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有什麼特性(1 / 2)

戰爭中的天時地利與人和

如何在戰前來判斷戰爭的勝負呢?兩千年前的孫子在他的《孫子兵法》中這樣寫道:“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孫子認為戰爭能不能打贏首先要考慮到戰爭是不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作戰時的天氣情況,作戰的地理位置,指揮軍隊的將領的將領,法令是否能嚴格執行,誰的國君有能力,誰的將領能征善戰,誰有天時地利的優勢,誰的法令能嚴格執行,誰的軍隊強大,誰的士兵訓練有素,誰能夠賞罰分明。通過對這些情況的計算我們就能知道戰爭的勝負了。把孫子的話概括一下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因素構成了戰爭的基礎條件。

天時是個什麼東西呢,其實我們是非常熟悉它的,就是天氣預報,千萬不要忽略它的作用,在戰爭中天氣決定著戰爭的命運,我們講個戰例。

拿破侖時代法國成為歐州最強大的國家,一係列的戰爭打的其他國家對它是又恨又怕,但是英國人憑借英吉利海峽的天險阻擋了拿破侖的進攻,於是法國改變了戰略,對英國實行海上封鎖企圖切斷英國的海上貿易,用經濟手段打垮英國。

法國人自己不和英國做生意也不準別人和英國做生意。但事與願為。英國人的生意照樣做的順風順水,拿破侖被激怒了。“那個混蛋敢不聽老子話,老子打誰”。俄羅斯就不聽話,於是法俄戰爭爆發了,拿破侖帶二十萬大軍向俄羅斯殺去。剛開始殺的手順,打的俄羅斯軍隊節節敗退,大軍的劍尖直指莫斯科。這時俄皇亞曆山大一世不得不起用年進七旬的老將庫圖佐夫,庫圖佐夫上任後根據當時的情況確定了打持久戰的戰略,放棄莫斯科,保存實力,拖住法軍,爭取最後的勝利。拿破侖帶領法軍進入了一座空城。很快莫斯科可怕的冬天到來了,天氣的惡化,加上庫圖佐夫不斷的襲擾,法軍疲憊不堪,士兵凍死凍傷者不計其數,不可一世的拿破侖隻能下令全軍撤退。就在這時庫圖佐夫下達了大反攻的命令,俄軍的反攻打的法軍全軍覆沒,讓戰爭之神拿破侖幾乎隻身逃回法國。一百多年後德國的閃擊戰之父古德裏安在麵對莫斯科的冬天時的時候,還想起了拿破侖全軍覆沒的身影,但他沒能躲過和拿破侖同樣的命運。莫斯科的冬天成了一個個戰神的墳墓。

在曆史上天氣一直是戰爭的永恒的困境,在現代戰爭中,天氣仍然是站場上不可忽略的因素。掌握了天氣就掌握了三分之一的勝利。

講完了天時現在我們來講地利,那麼地利又是個什麼東西呢,所謂地利就是對自己有利的地形,比如你站在山上,而敵人站在山下,進攻時,他從山下往上跑,而你從山上往下跑,等敵人跑到你麵前是,他已經累成鴨子了,這時你可以把他想怎麼辦就怎麼辦。當然在戰場上地形的運用是千變萬化的,有時候在山上比較好些,有時候在山下比較好些。有時候要離河邊遠些,有時又要離河邊近些。在不同的地形中會有不同的作戰形勢,比如在平原地區適合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戰,在山地中適合小規模步兵的遊擊戰。地形確定了在戰鬥中的戰術,行軍,後勤等重多因素。所以在戰爭中必須要對作戰的地形進行重點分析以確定戰爭能順利進行,在有利的地理位置上戰勝敵人。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經常侵犯明朝沿海地區。倭寇武藝高強作戰非常勇猛,並且不怕死。他們依靠沿海地區的大小山脈與明軍進行遊擊式的戰鬥,對老百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而明朝軍隊卻腐敗不堪,隻有少數部隊能夠打仗。一次有一股倭寇,大約一千多號人盤踞在浙江一個叫岑港的地方和明朝幾十萬大軍打了半年,才被消滅。明朝與其說是贏了,不如說他輸了。因為這一戰恰恰證明了明軍的無能,與倭寇的強悍。麵對強悍的倭寇的遊擊性的進攻,中華民族戰鬥的血液被喚醒了,戚繼光,俞大猷,譚倫等名將陸續登上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