷、海藻、昆布。禽類有雞(雄雞、烏雞、雌雞、白雞、黃雌雞)、鴨(白鴨、青雄鴨、青頭鴨)、鸕鶿、雀、雁,主要用其肉、內髒、血、卵(蛋)。獸類有犬、驢、豬、羊、牛、鹿、貓狸,主要用其肉、內髒、骨骼、血、乳。穀物類有黍米、秫米、粳米、黃米、小麥、大麥、大豆、赤小豆、烏豆及其製品酒、豆豉、醋、麵粉、飴糖。果實類有烏梅、杏、桃、甘蔗、胡椒、杏仁、大棗、麻仁。蔬菜類有蔥、韭、薤白、萵苣、冬瓜、苦瓜、藕、蒜(大蒜、小蒜、獨頭蒜)、薑、香菜、紫蘇等。此外,尚有食鹽等。2.藥食互用中醫曆來認為藥食同源,食物與藥物一樣,不同食物有寒、熱、溫、涼的不同性質特征和辛、甘、酸、苦、鹹的不同味道,以及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向,對人的作用不同。《素問》指出:“辛甘發散為陽,酸甘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至真要大論》)。“陽為氣,陰為味……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陰陽應象大論》)。“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藏氣法時論》)。“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宣明五氣》)。《靈樞·九針》認為“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甘走肉”。由於這樣,治病當視其疾病陰陽表裏寒熱虛實、藏腑氣血情況而用藥,於食物當有所宜、所忌,貴在調和五味,勿使過之。葛洪認為“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鹹多傷心,甘多傷腎,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內篇·極言》),十分重視食物調養與食療。對於藥物與食物的區分,古人是以是否有毒和氣味厚薄偏頗為依據的,有毒和氣味厚重偏倚者常歸於藥物,所謂“聚毒藥以供醫事”;無毒而氣味無明顯偏倚者多歸於食物。《素問》雲:“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異法方宜論》)。“氣有高下,病有遠近,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有毒無毒,所治為主,知大小為製也”(《至真大論》)。張介賓《類經·疾病類》曰:“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欲救其偏,則惟氣味之偏者能之”。古人在尋找藥物與食物的實踐中,發現了許多藥物無毒性,氣味平和,可以為食,能充饑,能益精氣,使人延年,並興起了以藥代食的服餌術,此乃以藥入食。同時,也發現了許多食物雖無毒性,但氣味較重而有偏倚,可以用來治療疾病,從而誕生了食療法,此乃以食入藥、以食為藥。《素問》治“血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即用辛溫之鮑魚通血脈、益陰氣。葛洪力倡修仙,全麵繼承了晉以前的服餌術,在《內篇》中詳細論述了服餌術,所服食的藥物大多係《神農本草經》稱為上藥、中藥的補益類藥物,如何首烏、楮實、茯苓、天冬、麥冬、白術、枸杞、黃精之類。同時,葛洪又力倡醫當惠民、簡便,繼承了晉以前的食治思想,在《肘後方》中大量使用食物治療中惡、心痛、瘴氣、疫癘、傷寒、時氣、溫病、水腫、腹水、腳氣、卒中、胃反、嘔吐、黃疸、虛損等病證。3.同氣相求古人認為“氣能潛通”“同類通氣”。葛洪在這一思想影響下,對於各種虛損病證,常以動物類食物治療,對於各種失血及血虛病證以動物血治療,藏腑疾病以動物的藏器組織治療。如以白犬血、雞冠血治鬼擊出血(《治卒得鬼擊方》)。以牛、羊熱血治“誤吞水蛭,蛭啖髒血,腸痛漸黃瘦者”(《治食中毒諸方》)。以烏雞肝、豬肝治蠱毒(《治中蠱毒方》)。腎主水,水腫屬腎病,葛洪以豬腎配甘遂治水腫(《治卒身麵腫滿方》)。《外台秘要》載葛洪《肘後方》以羊肺配莨菪子(天仙子)治久咳嗽上氣十年、二十年,諸藥治不差之證;以狐陰配海藻、牡丹皮、肉桂治卒陰頹。後世孫思邈在繼承了這一思想,提出了“以髒補髒”的食治原則。4.辨證施治不同性味的食物對人體的作用及其作用方式不同。因此,《肘後方》以食治病,重視根據疾病的表裏寒熱虛實屬性和證候表現,選擇與病相宜的食物與藥膳,體現了辨證施治的思想與原則。如治寒疝腹痛,多用蔥、薑、大蒜、花椒這些辛味溫通食物為主,並加入飴糖起緩急的作用。治療腫滿水病,選用烏雌雞、飴糖、羊腎補益和中緩急,選用白扁豆、雞蛋、鯽魚淡滲利尿。如“治腫入腹苦滿急,害飲食方……鯉魚頭重五斤者,以水二鬥煮取鬥半,去魚,澤漆五兩,又煮取四升,桑根白皮切三升,澤瀉五兩,又煮取四升,分四服,服之小便當利,漸消也”(《治卒身麵腫滿方》)。現代研究表明,鯉魚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能補充人體蛋白質,對於營養不良性水腫和腎性水腫低蛋白質症具有較好療效。對於“卒得寒冷上氣”,治以“豬腎二枚,細切;幹薑三兩,末;水七升煮二升,稍稍服,覆取汗”;“治久咳嗽上氣十年、二十年,諸藥治不差”,以“豬胰三具、棗百枚、酒三升漬數日,服三二合,加至四五合”(《治卒上氣咳嗽方》)。這些均是辨證施治原則的具體應用。5.形式多樣從製作方法來看,有炙、蒸、煎、燴、煮、炒、燉、熬、燒、煨、漬、酒製、醋製、鹽製等;從其形式來看有菜肴、藥飯、湯羹、汁、藥粥、藥酒等。如《治卒上氣咳嗽方》以烏雞酒、炙烏雞心、苦酒煮豬胰治療咳嗽。《治卒身麵腫滿方》以大豆煮汁、豉汁治療水腫。《肘後方》記載有18種藥酒,有的用於治療疾病,有的用於強身壯骨。6.食治與藥膳《肘後方》所載食療方眾多,概括起來有食治和藥膳兩種形式。食治是指以食物治療疾病,常用氣味較厚重和有偏倚的食物,或單用或與輔以藥物。《肘後方》記載了大量了食治方。如以現代作為調料的蔥、豆豉、生薑、鹽、蒜治療外感疾病,方如蔥豉湯、鹽湯探吐方,以黃米汁治療霍亂吐瀉口渴,以豆治療腳氣。藥膳是以藥為食,或單純以藥為食或藥物與食物配伍為食,這樣既可緩解藥物之性味,防止不良作用,又可起到補益精氣,促進機體康複的作用。如《治卒身麵腫滿方》雲:“治卒腫滿,身麵皆洪大方……章陸根一斤,刮去皮,薄切之,煮令爛,去滓,內羊肉一斤,下蔥、豉、鹽,如食法,隨意食之,腫差後,亦宜作此”。《肘後方》所載的藥膳方,就其外在形式有湯羹、脯、粥、酒、餅、麵食之類,尤其是酒劑最多。(二) 食療藥膳分類《肘後方》所載食療藥膳方可分為七類。1.解表類主要是使用辛散之類果、菜類食物及調味品,如蔥、淡豆豉、生薑、紫蘇子,用於治療外感疾病和鬱滯類疾病,方如蔥豉湯、蘇豉湯。《治傷寒時氣溫病方》雲:“治傷寒時氣溫病,及頭痛、壯熱、脈大,始得一日方……小蒜一升,搗取汁三合,頓服之。”“又用蔥湯,研米二合,水一升,煮之少時,下鹽、豉後,內蔥白四物(蔥白、葛根、升麻、麻黃),令火煎取三升,分服取汁也”。《治時氣病起諸勞複方》曰:“治篤病新起,早勞及食飲多致欲死方……幹蘇一把,水五升煮取二升,盡服之。無幹者,生亦可用,加生薑四兩、豉一升”。2.瀉下類主要用性涼多汁類食物及動物脂肪、果實子仁,如烏梅、天葵子、火麻仁、豬膏之類,主要用於治療二便不通病證。《外台秘要》載《肘後方》“治大便不通方:研麻子,以米雜為粥食之”。《醫心方》載“葛氏治卒關格大小便並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