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這時,一個軍兵來報:“啟稟劉大人,保定府五千援兵已到崇文門。”

劉天和眼前一亮:“快!傳我將令,命他們立刻趕往通州。”

第二天,又有幾千人馬抵達京城,劉天和把他們全部派到通州。

古北口失守之後,王汝孝也退到了通州。通州知府是個文官,他將守衛通州的指揮權交給了王汝孝。王汝孝不顧身上的傷痛,把全城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男子全部征調到通州運河。

一通炮過後,蒙古大軍發起了總攻,在通州運河邊,明蒙兩軍展開了血戰。

王汝孝親自督戰。阿拉坦汗連攻四次,都沒有成功。最後,他把所有弓箭手調到河岸邊,在弓箭的掩護下蒙古軍強渡運河。

然而,王汝孝早就在運河西岸堆滿了幹樹枝。蒙古軍剛上岸,王汝孝吩咐一聲:“點火!”

這些幹樹枝都是用油浸過的,沾火就著,運河岸邊頓時烈焰飛騰。蒙古軍見勢不好,又紛紛退到河中。

四天過去了,阿拉坦汗毫無進展。中午,他把長子辛愛黃叫到身邊。辛愛黃光著膀子,身上油黑發亮。

阿拉坦汗道:“黃兒,運河北有一條小白河,那裏守軍不多,我給你五千輕騎,你突破小白河之後,直插王汝孝的後背,給我狠狠地打!”

王汝孝總結上次兵敗的教訓,他雖然嚴防通州運河,可沒敢忽視通州運河的各個渡口。辛愛黃剛到小白河,對麵的明軍就發現了,明軍萬箭齊發。可辛愛黃太猛了,他左手持盾,右手持槍,一馬當先殺了過去。明軍一看敵將的個頭,就猜出是辛愛黃,一個個心驚膽寒。

辛愛黃殺到對岸,他把盾牌一扔,手中的烏金槍掄了起來,左邊一掃,明軍倒下一片;右邊一掃,明軍又倒下一片。

明軍往下一敗,辛愛黃這五千蒙古軍跟老虎一般躍上岸。

通州城外,王汝孝指揮明軍殊死抵抗,突然,背後有人大喝一聲:“王汝孝,拿命來!”

王汝孝回頭一看,原來是辛愛黃,他頓時驚慌失措。

前幾天,王汝孝被達雲恰刺了一槍,傷口尚未結痂。此時,王汝孝躲閃不及,“噗”這槍刺進了他的胸膛。王汝孝張了張嘴,瞪了瞪眼,死屍栽於馬下。

明軍的防線一下子就崩潰了,阿拉坦汗趁勢衝過運河,占領通州。

公元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陰曆八月二十一,阿拉坦汗兵困北京城。

皇宮裏都亂成粥了,群臣麵如土色。

一個大臣歎息:“一百年前,北虜也先就曾打到京城,今天阿拉坦又兵臨城下,這真是天朝之不幸也!”

另一個大臣也跟著搖頭:“誰說不是呢?”

還有人道:“都是張世達惹的禍,是他到草原上放火,驅趕那些跑過去的老百姓,這才激怒北虜阿拉坦,釀成今日之災。”

此人話音一落,立刻有人憤憤地說:“張世達本就該死,跑幾個老百姓有什麼了不起,他卻到豐州灘殺人放火,整個天朝就顯他了,就他愛國,就他是忠臣……”

實際上,這個人是指張世達罵嚴嵩,張世達偷襲豐州灘是嘉靖聽了嚴嵩的主意,嚴嵩在皇上麵前說一不二,沒人敢指責他,人們隻能把一肚子怨氣撒在死去的張世達頭上。

還有人說:“這都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阿拉坦要求重開邊市,張世達殺了北虜阿拉坦的使者。”

嘉靖聽出了群臣的怨言,他喝道:“朕問你們如何退兵,你們翻騰這些千年穀子萬年糠有什麼用?”

大殿裏頓時靜了下來。

龍大有道:“陛下,臣有個主意。北京離北虜太近,蒙古人一過長城就到天子腳下。如今北虜強悍,阿拉坦凶頑,陛下應避其鋒芒,放棄北京,遷都到南京。”

有幾個大臣也跟著附和:“陛下,遷都是上策。”

嘉靖麵無表情:“這個主意不錯呀!”

龍大有以為嘉靖同意了,他的唾沫星子亂飛:“陛下英明,遷都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更有力地打擊北虜。陛下到了南京之後,舉全國之力,發全國之兵。如此一來,北虜可滅,失地可收矣……”

龍大有的話音未落,“啪”嘉靖一拍龍書案:“住口!”

群臣嚇了一跳。

嘉靖站了起來,他用手指龍大有:“我大明朝自成祖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到朕已立九世,北京一直是天朝的心髒。也先北虜何其凶頑,也未曾遷都,哪代遷都了?嗯?你們可以一拍屁股走之,天壽山那還有八代皇陵呢!天壽山也能遷走嗎?嗯?北虜一旦攻下北京,列祖列宗的聖靈何以保全?如果任由北虜踐踏祖宗的聖靈,那朕豈不成了皇家的不肖子孫?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