鵷雛又被稱之為黃鳳。
鸑鷟,民間傳說中的五鳳之一,身為黑色或紫色,鸑鷟象征著較為堅貞不屈的品質。鸑鷟象征著較為堅貞不群的品質。據說鸑鷟是恩愛的生物,配偶去世後會為之哭泣至死。古時,由於鸑鷟多被認為是一種瑞鳥。鸑”“鷟”二字有時也會被分開使用,但仍表示鳳屬神鳥,如“鳳鷟”“鸞鷟鵷鸑”,仍多象征明臣賢士。
鵷雛,也稱宛雛。在古代傳說中,鵷雛是和鳳凰、鸞鳥同類的鳥。鵷雛這種鳥從南海起飛,往北海飛去,沿途不是梧桐樹不棲止,不是練食不吃,不是醴泉不飲。練食,是竹子的果實。醴泉,是指甘美的甜水。
禺山再向東五百八十裏的地方,叫南禺山。山中蘊藏著豐富的黃金和美玉,山下有很多水溪。山中有很多洞穴,水從洞穴中流入,又重新流出去。夏季,水從洞穴中往外流,入季則停止了。佐水發源於這座山,向東南流去,注入海中,此山產鳳凰和鵷雛。
鵕鸃即鵔鸃,漢族傳說中的鳥類,傳說鵔鸃能吐人言,見者大不祥也。有人說是玄鳥或金烏,還有人說“鸑鷟”亦稱“鵔鸃”。
鷫鷞亦作“鷫鸘”,神話傳說中的西方神鳥。“鷫,鷫鷞也。五方神鳥也。東方發明,南方焦明,西方鷫鷞,北方幽昌,中央鳳皇。”鷫鸘的顏色是白色。
翳鳥,神話中一種有五彩羽毛的鳥,古籍中的一種鳥類,有五彩羽毛,翅膀展開可以遮蓋方圓五裏左右。其眼睛據說可以作為古代珠寶,名曰:翳珀。翳鳥:鳥,五采之鳥,飛蔽一鄉。北海之內,有蛇山者,蛇水出焉,東入於海。有五采之鳥,飛蔽一鄉,名曰翳鳥。
翳鳥(五彩神鳥。相傳飛行時其翼可蔽一鄉)。翳珀,程油綠色,與陽光下可變為褐色,作為定情信物。
大鵬,名迦樓羅,是神話傳說中記載的一種巨型神鳥,在在佛教中則位列於天龍八部之一。專食龍族,在華夏民間傳統信仰中被稱為大鵬金翅鳥。
一般來說,迦樓羅以人麵鳥身、鳥麵人身或全鳥身形像出現。類似於火鳳凰。其身肚臍以上如天王形,隻有嘴如鷹喙,綠色,麵呈忿怒形,露牙齒。肚臍以下是鷹的形象。頭戴尖頂寶冠,雙發披肩,身披瓔珞天衣,手戴環釧,通身金色。身後兩翅紅色,向外展開,其尾下垂,散開。
“迦樓羅”是一種大鳥,翅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個大瘤,是如意珠,此鳥鳴聲悲苦,以龍為食。它每天要吃一條龍及五百條小龍。到它命終時,諸龍吐毒,無法再吃,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因為它一生以龍(大毒蛇)為食物,體內積蓄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自焚。
帝江,神話中的神鳥。西方的天山上,有一隻神鳥,形狀像個黃布口袋,紅得像一團紅火,六隻腳四隻翅膀,耳目口鼻都沒有,但卻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
鴻鵠,在神話傳說中,鴻鵠是白色的鳳凰。鴻是指大雁,而鵠則是天鵝。大雁和天鵝是近親,均是鳥綱,雁行目,鴨科,雁亞科。鴻鵠是古人對大雁、天鵝之類飛行極為高遠鳥類的通稱。
鳳凰是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與天地同壽,和龍同為華夏民族的圖騰。因為鳳和凰分別表示陽和陰,而陰陽生九子,在華夏五和九都具有極致、尊貴的意思,最常用作表示數量繁多的虛數。鳳凰在古籍中有眾多別名、類別,外觀習性也不盡相同。
孔雀,羽毛色彩華麗程度僅次於鵷雛,生性高傲。佛曾嚐與之交往,不得,乃怒,約之大戰於昆侖山下。孔雀凶猛,吞佛,佛艱難破其背而出,大怒,欲殺之。為眾人勸阻:孔雀乃鳳凰最愛,殺之恐鳳凰怒,後被佛封為佛母孔雀大明王。屬性為木,其身青藍色彩鮮亮,繼承鵷雛舞蹈的天賦。孔雀一舞草木複蘇,二舞百鳥相輔,三舞眾生為仆。
孔雀大明王,亦稱孔雀明王,漢譯有摩訶摩瑜利羅闍、佛母大孔雀明王等。此尊相傳為毗盧遮那佛或釋迦牟尼佛的等流身。密號為佛母金剛、護世金剛。在密教修法中,以孔雀明王為本尊而修者,稱為孔雀明王經法,又稱孔雀經法。為密教四大法之一。
孔雀明王,密教本尊之一。漢譯有摩訶摩瑜利羅闍、佛母大孔雀明王等名,簡稱孔雀明王。一般明王多現忿怒像,令普通人有難以親近之感。而此一明王則形象優雅、慈藹可親,而且以甚具詩意的孔雀為坐騎。據古籍所載,佛住世時,有一位比丘遭毒蛇所螫,不勝其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