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眾人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正是因為林聰是寧德縣人,故而才知道銀礦條件的惡劣,因此才有了那道上疏。
雖然李雲天並不知道寧德縣銀礦每年要產銀的具體數量,但他知道正統年的福建銀礦的產銀量要比永樂年多一半出來,以大明的采礦和冶煉技術而言很難達到這一目標,因此礦工的生存環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閩浙的這次礦工暴亂的導火索並不是礦工生活環境惡劣,而是地方衙門要把民間私自盜采的礦山收歸官有,故而引發了這起暴亂。
但礦工生存環境惡劣無疑是這次暴亂的助燃劑,由於不滿生存現狀故而閩浙一帶的礦工紛紛加入了暴亂的隊伍中,使得福建三司和浙江三司疲於應對,不得不向朝廷求助。
對於閩浙的礦工、佃農的暴亂,正統帝是大為震怒,責令軍閣前去平叛,務必盡快平息閩浙地區的亂局。
與此同時,正統帝讓禮部左侍郎於謙去閩浙徹查暴亂的詳情,看看地方衙門有沒有存在瀆職失職。
軍閣不敢怠慢,立刻商議調兵圍剿這兩起暴亂的事宜,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
於謙更是第二天就動身離開了京城,乘船沿運河順流直下,風風火火地趕往了閩浙。
臨行前,李雲天設宴給於謙送行,囑咐他此行要萬分小心,畢竟此次閩浙的暴亂聲勢浩大,萬一出什麼亂子的話於謙可就有生命之憂了。
值得一提的是,於謙並不是一個人去的閩浙,與他通行的還有內廷的宦官曹吉祥,曹吉祥是王振的門人,擔任此次剿滅閩浙礦工、佃農暴亂官軍的監軍。
明朝用太監來監軍始自永樂皇帝,其目的自然是製衡朝中的勳貴,洪熙帝和宣德帝又把鎮守各軍事重地的宦官由鎮守中官提升為鎮守太監,莫不是為了掌控那些戰功赫赫的勳貴。
例如麓川戰事,自正統初年開始麓川就爆發叛亂,大明為之數次征剿,耗費了大量的錢帑,其中擔任監軍的人既有文官也有宦官,曹吉祥就去過麓川當監軍。
需要指出的是,明朝擔任監軍的人並不全是宦官,還有文官,主要是禦史或者六部堂官,以此來製約武將。
講武堂下屬驍武軍和水師比較幸運,出戰的時候朝廷還從沒有派過監軍,除了宣德帝和正統帝對李雲天信賴有加,皆把講武堂一係的軍隊當做嫡係的禁軍看待外,還與講武堂特殊的軍製,以及講武堂一係軍隊所參與戰事的特殊性質有關。
自從驍武軍成立以來,所參加的戰事莫不是事關大明安危的大戰,當時大明已經處於軍事上的劣勢,無論是宣德帝還是正統帝哪裏還有心情給驍武軍派監軍。
而且,驍武軍實行嚴格的晉升製度,與衛所軍的世襲製度截然不同,這也意味著驍武軍和水師的將領很難把持軍隊。
綜合多種原因,宣德帝沒有向驍武軍和水師派遣過監軍,張氏太皇太後也沒有這樣做,使得講武堂一係的軍隊處於一種超然的地位。
當然了,驍武軍和水師的這種超然的地位是李雲天辛苦經營的結果,他很清楚隻有讓皇帝放心才能減少那些不必要的製約,阻止內廷把手伸進講武堂一係的軍隊中。
李雲天現在沒有心思和精力放在閩浙的礦工、佃戶暴亂上,他正忙著如何把朝鮮國的事宜,哪裏有工夫理會別的事情,與朝鮮國相比閩浙的暴亂隻能算是小事一樁。
不過,京城裏的局勢風雲變幻,一點兒都不讓李雲天省心,隨著林聰接連在朝會上彈劾金英和單增,內廷和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再度被激發,王振為了反擊文官集團而發動了攻勢。
或者說,王振為了奠定他在司禮監以及內廷的地位,同時也是為了威懾咄咄逼人的文官集團,不得不出手教訓一下文官集團,讓他們知道奉皇命辦差的內廷可不是好招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