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於家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大明王朝,在明朝中葉時期,朝廷出了一位“大中丞”於坦,從明孝宗弘治到明世宗嘉靖年間,一直擔任地方巡撫。這一官職,在明朝屬於朝廷特派到地方上的官員,巡撫的職權基本上與一省的總督相同,相當於今天的省委書記,一般是由皇帝選派的親信擔任,巡撫和總督算是封疆大吏了,是官但是又管官,權力比省級最高官員布政使還要大一些。所謂“宦久自富”,於坦好歹也做了幾十年的大官,積攢了一筆不小的家產,晚年看朝政日衰,仕途不順,便辭官還鄉,回到了永寧故居,享受起了天倫之樂。“大中丞”於坦的嫡裔為於素,於素第四子為於恩,於恩第三子為於采,於采長子為於時煌,於時煌又生二子,次子便是於成龍。於成龍的父親於時煌,官至“鴻臚寺序班”。這是一種從九品的小京官,名義上是負責朝廷大典宴會上的秩序,實際上隻是一個名譽職位,由民間富戶捐財充任。從明清兩代官員的九品十八級來看,從九品算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官職了。縣令雖說是芝麻官,怎麼說也是正七品,從九品官職可想而知。於時煌是個讀書人,由於科舉仕途不順,為了麵子就捐了個小官,該職是虛職,僅僅隻是一個榮譽。於成龍的祖父於采、父親於時煌都在明朝做過官,所以說是官宦世家。於家跟曆代清官世家一樣,世世代代都是清官,效忠於朝廷,體恤民情。明朝滅亡以後,於家也跟著衰敗,家道中落。於成龍雖然在明朝已有功名,假以時日定能夠飛黃騰達,然而,明朝卻在這個時候滅亡了。新朝廷又是滿族,是韃虜蠻子,於成龍報國之理想,再次遭到破滅。家道中落的於家,變的貧寒交迫,於父以販賣豆腐為生。好在於成龍也還爭氣,勤學苦讀,不貪圖玩樂。由於於成龍的父親是一位清官,在治家方麵,自是與一般的家庭不同,嚴以治家,對於成龍督導甚嚴,在對於成龍的教育上未曾有過絲毫的懈怠,於父是一個不苟言笑的人,對於成龍從來都是很嚴肅的做派,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於成龍後來在性格上也都慢慢養成了不苟言笑的君子做派。
於成龍勤學苦讀,自學成才,直到明朝末年的崇禎十二年(1639),才被明朝朝廷舉為貢生。貢生在古代是通過科舉製度產生,挑選各縣、州、府生員,也就是相對於秀才,從這些有功名的秀才當中,挑選最為優秀的,成績最為突出的莘莘學子,升入京城的國子監讀書,被稱之為貢生。從國子監裏出來的學子們,有機會被推薦給皇帝,從而得到報效朝廷的資格和機會。貢生遂分為幾大類,明朝的貢生可分為:歲貢、選貢、恩貢和細貢。貢生實際上也就相當於是舉人的副榜,做了貢生原則上是可以當官的,不過,於成龍得貢生的時候,大明王朝已經搖搖欲墜,名存實亡,朝廷正忙於抵禦外敵,哪來的時間去管這些學子們,從當時的情形看,於成龍也未必能夠有官做。
於成龍到底是抓住了這樣一個時機,雖然清朝入關不久,江山風雨飄搖,很多漢人並不承認清朝廷在中原的政權和勢力,紛紛抗議並不願到清朝為官。於成龍不顧眾人非議,為了民族大義,為了天下蒼生,毅然決然的接受清廷的委任,這樣一來盡管他肩負著壓力。至少做官的機會把握了。