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外語教育研究(二)(1 / 3)

本科生就業前後英語能力的需求差異研究

鍾一 徐育年

一、引言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2005)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要加強聽說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在今後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麵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2000年《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版)附錄中也有相似觀點:“我國每年僅需要少量外語與文學、外語與語言學相結合的專業人才以從事外國文學和語言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則是外語與其他有關學科——如外交、經貿、法律、新聞等——結合的複合型人才,培養這種複合型的語言專業人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外語專業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時代的需求。”隨著當今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對外交流合作的加強,英語作為世界主要通用語言之一,在商貿、科技、文藝、互聯網等方麵發揮的作用日益廣泛,因而對本科人才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殊用途英語主張課程教學應建立在學習者需求的基礎上,其最顯著的特征即為需求分析。全麵的需求分析是目前前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和目標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的有機結合,前者以學習者為中心,包括分析學習者目前的外語水平、專業知識、學習動機和要求等;後者以目標情景為核心,包括分析學習者未來工作環境的要求,以及學習者自身對待這種需求所持的態度。Hutchinson & Waters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目標需求(target needs)和學習需求(learning needs)這兩個概念。目標需求指學習者為在目標場合順利完成規定任務必須掌握的語言知識與技能;學習需求指學習者為了達成此目的需要進行的一切活動。目標需求可進一步細分為必需知識(necessities)、欠缺知識(lacks)和期望知識(wants)。所謂必需知識,即是學習者為有效完成將來工作所需掌握的知識。欠缺知識即為學習者目前水平與目標水平間的差距。期望知識即為學習者麵對特定情境而想要學習的部分。需求分析的關鍵是找出學習者現有語言能力與期望達到程度之間的距離,以使資源和精力能集中在最需重視的方麵,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形成決定和改進教學。

一般認為,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實現高速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市場需求反應迅速的教育體係。美國高校采取的市場式教學管理模式具“兼容並包”的多元特色,集高度自治性、開放性及強大市場競爭力於一體。“大學出售教學服務,學生購買;出售科研服務,政府和企業購買”一語道出了其極為濃鬱的市場導向色彩。事實證明,市場式教學管理模式靈活多樣,以需帶供,與市場需求同步能力強,無論是對高校、學生還是企業的發展均有裨益。

轉觀國內,一方麵高校擴招,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就業現狀令人堪憂;另一方麵,某些職位出現“眾人競崗,無人勝任”或是“平庸者眾,能者稀缺”的尷尬局麵。有些專業的重點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還不如職業技術學校同專業培養出來的專科生。總的來說,低端勞動力大量飽和,複合型人才短缺。

高校英語教學研究與改革熱潮已持續多年,眾多“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導向”等研究論文中提出的改良方案與意見也層出不窮,如“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寬基礎,活模塊”的英語教學模式,“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綜合英語課程設置,以係統性的就業教育引導擇業、以專業化的就業指導促進就業等,但投入產出收效不甚明顯,所得成果顯然未能達到預期目標。究其原因,其一是傳統的教改調研均由教師或專家開展,著重點與學生切實需求難免有出入;再如學生反饋信息時,由於心理、觀念上的距離,為獲取真實想法、數據等工作帶來難度。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創新性地從學生視野出發,以平等的身份、真實的觀點開展課題研究,了解當代高校英語教學的現狀,並通過借鑒分析國內外相關研究和本科生就業形勢,在國內實時調研的資料支持下,全麵分析校企、學生的需求,思考應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自身競爭力,緩解供需矛盾,實現互利共贏。

二、調研設計及結果分析

本次研究擬回答以下問題:1.高校學生的英語學習目標需求能否在校得到滿足?2.本科生英語綜合能力現狀是否與教師反映情況相同?3.用人單位對員工英語綜合能力的需求與高校注重的培養方向有何差異?4.本科生就業前後自身的英語能力目標需求有何變化?

內容簡介:本次調研時間為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對象為全國部分“211”、“985”重點高校本科生及用人單位代表。通過教師、學生、用人單位、員工調查問卷與學生能力測驗卷及走訪部分對象等方式,初步掌握了教師英語教學、學生英語學習、用人單位及其員工的大體情況並考察了樣本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水平。

回收情況:各調查問卷“發放份數、回收份數、有效份數”分別為教師問卷18、17、15,學生問卷276、258、252,用人單位卷15、12、11,員工問卷60、57、55,能力測試卷98、93、82。

數據統計:利用MS Excel、SPSS13.0等工具對收集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由於設計問卷時考慮了後期的量化處理,保證了數據操作的效率和可比性;音頻材料、調查問卷、測試卷等所有資料均統一保存。錄音語料時長總計約80分鍾。

(一)教師問卷

15位任教於八所重點高校的教師回饋了問卷信息,其中男女比例為8∶7,學曆分布從本科到博士不等,授課學生包括非外語專業、外語專業和兩者兼有。

數據表明,僅有三分之一教師認為當前高校英語課程設置符合學生需求。從學生學習總體情況看,僅6.7%的教師反映學生課堂活躍性較低,13.3%認為學生學習外語不太努力,可知教師對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是滿意的。教師認為學生在校最希望獲得外語技能的先後順序為口語、聽力、閱讀、翻譯、寫作,而最為薄弱的技能由高至低為寫作、翻譯、聽力、口語、閱讀。兩者對比來看竟似成反比關係——學生最不重視的能力恰是自身掌握最為薄弱的。從展示外語能力的有效度看,口語無疑是最直接、迅速的,而寫作過程慢、耗時久,學生顯然更為偏愛立竿見影的能力提高。實際上,寫作是外語綜合能力的體現,需要長期積累、反複練習方有成效,再加上學生學習傾向的不良影響,導致上述情況的出現。

針對當前學生的外語水平現狀,教師認為學生應明確自我與社會需求,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增加真實語料輸入;運用所學知識開拓思維,更多地參與實踐交流、鍛煉能力。同時,教師認為提升教學水平的方法有:跟進教學最新動態,采用創新教學方法;參與業務進修,同行間交流教學技能方法;充分利用資源,根據不同專業和教學側重點選用不同教材;課堂多互動溝通,調動英語學習興趣;加強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如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能力等,使學生適應社會需要。

(二)學生問卷

學生有效問卷包括216份非英語專業和36份英語專業問卷,男女生比例分別為1.2∶1和1∶11,涉及文、理科80餘個不同專業。問卷包括結構化與開放式問題,分別適用於定量分析與定性研究。本次問卷設計、數據分析均參照了科學科研方法與步驟,保證調查結論的有效性。

英語學習傾向作為長期目標,與學習態度一起維持著個體的英語學習動機。由統計結果可知,48.1%非英語專業學生以“應付考試”為英語學習的主要動機;在經常進行的英語活動中,有56.0%學生選擇做題,另有54.2%選擇朗讀英文及背誦單詞,應試傾向較為明顯。聯係抽樣學生中大學英語四、六級的通過情況,比率已分別達70.4%和36.6%。當前,眾多高校采取英語四級證書與畢業證掛鉤的規定,而絕大多數企業在招聘時也明確表示隻考慮通過英語四級或六級的本科生,這些要求對本科人才的英語學習動機無疑有著較大影響。

由於英語統考,學生對英語教學有不同程度的需求。若無法得到滿足,不僅會給教學開展帶來難度,同時還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英語課堂上,有75.9%學生反映教師較少關注學生的興趣與需求;教學內容方麵,38.6%學生認為過難或過於容易,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下學生英語素質水平參差不齊,英語課程教授內容難免與學生實際所需脫軌的現象。同樣,這解釋了為何有81%學生認為大學英語課程對個人英語水平的提高“沒有幫助”或“幫助不大”。需要指出的是,35.6%學生上英語課時仍能較好地集中注意力,僅有12.1%本科生選擇做與英語學習無關的事。此外,在考慮影響英語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時,選擇“個人努力”和“學習動機”的學生分別占40.7%和33.8%,另有74.6%本科生認為英語對個人今後發展作用較大。從中不難看出,本科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仍占主導地位,如何科學正確地引導這股力量,使其為英語技能的培養提高服務才是需要著力之處。

閱讀是本科生普遍認為課堂上得到最多提高的技能,聽力、口語、寫作、翻譯的支持率分別為22.2%、16.7%、6.9%、6.5%;而英語課堂期許技能方麵,多達91.2%學生選擇“用英文表達溝通的能力”,這同樣暴露出了課堂英語教學中,相當一部分技能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或強化,師生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平台,雙方各自安於單純的教與學角色。

眾所周知,公共英語課程對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數據顯示,81.5%本科生每周安排的英語課程學習時間不超過4個學時,此外82.9%學生每天用於英語學習的時間不超過兩個小時。在經常進行的英語活動中,超過九成的學生選擇欣賞影視作品或流行音樂;另一方麵,近半數學生聲稱有查閱英文文獻的需要,卻往往得不到滿足。對比之下,教學“供不應求”的現象十分突出。

轉觀英語專業學生,在隨機抽樣的情況下,男女比例為1:11,性別失衡問題仍然十分明顯。隨著英語在國內各行業、領域的廣泛運用與發展,準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時不應拘泥於思維定勢,而應綜合考慮個人的興趣與專長,與未來職業要求構成有利銜接。課堂方麵,在學生興趣需求關注程度、課堂興趣、課堂參與、課程難易等題中,均比非英語專業學生有更好的表現。聽力是英語專業學生認為在課堂上提高最多的技能,但數據同樣表明寫作、翻譯是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應加強重視的課程。

走訪中有學生表示學生群體應了解市場供需現狀,認清個人優劣勢與興趣,提前構思個人職業規劃,尋求實踐鍛煉機會,拓展職業技能、積累工作經驗,做到有的放矢,為就業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