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質殘酷風險和消耗
首先我們來研究一下戰爭是個什麼東西。德國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在他的名著《戰爭論》中說戰爭無非是政治的一種繼續。也就是說戰爭是一種政治手段,隻不過比較暴力一點。這句話是比較正確的,一切的戰爭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環境中搞出來的。那麼問題就來了,政治是搞什麼東西把戰爭給搞出來了呢?其實也是很明確的東西,就是利益,政治就是玩利益的,就像小朋友搶吃的,搶著搶著就出問題了,於是就開火了當然這隻是政治利益中的一種其他的也有很多正義原因也是戰爭的導火線,比如反抗壞蛋發動的戰爭。戰爭的發動是為了政治利益,所以戰爭不是獨立的東西,沒有為了戰爭而發動戰爭的,除非那混蛋喝高了了,或者他有毛病。但大多數政治家是清醒的,就算不清醒,他的人民也是清醒的。美國的越南戰爭就是這樣,本來是想在越南撈點好處但打來打去,打的他自己都不知道在打什麼了。所以人民出來反對戰爭,越戰也就隨之結束了。沒有目的的戰爭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戰爭是政治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種暴力手段。
戰爭不能脫離政治,但不是說它就等於政治,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戰爭本身是什麼樣的呢,這是一個很大的一個問題,我們必須一點一點的來介紹,首先我們來看看美國的巴頓將軍是怎麼給他的士兵說的:“戰爭就是殺人,你不戳穿德國狗宰子的肚皮,他就戳穿你的肚皮”巴頓將軍的話永遠都是充滿激情的。在這句話中巴頓講出了戰爭的一個特性,就是殘酷。在戰爭中是沒有仁慈的。他讓母親失去兒子,讓孩子失去父親,他讓善良的人去殺死一個又一個的陌生人,把人間變成殺人的娛樂場。而沒有經曆戰爭的人是不能知道戰爭有多殘酷的,就像現在電視劇裏一些鏡頭一樣,男的女的在戰場上邊笑邊打仗,如果讓他去戰場上看一下,他就知道他有多幼稚了。戰爭的本身是殘酷的,是讓人痛苦的,但它卻始終陰魂不散的跟著我們,正如毛主席所說的:“戰爭是一個讓人類互相殘殺的怪物”。然而我們必須要正確的去麵對這個怪物。因為這樣的殘酷是為了擊敗敵人,從而達到政治目的。比如在朝鮮戰爭中,彭德懷親眼看著自願軍一個一個的倒下,但他仍然堅守在指揮所裏,因為他知道現在不是仁慈的時候,如果這時候講仁慈那麼等待你的就是徹底的滅亡。
另外戰爭是充滿了風險的,誰也不能預測在戰鬥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你必須學會麵對這種風險。現在我們來看一個戰例。
在解放戰爭中,我華東野戰軍與國民黨軍對峙在沂蒙山區一代,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決定用自己作誘餌,引出華野部隊與其作戰,然後由其餘國民黨軍對華野進行反包圍。並把部隊放在他認為正確的戰場——孟良崮。如果華野撤退的話國民黨軍就可以將華野打過黃河去。應該說這招夠毒的,華野一下子陷入了被動的局麵。但是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時任華野司令員的粟裕一下子看出了張靈甫的企圖,跟我玩這套好我就打你。粟裕,陳毅馬上下達了作戰命令,全力圍殲張靈甫,戰鬥必須在國民黨其餘部隊到來之前結束。這可以說是一個風險太大的賭博,但是戰爭就是這樣,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戰爭就是賭博。通過三天的激戰,華野軍隊全殲七十四師,擊斃中將師長張靈甫。創造了戰場上的奇跡。毛主席後來說道:“這一戰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有兩個人沒有想到,一個是蔣介石,另一個就是我毛主席”。
戰爭是充滿了風險的,而孟良崮戰役說明了這種風險。粟裕和張靈甫在這裏都麵對著這種風險,隻不過粟裕表現的更加優秀。因為戰爭雖然充滿了風險但並不是說打仗就等於冒險,粟裕在下命令之前是對敵我雙方作了充分的估計的。在兵力方麵,精神方麵,地理方麵都進行了深思熟慮。戰爭是一個合同體少了那一樣都不行。那麼戰爭還有什麼特性呢?下麵我們就來講一講這些問題。
戰爭的出現就意味著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國家要遭受災難。所以戰爭還是對一個國家的國力和精神力量的考驗。發動一場戰爭,你必須要準備足夠的軍糧,足夠的武器裝備,同時還有醫療等等。而這麼多的物資很快就會被用的個精光。如果處理不好不但要吃敗仗,國家也會因此大傷元氣。比如三國時的諸葛亮先生就幹了這麼件錯誤的事情。為了
趁魏國剛剛死了曹操新總統上任不久。把他給滅了,蜀國大舉發兵。但是魏國大將司馬懿堅持與其周旋始終不跟他決戰出把傾巢而出的諸葛亮搞的六出岐山拚了老命也沒滅掉魏國,倒是把蜀國的國力給消耗掉了。諸葛亮發動的戰爭後來卻成了蜀國滅亡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見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但這並不是說就要躲避戰爭的到來。
在抗日戰爭中我國不管是是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工業上都遠不如日本。然而我們並沒有逃避日軍的入侵而是用我們落後的裝備去跟他們戰鬥到底,八年之後我們贏得了勝利。戰爭意味著消耗意味著犧牲。但如果戰爭無可避免那我們就選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