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星期之後,駝背大叔的大兒子學東,才開著拖拉機,帶著一家人,回來看望父親及繼母。
學東是前兩天才知道父親又找了個女人。父親娶女人,從不與兒子商量,兒子也從不去幹涉、過問父親娶親的事情。尤其是現在兒子都不在父親身邊,他們更希望家裏有個女人陪著父親,照顧父親。至於父親找什麼樣的女人,做兒子的也不想多管,隻要父親自己願意,什麼女人都是過日子。
學東他們回到家裏,見過繼母,叫了一聲嬸子,就坐下來拉家常。學東和媳婦見繼母人還比較和善,身上穿著也還整齊、幹淨,摸樣也不錯,就為父親暗暗高興起來。
駝背大叔不善言辭,與兒子、媳婦說了一會兒話,就動身去給兒子他們一家做飯。女人也跟了進去,兩人一個洗刷,一個檢菜,四隻手都在忙著。
學東出去,在村裏轉了一圈,回來,見媳婦正在陪著五歲的小孩玩,他便步入廚房,想跟繼母說幾句話,對她多了解一點,看到父親佝僂著身子正在和繼母兩人忙碌的樣子,又退了出來。他邊走邊想,母親去世那麼多年了,父親又當爹又當媽地支撐這個家。婚結了幾次,娶進來的兩個女人,不是走了就是死了,不僅沒有給他減輕一點負擔,反而經受著一次次的打擊,想想心裏就有些辛酸,他想,要是母親現在還在多好。
駝背大叔的妻子、學東的母親,是一個受過封建思想熏陶的女子,小時候纏過足,家裏也有些錢,雖然沒有進過學堂門,但識禮儀,明事理。她嫁給駝背大叔的時候隻有十九歲,比丈夫小四歲,第二年就生下了長子學東。駝背大叔那時身強體壯,有使不完的力氣。一個勤勞肯幹,一個精打細算,夫妻倆和和睦睦,當時,家裏雖然不怎麼富裕,但小日子過得也還殷實。
駝背大叔小名叫才根,新婚取字叫生興,姓劉,在家族中排行第二,所以村裏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尊稱他為大叔。這個村莊三十多戶人家,除了幾戶當上門女婿的倒插家庭,其他都是姓劉,而且是一個祖宗傳下來的。據劉氏家譜記載,他們的老祖宗原是一名朝廷命官,因官場鬥爭,被人陷害而革職為民,便攜家眷千裏輾轉來到這個地方。這裏原來有座廟,相傳也是一個朝廷命官所建,這命官不知道因為什麼壞了事,被朝廷派兵追殺,倉皇逃遁於此,削發為僧,從此就在這裏建廟隱居下來,了結殘生。駝背大叔的老祖宗到來時,這個廟的香火已經延續有上百年了。滄海桑田,物換人去。到駝背大叔這一代人出世,劉氏已經分成三大家族,七十多戶人家,達到村裏鼎盛時期。後來由於戰爭和災荒等原因,漸漸衰落下來,三大家族,隻有駝背大叔這個家族還有二十餘戶人家,劉理元的家族僅剩四戶。
這裏什麼時候開始取名叫北山,無法考證。但北山這個名字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是功不可抹的。“老同誌”劉理元說,民國十六年和民國十七年這兩年,毛主席曾經三次路過這裏,並在老鄉家吃過飯,這話不可全信,然而,中國革命低潮時期,中國工農紅軍有一支團級建製的隊伍曾兩次從前線退到這裏休整,倒是事實。北山在地形上和地理位置上是兵家必爭之地,它橫跨兩府三縣,群山環抱,山高路險,易出難進。全國解放前夕,解放軍和國民黨地方武裝殘餘勢力就在這裏打過一仗,駝背大叔參加了解放軍的擔架隊,還立過功。所以,全國一解放,駝背大叔就成了地方土改工作組的基層幹部,由於沒有文化,加上人太本分,與他一起參加土改工作的其他幹部有的後來成了國家幹部,他卻依然在家種地,先當互助組長,再當初級社主任,最後才當上村裏的生產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