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大明政局的穩定,張氏太皇太後下懿旨把西征軍在西域大敗的消息壓了下來,並且按照李雲天的提議,以入京操練為由從京畿都督府、山北軍區和遼東軍區的軍戶中征集二十萬青壯子弟入伍。
這樣一來就避免在社會上引發恐慌的情緒,否則一旦朝廷大張旗鼓地募兵勢必造成百姓們的慌亂。
從李雲天的角度來看,他自然迫不及待地想要趕赴關西的青龍城,盡快對西域戰局做出應對。
可李雲天現在身為大明堂堂的忠武王,一言一行都受到了外界的關注,自然不能無緣無故地在京城消失。
因此,兩日後的大朝上,李雲天以巡察小琉球島和瓊州島軍民安置事宜為由奏請正統帝,準備南下小琉球島和瓊州島。
正統帝自然禦準了李雲天的奏請並且冊封李雲天為“禦使”,代天子巡視地方,五品以下官員可先斬後奏,三品以下官員可先罷其官職,權力之盛乃大明立國後絕無僅有之事。
尤為重要的是,在正統帝任命李雲天為“禦使”的聖旨中並沒有明確李雲天行使職權的地域,換句話來說李雲天可以在大明疆域內行使“禦使”的職權。
李雲天事先並不知道正統帝要封自己為“禦使”一事,看來這是張氏太皇太後的意思,雖然李雲天貴為大明的王爺但在地方上卻沒有行政權力,給李雲天“禦使”一職就能使得李雲天名正言順地統領西南諸省抗擊帖木兒帝國和北元聯軍。
為了穩定京城和朝廷的局勢,像前幾個月一樣,朝會上宣讀了一份西征軍的“大捷”軍報,說宋海已經率軍西進,準備攻打帖木兒帝國的河中地區。
這使得李雲天和楊士奇、張輔等人感到頗為諷刺但又無可奈何,畢竟西征軍在西域一帆風順是朝廷的共識,不能忽然之間就中止了西征軍的捷報。
外人想不到的是,這些杜撰出來的捷報出自講武堂年輕的參謀武官之手,李雲天給他們布置了推演宋海順利進攻帖木兒帝國進程的功課,於是這些年輕的參謀武官就結合西征軍與帖木兒帝國之間兵力和地方勢力等因素,推演出了一套宋海進攻帖木兒帝國的完善方案。
李雲天對這套推演的方案非常滿意,說實話如果宋海按照這個方案去進軍的話將給帖木兒帝國造成很大麻煩,至少不會參拜。
雖然帖木兒帝國疆域遼闊,但與大明不同的是它的內部存在不少大大小小的國家,有的是原先就依附帖木兒帝國的,有的是被帖木兒帝國所征服的,如果能善加利用的話會是西征軍的一大助力。
可惜的是,宋海先前對帖木兒帝國一無所知,對李雲天派人送給他的那些好不容易才搞到手的帖木兒帝國的情報根本就沒有引發重視,確切的說是宋海也不會像李雲天那樣去聯合那些小國去圍攻帖木兒帝國,堂堂的大明帝國豈會需要向那些小國求助?
由於此次西域之行路途遙遠而且戰局複雜,因此李雲天預計至少也要兩年後才能回京,故而有很多事情都要提前安排,另外也要好好跟老婆們溫存一下,天知道下一次見麵是什麼時候。
為了能保證講武堂的正常運轉,李雲天特意將雷婷留了下來,有雷婷來處理講武堂的日常事務不僅他放心而且也能服眾,畢竟雷婷跟著李雲天南征北戰十餘年在驍武軍中積累了赫赫威望。
這也是雷婷第一次與李雲天在征戰中分開,雖然雷婷心中十分不舍但她知道李雲天這是為她好,此次西域之行可謂危機重重李雲天不想讓她身臨險境,另外講武堂也需要人來坐鎮主持大局,以便李雲天能安心在西域作戰。
畢竟西域形勢複雜再加上路途崎嶇,與大明內陸地區不同,總不能把講武堂的公文送到西域,萬一路上出點兒差錯的話那後果可就不堪設想,講武堂的機密可就都要泄露了,因此這次雷婷必須要代替李雲天執掌講武堂,處理那些彙聚到講武堂的各地公文。
況且,除了與李雲天朝夕相處並且從講武堂建立起就協助李雲天處理講武堂事務的雷婷外,別人還真的掌控不了講武堂,雷婷處理問題的思路最接近李雲天。
六月下旬,太原城。
十幾匹快馬從遠處的大路上疾馳而來,使得沿途的行人紛紛驚慌地向兩旁閃避,然後衝著馬背上身穿衛所軍服飾的騎士怒目而視。
抵達城門後,領頭的騎士身穿百戶官服,一拉馬的韁繩停了下來,身後的騎士隨即齊刷刷停了下來,動作整齊劃一,一點也不拖泥帶水,看得懶洋洋的在城門處值守的士卒一愣,這夥騎兵雖然人少但是散發出來的氣勢卻很強。
“這位大人,不知道如何稱呼?來太原城何事?”城門官正躲在陰涼的地方喝著茶,見這些騎士氣勢不凡,而且又都帶著刀和弓弩等武器,連忙放下手裏的茶杯迎了上去,滿臉堆笑地向騎士中那個領頭的百戶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