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後一兩天,吳用已經與燕青組織了五百以商隊為名義的南下大隊辭別公孫勝,沿奔向兩淮的方向上路了。
前麵這些情況,雷三郎在先前得到的消息中已經略有知曉。這次奔行二百餘裏,度過淮水見到吳用,就是為了盡快知道詳細情況。
吳用等人出行不足兩天,公孫勝就派人飛報,朝廷正式消息傳下來了。
樞密院知事梁方平受命組織南路討剿大軍,張叔夜為後軍督查使總督糧草後勤事宜,平南大軍不日將開拔南下;同為樞密院知事的譚縝受命北上真定府巡查北方事宜,同時任命蔡攸為北路巡檢使,總理北部禁軍事宜;樞密使童貫坐鎮東京,總督兩路軍備,同時督查京城高俅高太尉禁軍嚴密訓練,拱衛京師。
後麵還有一個傳給華盛天道的朝廷密旨:請天道聖使雷石雷玄威兼負南路討剿大軍監軍之責,著朝廷禁衛執金吾高進、高懷率領一百名大內禁衛隨同南下,保護雷聖使安全。另外,已命梁方平從東京北鎮禁軍、西北禁軍各挑五百牌軍,隨高懷、高進而行,與天道傳道大隊一起向南會合雷聖使。
這宋庭派軍出征,曆來是文官掛帥,或者由負責調兵的樞密院督軍,武官在這裏隻是衝鋒陷陣的角色。北路掛帥的實際上是太師蔡京之子蔡攸,譚縝是監軍職責;而南路有些微妙,梁方平總督軍馬,但也不是實質上的名正言順的統帥,張叔夜算是後軍統帥,並無臨陣行兵大權;全隊沒有公開的監軍,雷聖使隻是名以上的秘密監軍,或者說是給了一個地位。另外,童貫的位置很有費解之處,這個曆次大軍出動的全權總管,難道是要高掛起來?
吳用判斷,童貫是力主要向北出征的,早有傳言原定北路大軍主帥是童貫,蔡攸隻是副帥和監軍。但應該說此次變成了兩路出擊,趙官家實在難以放心的下。他把這位心腹的頂梁柱留在東京身邊,進行兩麵權衡;童貫可能手裏還掌握著一支隊伍,隨時要向兩麵需要的地方出征,而且看起來對南麵更不放心一些。
隨後從一些特殊渠道傳來的消息也表明,這次職務任命是一種調和的產物。在朝會上一向穩重的蔡京也明確支持同時南剿北攻的戰略,但童樞密使地位太重要,要兼顧全麵。這樣,蔡京之子蔡攸順利地當上了北路主帥,而一向要效法童貫在軍事上有所建樹的樞密院知事譚縝也結集成了北路主帥之一;沒有什麼軍事參與的梁方平,趁著童貫與蔡京爭權奪利的時候,另辟蹊徑,他認為南路也一樣是個大展宏圖的肥缺,拿到了這方麵的實質主帥。而童貫也並非沒有所得,他掌握著西北禁軍近十萬人馬的調動權,囤積北京大名府以北禦河沿線,事情有變時,無論南下北上,他都將以總督軍的身份出現。
梁方平組軍兩萬五千人,分別由京城禁軍統製張俊、西北禁軍宿將辛興宗統轄,已經離開東京向兩淮海州方向開來;而後軍督查使張叔夜所轄的江淮禁軍實際上已經是前部先鋒,統兵將領王稟、劉鎮早已在秀洲(嘉興)一帶,與方臘軍接戰月餘。
雷三郎與吳用交換了雙方的局勢,認真分析下來,認為他們這邊要迅速行動,給朝廷、尤其是給童貫一個定心丸吃。朝廷江南禁軍雖屢吃敗仗,但仍有數萬之眾,張叔夜掌握的江淮禁軍也有五六萬人,如果再加上梁方平所帶的兩萬多生力軍,已經略顯疲態的方臘軍是吃不消的。何況童貫手中上有十萬大軍虎視眈眈,方臘外無強援又局促於江浙狹小地域,沒有後方縱深,失敗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