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道慈觀在方壺頂遇仙對弈,授以仙桃後,忽變靈異,半仙半人,口說未來,無不靈驗。從此之後,人們不再叫他張鋤柄,而改稱他為張聖者或張聖君。
話說聖君那日深得龍樹法師指點,於是欲去名山室拜訪法師龍樹王,路過高蓋山下時,有一溪流阻斷去路,聖君遂領頭募緣,造高蓋石橋。時富人競先捐款,建橋之金俱備。
於是,有人就說:“聖君做大功德,不可無頌。”
聖君笑曰:“石橋半,出通判;石橋全,出狀元。”果真橋半時,生吳公通判,橋成時蕭狀元國梁出世,其言無不驗者。
聖君到了名山室,卻獲知龍樹法師己棲身永福之赤錫東坑白雲寺,急趕往白雲寺拜龍樹法師為師,剃度出家,取名圓覺,成為亦道亦佛之鄉野道人。從此,日夜學經典、練法術。
五年後,慈觀刀、拳、劍、棒樣樣精通。拳擊石裂,踩地山崩,劍擋刀箭,筷夾飛刃,騰空飛越,趾踵入石,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同時,他還學了道家經典,修性行善,降魔伏妖,消災滅禍,還精通草藥病,以解救眾生,濟世利民。尤是龍樹法師傳授五雷天心法,並送七星劍一把後,更是神通廣大,法力無邊。
聖君脫俗入道,拜師學法,精通武藝,兼備醫術。“我這一身功夫若不用於造福為民,一切為空”他想。一日,他跟龍樹法師告辭:“師父,我要雲遊四方,實踐您教我的神功,以救百姓之苦,彰顯法威!望師父恩準。”龍樹法師見聖君行意決,就準於辭行。
這年七月,聖君由永福去仙遊,路過永福仙遊交接地界,途中必經一條十裏長的羊腸小道古寨嶺。這古寨嶺不但山勢險峻、高聳入雲,而且地處偏僻、林密草茂,經常有野獸出沒,行旅極為艱難。
時值盛夏,張聖君和所有的行人一樣,一大早就乘天氣涼爽趕路,晌午走到古寨嶺。這時,不少行人背負肩挑,已是氣喘籲籲,一些年老體弱的行人已出現中暑預兆,可又不能歇息,如不趕路,這前不著村後不挨店,晚上誰也不敢獨自露宿這山頭,隻得強撐著趕路,許多行人都感歎:“這路太難走了!”聖君目睹此景,心想該為民眾修一修這條路了,於是他獨自露宿在古寨嶺上。
是夜,張聖君行施法術,先是將羊腸小徑拓寬,而後鋪砌上石塊,一夜之間,一條三千四百多級台階的石板路竟鋪就而成了。聖君還擔心如遇雨天,石階太陡行人容易滑倒,又用鐵爪在每個台階上扒出紋痕。
翌日清晨,匆匆忙忙趕路的行人來到古寨嶺,隻見昔日崎嶇難行的黃土小徑,竟變成了石頭鋪砌的台階,又驚又喜,奔走相告。永仙兩地老百姓認為隻有神仙才有這本領,於是神仙鋪路的故事便傳開了。
聖君這小試牛刀,便法力盡顯,他倍感欣慰。從今以後,張聖君便是行善積德,善濟眾生。
可聖君雖有了廣大神力,但終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俗話說:柴刀須鋒利,不誤砍柴功。忽有一天,聖君記起龍樹法師曾在他脫俗時秘授機宜:在你十八歲那年八月十六日午時,你可同蕭法明、連宗羌兩人結義成兄弟一同往福州閩江口有個叫羊角洲的地方等待,屆時有一仙槎停泊江中,你三人可乘槎往江西閭山問道。
這閭山道為何方神聖?原來江西南昌地方流傳有一個叫淨明忠孝道,其是道家的一個支派,其道法出自東晉道士許遜,人稱許真君,隋唐興盛,即尊奉許遜為祖師,淨明忠孝道科法為:
道高三山龍虎伏,隻拜上天是三清。德重五嶽鬼神欽,人間最貴是帝王。
符驅天下無道鬼,天下鬼神皆欽仰。法治山川不正神,惟有閭山作主張。
宗旨是:忠孝廉慎、調養心性;內煉修養為本,外以行符水煉為用。以道教科法及佛教瑜伽宗兼具秘法。學得閭山法,釋道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