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遲遲下不了手:你要秋風斬落葉般的雷厲風行(1 / 3)

當麵對一件事情,如果不是猶豫很久,你是否就會覺得自己思考不成熟;或者就算已經糾結了很久,也問了很多人,終於在下決定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又在思考另一個選擇。如此糾結為哪般?你發現無論自己如何選擇,都會很失意,最後引起焦慮。為什麼會有人總是無法做出選擇呢?明明已經思考了千百遍,卻始終無法判斷哪個選擇是正確的,。其實,這是因為內心的脆弱,也或者是因為想得到太多。

第一節 事情越多越想拖——學著分清工作的主次

假如天下有一種拳叫懶漢拳,可以打敗天下無敵手;假如天下有一道菜叫懶漢菜,可以每天按時吃飯且不用自己動手做;假如有一種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睡覺,白天睡,晚上睡,時時刻刻都在睡;假如有一種遙控器,每當遇見了困難隻需要點下遙控器,多啦A夢就會過來幫忙,就能實現你的所有願望……

當以上的假如都成為現實的時候,這個世界上就不會存在拖延兩個字了。

事實上,我們還是擠著地鐵、堵著車朝九晚五地上班,做著喜歡或不喜歡的工作,開著你習慣或不習慣的小差,這個時候,你或許根本聽不見老板在旁邊吼叫著:分清主次最重要!

搞不定的卷宗,做不完的工作

有個律師朋友跟我說,她經常喜歡在晚上做好第二天的計劃,比如:在公交車上背單詞;到了公司後先和實習律師討論一下案情;約見客戶;下午要處理好最近很棘手的案件;寫報告;晚上下班回來給自己充充電,看一會關於工作方麵的書。好吧,看著自己滿滿的計劃,晚上睡覺的時候都是信心十足,想著明天又是充實的一天,生活簡直太美好了。可結果呢?早上起床後匆匆忙忙去事務所上班,公交車上亂哄哄的,加上快遲到了,誰有心思背單詞呢,到了公司,正要與實習律師談論的時候,突然發現已經到了和客戶見麵的時間;下午看卷宗的時候心情複雜,得了,幹脆不寫了;晚上回來累得要死,哪裏還有什麼閑情逸致看工作方麵的書,隻想洗洗睡了。

聽了她的描述,我不禁問了起來,你不是8點鍾上班,10點半約見客戶嗎?按理說中間應該有1個多小時和實習律師討論的時間啊?為什麼還沒有開始討論就已經到了跟客戶約定的時間了呢?難道是客戶早到了?

“不是啊。”她很自然地回答我:“大概是因為我到了事務所後,就開始幹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吧,比如說泡一杯咖啡,瀏覽一下網頁,想著要跟實習律師討論的時候,時間已經溜到了10點了,這個時候實習律師來敲門說今天要不要討論,兩個人剛剛步入正題,客戶就到了。”

“那下午呢?你下午為什麼都沒有看卷宗?”

“下午是本來就不想看那個卷宗,午休了以後就一直說要去看,然後寫報告,但是心理真的很抗拒,所以一直處理著那些零零散散的工作直到下班。”

聽完她說的話,我立馬就明白了問題的症結所在,那就是她也是拖延症患者!

工作上做選擇

朋友的案例讓我明白了,在工作中一定要分清主次才行。比如我那個律師朋友,很明顯,她把主次顛倒了,在她為自己製定的計劃中,看卷宗和見客戶是最重要的事情,而看卷宗又是最難的一件事。於是我建議她可以調換一下時間:早上8點到了事務所以後,花5分鍾的時間去茶水間泡杯茶或者衝杯咖啡,然後回到辦公室,打開電腦回複重要的郵件,並告訴實習律師先自己思考今天要討論的案件,給出一個該如何處理的思路,下午再來找自己作討論。看卷宗和寫報告最複雜也最考驗腦力,這個應該在上午9點~11點的時候來完成,因為有研究表明上午9點~11點是人的大腦在一天中最具創造力的時刻。這兩個小時的時間裏如果不受幹擾,卷宗和報告也會輕鬆的解決。看完今天的卷宗後,就可以做一些零零散散的工作。下午2點約見客戶,看完客戶後便可以召集實習律師過來,對案件進行探討,並做必要的記錄,進而在第二天分析結果。

她聽到我提的意見後就試了一下,發現隻要分清了工作上的主次問題,工作效率就高多了,工作的拖延情況也明顯有了好轉。

在心理學中,人們都會主動逃避自己認為複雜或者困難的事情,這被稱作逃避心理。當遇到複雜或者困難的事情時,人在大腦中會主動形成“以後再做”的意念,在瞬間猶豫中,大腦就會發現這樣的信號,除非你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迅速的打跑這種思想,完成自己的工作,否則就在那一瞬間,就會觸發拖延的連鎖反應。

注意工作時間,現在開始做!

時間管理和工作拖延有關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拖延症患者最害怕時間,明明知道哪個時間該做哪些事情,卻假裝對時間毫不關心,與時間玩起了拖拉的遊戲。甚至還有人認為,時間是有的,今天幹不了就明天幹!醒醒吧!你今天沒做的事情,說不定到了明天還是沒有做。現在深吸一口氣,然後想想,在這一周的工作中,哪一個是最重要的。辯證唯物主義中提到:在各種矛盾中要抓住主要矛盾,而在主要矛盾中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麵。在工作中,也要分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當然也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麵和次要方麵。隻有分清了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問題才能有條不紊的解決。隻有抓住了問題的主要方麵,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很多工作的人還沒有開始工作就開始抱怨工作,加拿大渥太華大學通過調查發現,一些公司的職員之所以會有焦急感,主要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開始進行工作。一旦他們正式開始進行工作,負麵情緒就會逐漸消失,而且在工作順利的時候,他們還會表現出更多更加積極的工作情緒。那麼,從這個調查的結果來看,現在正在哀歎工作好難做的朋友,是不是要停住唉聲唉氣了呢?隻要開始工作,隻要用心工作,很多事情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解決。順帶一提:心情和情緒也會影響工作的效率,所以當心情不好的時候要先安慰自己,一個好的心情,才能創造簡單的工作,一個好的心情才能創造高標準的工作效率。

速速解決工作拖延症

第一,主次多重要

上麵已經提到,要分清事情的主要層次問題,建議把所有的工作事情分為這樣四類:急並且重要、重要但是不急、急但是不重要、又不重要又不急,依次按照分類來完成,例如去茶水間衝一杯茶或者咖啡就是屬於第四類。所以,當有其他三類的事情要做的時候,喝咖啡?還是再等等吧!

第二,把工作具體化,大任務變成小任務

這一點其實非常容易理解,就拿上文中律師朋友的例子來說,她要看那份比較難的卷宗,就先要把任務分為:知道原因、了解過程與推斷結局三個過程,把三點仔細地推敲好了,那麼接下來寫報告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了。

第三,互相監督幫助

看看辦公室裏麵,是不是還有一些跟你一樣有拖延症的同事呢?拖延症,在很多人看來無關緊要,可是它的確是一個害人害己的壞毛病。如果一個人實在很難改掉這個壞毛病,那麼不妨找一些已經醒悟的朋友一起來治療拖延症。互相監督,互相幫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抑製拖延症的發作,想想看,當你想要拖延的時候,同事急忙製止你,你還好意思拖延下去嗎?

第四,目標要具體具體再具體

人難免會為自己製定一些目標,為未來做一些必要的打算。如果你的打算是:這一年我一定要好好工作,爭取加薪。一年之後,或許你就會發現自己的目標沒有達到,這是為什麼你?原來就在於目標不夠具體。如果你改變一下你的計劃,仔細思索眼下什麼事情是你工作中最需要去做的,比如“在今年8月份前,我要拿到我的中級職稱,我每周五需要抽一段時間出來擴充知識,那麼你的計劃多半會堅持到底並最終達到自己的目標。

所以當有了工作計劃的時候,不妨把計劃劃分為一個個小目標,遠大的目標或許沒辦法一下子完成,但是要切割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標,一個一個的去完成,不斷從獲得的小目標裏尋找自信和動力,為大目標的完成奠定必要的基礎,相信,即便是目標再偉大,也終究會完成的。

第五,別讓工作一直在悠長假期

著名的心理學家弗瓦爾對一些學生做了調查,他發現,那些花一年時間來寫論文的學生,到論文完成的時候還有一段時間可以用來休息、放鬆。而那花了兩年甚至更久的學生,不但沒有這段時間的休息和放鬆,反而讓自己無時無刻處在收集資料、修改論文的狀態。這項研究也表明了:工作時間越長,工作效率就越低。所以當上司給你布置了一個任務,需要你在1周內完成,那麼你完全可以苛刻一下自己,要求自己在5天或者6天內完成,剩下的時間你還可以放鬆一下,或者檢查一下任務的完成情況,會不會有一些細節沒有到位。你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避免把所有的事情都拖延到deadline的最後一分鍾。

第六,some music?No!幹擾沒門!

要提高效率,音樂?電影?電視?通通關掉,這些都是打擾工作,誘引拖延症發作的危險物品。最好在工作的時候碰都不要去碰,不然的話……你就會發現,自己明明什麼都沒做,時間卻已經不知不覺溜走了好幾個小時。

從今天起就開始改變吧,其實拖延症也沒有什麼大不了,隻要你肯在生活中下功夫,就一定可以征服拖延症。不要再抱怨了,老老實實地做事吧,過不久你就會發現,其實自己認為困難的工作,好像也沒有那麼難嘛。抱著一顆淡定的心,加上超高的辦事效率,把事情一件一件地處理好,千萬別等到所有事情都堆在一起的時候才開始來處理,因為到了那個時候,你根本就理不出一個正確的思緒來處理這些問題,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很多事情都是自己馬馬虎虎地處理著,後來卻發現到處都不對勁,都沒有朝著原來的設想發展。

拖延症“害人不淺”,必須得把它除掉!

第二節 這個,那個,傻傻選不出來——A或者B,都好過nothing

據說,這個世界上如果可以不做選擇的話,我們將節約一生當中將近一半的時間,因為我們的整個人生都在進行著選擇,清醒的、盲目的、不自知的、自覺的,有時你以為你不需要選擇了,卻不小心又走到了三岔路口。

你選擇了A,卻發現B也充滿了誘惑,你後悔了,覺得應該選B,可是A的那種平平淡淡又著實再次吸引了你。不斷選擇,不斷後悔,可惜的是,人生卻無法重新來過。

其實,選擇是充滿樂趣的,樂趣中帶著些許無奈。可是選擇又是有許多技巧的,那就一起看看選擇的那些技巧吧。

選擇怎麼能這麼難?

有一句話說的好:選擇是一門功課。在香港電影《天生購物狂》中,劉青雲扮演的男主角在麵對諸多問題時,就很難做出選擇。他練過很多的功夫,可以說是功夫高手,可是在實際的對戰中,他總是在想自己要使用哪一種功夫,哪一門功夫可以克住對手。想啊想啊想啊,有時候對手等得都快要睡著了,他還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使用哪一門功夫。看到他,是不是感覺跟自己很相像呢?

“天啊!新手機到底是要買紅色的還是藍色的?”

“我是應該去A公司當個marketing還是去B公司做內勤?”

“到底是無泡的洗麵奶好還是洗臉皂好?”

“吃蘋果好還是吃梨子好?”

生活中有太多太多這樣的呼喊了,選擇越來越多,選擇麵也越來越寬,人們漸漸地陷入選擇的怪圈:到底選哪個好?

我們經常把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搞得非常的複雜,準備去旅遊,選擇地點的時候總是會在各種地方打轉:紐約,台北,香港,新加坡......所有你想去的地方都想了個遍,最後還是定不下來要去哪裏,去紐約?害怕錯過了101大廈和各種台灣小吃。去台北?怕錯過了香港的迪斯尼和購物狂歡。去香港?怕錯過了新加坡的多民族風情,最後,還是沒有拿定主意到底要去哪裏。到最後,可能哪裏都沒有去,又有可能去的地方根本不是自己想要去的地方……想要換一個新發型,卻在直發和卷發中糾結來糾結去,直發吧?清純可愛,但是沒有卷發洋氣,卷發吧?多了風情,卻少了點直發的純美。明明一分鍾就能搞定的問題,偏偏在腦海中鬥爭了一個小時都沒有結果,最後還很有可能說:算了,就這樣保持原形吧……

快在腦子裏想想,自己生活中有沒有發生過上述情況,如果有的話……很有可能你就患上了一種心理疾病:選擇性障礙症。

完美主義者的選擇性障礙症

“選擇性障礙”事實上就是一種“完美化的強迫障礙”,對同樣能夠達到自己目的的各種方法、途徑等難以抉擇,而且就算做出了決定也會不斷懷疑自己的選擇。這樣的難以抉擇和懷疑,無疑是在浪費時間,同時也造成了選擇者心理上的焦慮。

為什麼會有人患上這樣的心理病呢?原因有幾點:

第一,想要逃避責任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存在無數的選擇,而人們往往害怕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就如同應屆畢業生在選擇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時,總是會猶豫不決,甚至會錯過一些不錯的工作機會。其實認真想想,躲得了一時,躲得了一世嗎?遲早是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早一點兒成熟起來,學會選擇,就早一點兒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第二,理想主義,還是理想主義

太過於追求完美、理想的人,在內心中也會出現選擇性障礙,選擇性恐懼。因為他們極度地要求自己,在自己做出的任何選擇中,最後的選擇一定是性價比最高的一個。可是,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理想、完美的結果呢?一味的選擇隻能浪費時間。

第三,選擇太多了,好淩亂

雖然這是客觀上的原因,但是還是反映出了自己對自我的不滿,繼而把這種不滿的情緒投入到要選擇的問題上來。還是拿旅遊來舉例子,十個旅遊勝地給你選擇,你選了其中的一個,但是到了那個地方後卻發現,自己期待的景色和實際的景色相差太遠,這個時候你就要怪自己為什麼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呢?然後便開始變相的折磨自己來逃避現實。

第四,幼年的你,幹過了什麼?

拿不定主意,有選擇性障礙性格,很有可能與童年一些不愉快的經曆有關。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收到了很多的負麵評價,或者自己的生活中存在很多的批評者,那麼他在長大後很有可能會變成一個畏手畏腳的人,在麵對選擇時,就會顧慮重重,無法抉擇。

第五,不確定內心的需求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二十年後的你會變成什麼樣子,完全取決於你今天的選擇。有選擇就有衝突。當我們無法進行抉擇的時候,恨不得都變成阿拉丁,在可以許下願望的神燈麵前說出一個願望。實際上內心的願望都很不錯,隻是我們不確定內心的想法,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我們總是貪心,希望可以既選擇這個又選擇那個,最好有用的沒用的,都能得到。不確定自己的需求,自然就不敢下決定了,想要的東西那麼多,當然也就害怕下決定了。

快選快選,時間不等人

上帝是公平的,因為他給每一個人的都是24個小時,可是,上帝卻從來沒有在人體內設置提醒人們時間的物質。他總是在最後的時間來到人們身邊,看著那些妄自菲薄還在貪玩的人說:“孩子,時間到了,不管你們選擇了什麼樣的人生,此刻就此結束吧!”想想,真是太殘忍了。所以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選擇上,前方還有很多美麗的風景等待著你。

當然,遇見事情多考慮一下沒有錯,但是考慮的時間太長了,還是會白白的丟掉許多時間,丟掉許多機會,時間不等人,機會也從來不為誰而停留。每每看見各大相親網站和相親節目橫行時,我就會想起一個故事,一個美麗的女孩為了追求一段純愛而浪費了自己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