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溫州創業文化啟示錄(1)(3 / 3)

古代不同地區商品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是相當明顯的。明代後期一位叫張瀚的官員談當時各地的工商業狀況,說道:“今天下財貨聚於京師,而半產於江南,故百工技藝之人,亦多出於東南,江右為夥,浙、直次之,閩、粵又次之;西北多有之,然皆衣食於疆土,而奔走於四方者亦鮮矣。民間風俗,大都江南侈於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過於三吳。”意思是說,首都北京是全國商品集聚的地方,但北京的商品大多來自江南,手工業工人也大多來自東南地區;西北也有不少手工業工人,不過他們都不願離開家鄉,很少到外地經營。民間習俗也是江南比江北奢侈,最奢侈的是以蘇州、杭州為中心的三吳地區。一般說來,商品眾多、手工業發達、生活奢侈的地區,都是商品經濟發達的區域,反之則商品經濟發達程度要低一些。根據張瀚的觀察,上述各地區的商品經濟隻是程度上的差異,並不是一些地區有一些地區無。就以今天最為落後的西北地區來說,當時仍有不少的手工業工人,隻是他們不願離開家鄉罷了。這就說明,無論處於何種經濟和何種自然環境下,市場經濟都會頑強地存在著,隻是合法還是不合法、力量大還是力量小而已。

然而,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卻是區域經濟差異的主要體現,並直接反映到當地人民的思想觀念上。這方麵的事例很多。陝西關中曆來是西北最富庶的地區,明代同樣如此,但明代關中的富庶隻是農業,工商業卻相當落後。明朝《同官縣誌》說同官縣(縣城在今銅川市北麵)風俗:“同民專務稼穡,不事紡織,不習商賈,民少生業,故貧。”

意思是說,這一縣的人隻知道種田,不會紡織,不會經商,生活出路很少,所以貧窮。這本縣誌還詳細列舉了當地人在這方麵的具體表現:地下有豐富的煤炭卻不開采,山上的樹木可以成材卻不種植,藥材種類繁多卻不挖掘,既很少有人種桑養蠶,又沒有人種植棉花。其實,同官隻是關中的一個縮影,關中其他的縣大體都是這樣。一位曆史學家在比較了明清時期的關中和江南的手工業以後,得出結論:關中手工業落後於江南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人們不重視手工業生產,更不認識到手工業在整個封建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不但一般人不習工藝,借此增加收入,即使這個地區的大商人也不願意投資經營。手工業的落後是人們商品經濟意識差的一個體現,據此可以推測商業的發達程度也是相當有限的。清代中期是關中地區商業最繁榮的時期,但以全國商業的發展情況而言,這裏的發展水平比江南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近代以來,由於來自西方的先進生產力首先在沿海地帶登陸,再往內地滲透發展,東部的市場經濟在新的條件下獲得更大的發展,位於內陸的中西部與東部的差距越拉越大。即使經過1953年以後二十多年的重點建設和資金傾斜,仍未能消除差距。

自上個世紀的90年代以來,中國各地區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不僅存在著東部和中部、東部和西部、中部和西部的差距,同一個省內還存在著地區之間的差距。人們看到了差距,開始談論差距的成因和消除的方法。毫無疑問,貧困地區經濟之所以落後,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太小,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過低,在相當多的地區,例如廣大的西部,則突出表現為私營經濟的發展過慢。1999年底,在東部11個省市的工業領域,國有經濟隻占33%,私營經濟已占到67%,其中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等五省的民營經濟總量已占五省國民經濟總量的70%以上。而西部11省市區正好與東部省市相反,1999年的私營工業總產值隻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27%,西部11省市區私營工業產值合計數隻及浙江省一省私營工業產值的57%。

為什麼那些落後地區的人們,邁不開創業的步伐?除了某些措施不當和地方政府領導不力的原因,主要在於落後地區的創業文化過於微弱,不足以刺激人們奮起創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