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節 哈克口利·費恩曆險記(1 / 2)

馬克·吐溫(1835~1910)的出現在美國文學史上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美國文學在這位密西西比河哺育成長的偉大作家的作品裏,從內容到形式都獲得了自己的個性。馬克·吐溫善於直接表現自己經曆過的現實,以傳達個人的人生經驗。幽默以及從幽默發展來的諷刺是馬克·吐溫創作的最大藝術特色。

【著作導讀】

南北戰爭前,在美國西部一個聖彼得堡鎮,有個少年叫哈克貝利·費恩。

他父親是個酒鬼,已經失蹤一年多。道格拉斯寡婦收他為養子。寡婦的姐姐華森小姐是位老姑娘。她倆對哈克管教很嚴,但哈克討厭“規矩和體麵”,喜歡與好朋友湯姆一起玩“強盜遊戲”。

哈克的父親突然返回。他找到哈克,用一隻小船把哈克帶到一個僻遠的樹林子,住在一座破舊的小屋裏,靠捉魚打獵為主。父親經常用獵物上碼頭換酒,回來後喝個酩酊大醉,然後大發酒瘋,毒打哈克。哈克忍受不了這種生活,趁父親一次去鎮上賣木頭的機會,駕著一隻小劃子逃跑了。

哈克躲藏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一天夜裏,他在島上發現華森小姐的黑奴吉姆。吉姆是因為華森小姐要把他轉賣出去,才逃出來的。於是,他倆結伴在島上生活。一天,哈克男扮女裝出去打聽消息,得知外麵懸賞捉拿吉姆,有些人正要上這個島來搜尋。他倆連夜離開小島,乘木筏沿河逃亡。

每天夜間漂流,白天躲在岸邊的樹林裏。他們打算漂流到伊利諾州盡頭的卡羅鎮,從那裏搭船前往那些不買賣黑奴的“自由州”去。

一天夜裏下大霧,不能乘木筏。當哈克劃了小劃子去拴木筏時,一股急流把木筏和小劃子衝散了。在白茫茫的大霧中,吉姆拚命地喊呀,叫呀,尋找哈克。木筏東衝西撞,吉姆受了不少罪,差點淹死。直到霧散後,他倆才又相遇。吉姆見哈克平安無事,高興得流下了眼淚。而哈克這時還拿吉姆開玩笑,說吉姆方才是在夢中,攪得吉姆昏頭昏腦。但哈克很快意識到自己這樣做對不起吉姆,鼓足了勇氣,向這個黑人“低頭認罪”。

第二天夜裏,他們漂到了一個大河灣裏,以為到達卡羅鎮了。吉姆想到自己馬上就要獲得自由了,高興得渾身發抖。他說到了自由州,頭一樁要幹的事就是拚命攢錢,攢夠了就到華森小姐老家附近的那個莊子去把他的老婆贖回來;隨後他們夫妻倆就可以一起幹活,再把兩個孩子也贖回來。這時,哈克的心不能平靜,感到自己幫助一個黑奴從合法主人那兒逃跑,事情有多麼嚴重。於是,他劃開小劃子,準備上岸去告發。途中恰好遇上一條前來追捕逃奴的小船,哈克突然間失去了告發吉姆的勇氣,反而巧妙地掩護吉姆,打發走了那條小船。後來經過打聽,這裏根本不是什麼卡羅鎮。他們隻得繼續往下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