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者通過比較研究,發現西部經濟的落後,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農村經濟落後、農民貧困,農村居民的收入大約隻及城鎮居民收入的1/3左右。1999年,西部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約為1730元,隻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78.3%,東部沿海10省市平均水平的64.8%。西部農民的貧困,主要原因在於農村工商業不發達和農村勞動力流動進城就業的比重低。因此,要改變西部麵貌,必須把農村和農民問題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大力支持私營工商業的發展,並努力擴大農民的就業空間和收入來源。
溫州在改革開放以前可以說是沿海地區的“西部”,人均耕地少,工業基礎差,國家投入不多,缺乏大城市的輻射,交通條件又不好。溫州人沒有等待國家的投資,不依賴外資,靠人民群眾的力量發展了區域經濟。由於這樣的原因,不少經濟學家認為,溫州模式對西部大開發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今天西部發展私營經濟的外部條件遠遠好於創業初期的溫州,國家不但不禁止,而且予以多方的鼓勵和扶持。然而,溫州的事例說明,私營經濟能否發展,關鍵在於人民心中是否有創業致富的強烈欲望和衝天熱情,換言之,是否存在著有利於私營經濟興起和發展的創業文化。如果沒有這種創業文化,私營經濟的發展就隻是政府部門的一廂情願。而如果沒有廣大群眾的創業行動,隻是政府的行為,甚至市場經濟的建立都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地方投資幾百萬乃至數千萬,建起了一個個檔次很高的市場,但是他們卻沒有像溫州人那樣去建立商品流通關係,結果這些市場隻是有場無市的空殼市場。不少人認為,人們的思想觀念,即我們所說的創業文化,已成為製約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圍繞著這一問題,西部的一些人以溫州的創業文化為參照,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西安市一位從事工商管理的幹部說:我們陝西人是大錢不會賺,小錢不想賺,現在開始學習溫州人的吃苦耐勞精神和仿效溫州人靈活經營作風了,可以說是溫州人推動我們西安人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貴州羅店縣一位在溫州打工的原宣傳幹部說:“貴陽有句話,‘雖然我餓著,但是還坐著’。這種不思進取的思想觀念不改變,西部開發恐怕難有作為。”他認為,溫州過去不通飛機、不通火車、交通閉塞,能夠快速發展起來,首先因為當地人有發展的意識,有不怕失敗、敢於冒險的開拓精神。
昆明市一位領導幹部說:溫州人在昆明幾個行業的發展,填補了昆明市場的空白,使昆明中心城市的功能得到了強化,這是了不起的。溫州人在昆明幹成事業,我們昆明人能不能幹?在昆明的四川人能不能幹?這說明溫州人具有超前的發現力和極強的適應能力。
一位酒泉人說:什麼是發展,什麼是致富?自己捧上鐵飯碗就算是發展了嗎?要說體製落後,整個西部地區的體製都差不多,同樣的落後體製,同樣的惡劣環境,為什麼仍然有很多先富起來的人?大多數人都隻是等待著自己被政府發展,而不是主動地去發展自己。思想不能解放,觀念不能更新,談何發展?我們始終要明白,機遇總是屬於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的人,我們應該主動去學習那些先富起來的人,學習他們的思考方法,多從自己的思想上找差距。
一位西部人比較溫州和西部在觀念上的差異,他說:“溫州人思想觀念和市場觀念同我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現在:第一,溫州人勤,凡是我們不願意幹的活他們都幹,而我們懶,放不開手腳,不願意創新。第二,溫州人快,我們慢。溫州人快,表現在他們在政策上的靈活性。我們慢,表現在觀念“慢”。當溫州人已經靈活運用國家政策的時候,我們還在認真學習,就如何貫徹還在下大力氣布置。溫州人是站起來就幹,我們是坐下來就學;溫州人是邊幹邊學,我們是就學而學,轉化不成生產力。等人家已經幹出了模樣,我們已被甩出一大截。第三,溫州人講效益,我們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