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44(3 / 3)

(三)發展壯大特色經濟,增強支撐帶動作用。繼續突出重點、整合資源,強化項目支撐,提供資金保障,不斷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提升特色產品開發水平,努力實現特色經濟的突破性發展。堅持規模養殖與千家萬戶養殖相結合,整鄉整村養殖與專業小區養殖相結合,擴大肉牛、肉羊、奶牛三大產業帶和豬、雞、漁三大基地規模。實施良種工程,提高養殖水平和經濟效益。積極培育專業合作組織,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結成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體,提高組織化程度和生產經營水平。通過資金扶持、銀企合作、院企合作等方式,培育壯大重點龍頭企業。突出發展清真牛羊肉和乳製品精深加工,支持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建立產品研發體係,打造知名品牌,增強開拓市場的能力。加大水電能源開發力度,爭取省上盡快核準批複,開工建設吉明、福川、白馬浪等6座水電站,新增裝機5萬千瓦。充分利用電力資源豐富的優勢,依托工業園區,支持劉電、隴電、劉化等國有大型企業開發新型氯堿化工、精細化工產業,加快建設產業園。完善重點景區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實施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三期等重點項目,深度挖掘曆史文化內涵,促進旅遊與文化有效嫁接,提升旅遊文化品位。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合作,策劃包裝精品旅遊線路,積極開發特色旅遊產品,借助多種渠道加大宣傳推介和營銷力度,提高旅遊產業綜合效益。加快建設學和公司年產750萬頂哈智帽生產線和年產25萬件阿拉伯長袍生產線,提高民族服飾生產加工水平。積極鼓勵、引導、支持清真食品加工企業與國內知名企業通過貼牌經營等形式開展合作,提高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加快建設手工地毯產業園和出口基地,形成產業集群,推進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扶持培育能成、神韻等龍頭企業創辦磚雕產業園,提高產業集中度,力爭磚雕產值達到1.5億元。

(四)推動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抓好電力、冶煉、化工、鑄造、水泥、皮革、建材等重點行業和22戶重點企業的節能工作,實現降耗增效。實行嚴格的耗能定額和差別電價管理,促進企業加強節能改造和內部節能監管。支持企業爭取節能減排項目和資金,加快技術改造,淘汰落後產能,提高技術含量。實施中天公司化工節能技術改造、劉化集團脫硫等重點節能項目。嚴格實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製度。利用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有利機遇,爭取實施義順公司中藥材生長劑壯根靈產業化、華安公司低溫噴霧幹燥幹粉酪素膠產業化、和政縣菜籽油及蛋白飼料生產線、廣河縣7000噸清真牛羊肉深加工及冷凍保鮮生產線等高新技術和產業化項目。圍繞現代物流業發展,依托高速公路,建設臨夏市物流園區。積極爭取國家服務業引導資金,實施臨夏糧油物流市場、和政縣綜合商流中心等項目,提升商貿流通發展水平。啟動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爭取實施八盤峽鹽鍋峽水土保持治理、和政縣大南岔河流域生態保護等項目,繼續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和防護林建設。

(五)深化體製改革,不斷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全麵完成剩餘5戶企業改革任務。加快財政體製改革,在永靖縣、臨夏市全麵實行國庫集中支付,擴大其餘各縣試點範圍,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係建設,有序推進“鄉財縣管”財政體製改革。穩步推進科技、教育、醫療衛生和文化體製改革。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進一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推進集體林權製度改革。搞好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建立統籌協調推進改革的工作機製,確保改革平穩推進。

(六)以關注民生為根本,促進社會事血全麵發展。一是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實施和政縣職業學校、臨夏市抱罕中學初中校舍改造等項目,改善教育基礎條件。合理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推進九年製寄宿製學校建設。整合州直中專資源,建設臨夏州職業技術學校。二是加強衛生服務體係建設。建成和政、廣河、積石山等縣級醫院遷建和改擴建項目,開工建設州中醫院住院綜合樓,臨夏市、廣河縣、和政縣計生服務站,和政、積石山縣婦幼保健院,20個村衛生室,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項目。三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開工建設州彩陶博物館、臨夏市蝴蝶樓異地搬遷、2個鄉鎮文化站、300個“農家書屋”等項目,促進檔案事業持續發展。四是加強社會保障體係建設。開工建設州特殊教育學校、州兒童福利院、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中心,改善社會弱勢群體發展條件。加快城鎮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改善城鎮困難家庭住房困難。五是積極促進就業。扶持發展第三產業和中小企業,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完善就業援助製度,進一步加強對大中專畢業生、零就業家庭、就業困難人員的指導和服務,鼓勵支持各種形式的創業活動,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馬明傑馬文吉曹學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