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要性小康24(1 / 2)

24###第四章第四節單身女人,性愛有方

說到單身女性這個話題,最有趣味的莫過於性了。一個女人,三十好幾了,長得又好看,既沒有結婚,又沒有談對象,那麼她那方麵怎麼解決?我,是不是可以,那啥?

女性單著也能活下來,而且還活出滋味和質量來,這是可能的。我相信,就有人適合那種殘缺的美。在現實生活中,我也看到有的女人是單身,自己帶孩子,過得好極了。要錢有錢,要關係有關係。物質上豐富極了,精神上雖然遠遠不及我這麼高深、這麼有品味、這麼上層次、這麼有終極意義,但是人家經常看話劇,參加各種沙龍,出席各種上層社會的活動。在旁人看起來,我的生活質量遠不及她,我的高深隻是可憐的一廂情願的清高。現代社會就是這個樣子,支撐女人過單身生活的已不是超人的智慧、傑出的才能、堅強的意誌了。單身這個事情,平凡了。

你問我可佩服這些單身女性?我說不。你問我這可算是文明的進步?我說不。在我看來單身不關進步什麼事,也不關退步什麼事。那到底它關什麼事呢?坐看雲起,自然而然。你說它是某個具體的人做了多麼大的貢獻,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那是假話。我看是單身的外在條件到了,輿論氛圍到了,環境寬鬆了。米,到處買得到;衣服,有得穿;喝水,不用老遠去挑;黃瓜,不用挖地澆糞自己種……如果這些條件都具備,單身女性自主生活是完全有可能的。唯一有點障礙的是軟件上,是文化上的。

什麼叫軟件上、文化上的?就是一個輿論壓力的問題,一個世俗的問題。輿論就是新朋舊友,世俗就是父母家族。傳統上,根本上不用討論分析,就跟人要吃飯一樣,誰都清楚,哪個人都有一個婚姻的問題。人離開了婚姻,這一輩子那是特例,那是不完整的。婚姻這事大,哪家父母生兒育女都指望他(她)好,指望他(她)將來有一個好婚姻、好家庭、好歸宿。更希望他(她)有花有果,代代相傳。如果有殘疾,或者命不好,或者家裏實在窮,或者遭遇變故,生了兒子沒有娶上親,那是沒有辦法,無力回天的事情。如果能夠娶親而不娶,能夠嫁人而不嫁,那是瘋了。那是不明事理,那個將來都是不好的。

什麼叫潛意識?這就是一種潛意識。什麼叫讖語?這就叫讖語。什麼叫民族心理定勢?什麼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什麼叫生生不息?就是這個思路。

道破了就不靈。實實在在講,這個東西就是柴米油鹽。養兒幹什麼?就是防老。講再多的理,都是空的。現在事情變了,防老不用養兒,所以無兒也無所謂。再說了,養兒養女,對單身男人是問題,對單身女人根本不是問題。自己有肚子,不用求人。男人就不同,要“俘獲”一個肚子才成。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對於一個在這方麵沒有辦法的男人,要“俘獲”一個肚子,那真是比登天都難。對女人來講,我看要容易得多。一個男孩子,除非特別帥,否則扔在哪兒也沒人搭理;而女孩子不同,隻要長得不是特別難看,到哪裏都是嗡的一下,圍上來一堆。女孩子的難處是在選擇上、拒絕上,總是挑三揀四,搞不清哪個更好;男孩子的難處在於沒得選擇,饑腸轆轆,蠢蠢難動。

所以單身女人的生活根本不是問題,生育也不是問題。早先我還不是“性學家”的時候,就有一個女人問我:“我想找某男人生個孩子,因為我愛他,你覺得他會答應嗎?”我還以為她愛的是我,心中一陣竊喜,結果卻不是,僅僅是向我做技術谘詢。我說:“那有什麼問題,你找他種上種子就成了。”她又問:“那你說,我要跟他上床,他會不會同意?”我看了她幾眼,頗有幾分姿色,便很肯定地說:“一點問題都沒有。女追男,隔層紙嘛。”結果,很快,那女人懷了孕,回東北老家去了。走前跟我講,等我兒子到十八歲,我再來找他,送他一個驚喜。我靠,這女人,真幹脆。

我當時就開悟了,這裏有一條大路啊。

生育都不是問題,性的問題就更不存在了。為什麼?世人都局限在顛倒妄想當中,不了解世事真相,了解了就豁然開朗,就自在了。舉個例子,從男女比例上來看,中國女人就比周邊國家的女人都有福。周邊許多國家都是男少女多,唯有中國男多女少。俄羅斯的男女比例是是4∶6,越南男女比例是4∶7,印度是5∶7。所以這些國家的部分女人終生都不知道男人什麼味。像俄羅斯,多冷的天女人都穿裙子,露著腿。你說這是習俗,那習俗的成因呢?這不是求偶炫耀,這實際上是殘酷的求偶決鬥,代價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